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社會治理的難度日益加大。充分發揮社會多元主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成為提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準的關鍵。五華區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主動響應新形勢下智慧型社會治理新要求,依託資訊技術手段打造五華區“黨建引領、智慧眾治、志願圈圈”社會治理資訊平臺,探索實行“五華金豆”服務激勵機制,積極構建多元共治“服務圈”。
一、背景與起因
五華區位於昆明市中心城區西北部,轄區面積381.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0.86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10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基於城鄉形態深刻重塑、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區域發展背景,如何探索有效途徑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準,成為五華區委、區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圍繞治理問題短板,要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近年來,五華區深入實施“吹哨報到”“紅色物業”“四社聯動”等“黨建引領+”系列工程,做深做細“黨建聯盟”“大黨委”等區域共駐共建共用工作模式,在基層社會治理的深入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存在治理融合發展程度不高,部門協同聯動不足;群眾參與主動性不強,參與形式和渠道單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滯後,作用發揮不明顯;資訊化手段運用不足,工作效能亟待提升;資源整合不夠充分,人力物力投入與需求不相匹配等問題。在社會治理制度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執行落實不到位、考核評價不及時、群眾反饋不通暢等工作短板,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進一步將制度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實現社會治理創新提質。
(三)圍繞時代發展脈絡,要求治理載體更加智慧便捷。當前,資訊技術已逐漸融入經濟社會建設各項事業的方方面面,創造了更加舒適便捷、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新空間”。隨著以5G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牽引的新興科技加速融合、創新發展,逐步形成了虛實同構、智慧互動、數字生態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社會治理對象、治理主體的活動空間將不斷向“雲上”拓展,要求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觸角逐漸向線上延伸。同時,新技術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群體,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參與力量,網路平臺使各方力量的有效動員、合作互融成為可能,要求社會治理工作在智慧化方面主動融入,積極搭建操作便捷、功能齊全、用戶廣泛的線上載體,進一步激發治理活力,提高治理效能。
二、做法與經過
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服務精神,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社區自治為主要內容,打造“黨建引領、智慧眾治、志願圈圈”社會治理資訊平臺,著力整合一張網路、細化一個清單、建立一套機制,有序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一)著力整合一張網路,實現大事小情“一網打盡”,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九龍治水”到“眾人拾柴”轉變。一是從頂層設計上實現“立體指揮”。將“志願圈圈”平臺建設作為區委書記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書記領航”項目,在先期6個街道試點示範應用基礎上,研究制定《五華區“黨建引領、智慧眾治、志願圈圈”社會治理資訊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明確三年分批投入“三步走”的工作步調和14項具體措施。同時,以城市網格化管理“四級網格”為基礎,堅持“因地制宜、方便群眾、便於管理、規模適度、全面覆蓋”的原則,調整優化網格設置,將平臺運維管理員、組織員、監督員3支隊伍建立在網格上,理順管理關係,實現全區統籌“一盤棋”。二是在治理內容上進行“項目聚合”。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五華融媒”APP、“五華先鋒”、“人社直通車”等20余個黨務政務微信公眾號等資訊化平台資源,劃分清潔衛生、宣傳實踐、應急演練、文體活動、扶孤助弱等35項志願活動,實現資訊共用、業務協同、活動聯辦,並以項目化方式策劃推出了線上心理諮詢、青少年勞動實踐、婦女法律援助、社區志願醫生等長期實施的特色項目,吸引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志願者廣泛參與、長期服務。三是在資訊研判上強化“數據聯通”。樹立“小服務大數據”工作理念,將入駐商家、公眾參加活動活躍度、城市治理建言獻策、活動發佈、志願服務需求、志願者參與數據、活動效益等重點指標納入平臺功能,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形成服務需求熱點,梳理治理資源盲區,針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定期向相關職能部門進行通報預警,及時調整工作方向,推動互動式服務、精準化服務、個性化服務常態長效運作,最大限度避免治理資源“空轉”、供需對接“錯位”等問題。
(二)著力細化一個清單,積極響應群眾訴求,推動基層治理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服務”轉變。一是以平臺為載體銜接“供需清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社區為單位設置民情社工崗,定期深入商圈樓宇、居民小區等遍訪民情,通過“微心願”線上端口集中收集“微心願”併發布,形成以互動式、生活化、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微心願”服務清單,組織10個街道“黨建聯盟”、59個社區“大黨委”、398家成員單位進行“組團式服務”,“聚沙成塔”匯聚紅色正能量。二是以考核為導向提升服務能力。出臺《五華區“黨建引領、智慧眾治、志願圈圈”服務平臺運維工作規則》,細化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三個層級工作職責、目標任務,並統一進行業務培訓,配發工作手冊,通過活動動態日報告、周例會、月通報、季度分析等機制進行協同配合,對各部門組織開展活動、完成“微心願”的工作成效提出量化考核目標,設置活動“點讚”、評論等功能,暢通群眾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推動各部門切實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三是以表彰為抓手促進多方聯動。將“志願圈圈”項目平臺作為全區推進“黨建引領、四社聯動、品質服務”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團隊註冊方式培育引入社會組織依託平臺開展活動、運作項目,定期評選表彰星級團隊、星級商家和星級項目,在政策指導、資源整合、宣傳推介上給予傾斜,激發社會組織、商家商戶以及社會各類群體參與志願服務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強化“四社聯動”反映民生需求、傳遞公共服務、積累社會資金的重要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更加個性多樣的貼心服務。
(三)著力建立一套機制,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熱情,推動社會治理由群眾“冷眼看”到“熱心幹”轉變。一是以激勵機制挖掘服務熱情。研究制定《“五華金豆”激勵兌換管理辦法》,明確統一的積分認定標準和授權部門,對志願團隊、志願者參與活動、完成“任務”等進行系統認定和“金豆”積分;成立“金豆”公益聯盟,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和企業商家資源,使“五華金豆”可用於公共交通、政務服務綠色通道、消費打折、實物兌換,或轉贈幫扶困難群眾等,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二是以示範機制帶動各方參與。按照區屬部門黨員每年不少於4次12小時、居住地黨員每年不少於2次4小時標準,建立在職黨員與居住地黨員“雙報到雙報告”工作機制。一方面,組織全區機關事業單位3500余名在職黨員亮出身份,帶頭註冊成為志願者,組織參與社區助老助殘、愛心幫扶、義務勞動、政策宣講等志願服務活動,帶動街道社區、“兩新”組織、大專院校等單位的黨員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人人參與的治理氛圍。另一方面,積極推行黨員“社區報到打卡”,通過落實黨員“雙向評價、雙重認定”,引導機關在職黨員到居住地所在社區報到履行聯繫服務職責,為社區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三是以互動機制提升服務體驗。舉辦“黨建引領、智慧眾治、志願圈圈”社會治理資訊平臺上線啟動儀式,運用報刊雜誌、宣傳折頁、微網志微信、視頻音頻、電子顯示屏等宣傳手段和渠道,充分宣傳展示平臺功能作用;在平臺探索設置“志願小樹”“每日一豆”等趣味遊戲,設置“圈圈速報”活動咨訊、“地圖打卡”活動跟蹤、“龍虎榜”服務排名等功能,以多彩活動構建常態化、大眾化,接地氣、有溫度的交流互動機制,引導志願者關注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相關動態,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有為的眾治思維。
三、成效與反響
(一)服務資源整合更趨優化。“志願圈圈”項目平臺的建立,打破了志願服務的行業、領域、空間限制,以政府搭臺為“線”,企業商家、社會組織、愛心團體聯動為“面”,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為“點”的志願服務格局基本形成,進一步暢通了黨委、政府了解掌握基層治理訴求的資訊渠道,進一步調動了各領域、各行業、各類群體的服務資源,為引導市場有序化、精細化參與社會治理創造了有利條件。上線啟動以來,已吸引4919名活躍度較高的志願者、473支志願團隊開展活動;吸納盒馬鮮生、華夏銀行、慧農時邦、太平洋咖啡、雲海肴等84家區內外優質企業商家、社會組織加入“金豆聯盟”,提供兌換資源;2800余名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社區治理,推動各類治理資源合理流動、下沉一線。
(二)社會治理管理更加高效。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志願圈圈”項目平臺,既從“服務端”拓展了基層治理的形式內涵、深化了志願服務的廣度深度,又從“功能端”實現了社會服務供給和需求的資訊互通、精準對接,更從“管理端”優化了數據分析、檢查督辦、評價考核等配套功能,將業務工作規範化、高效化建設與資訊技術應用探索有機結合,推動工作流、業務流和數據流高度融合,推動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方式更加精準智慧。同時,通過實行項目全程網路管理,策劃組織變“人員跑”為“數據跑”,解決傳統治理模式中存在的文件多、會議多、層級多“三多”難題,減輕基層負擔,釋放街道社區治理活力。
(三)社會民生回應更有溫度。截至目前,全區共開展志願服務664場次,認領完成“微心願”89個,部分活動已逐步培育為品牌項目。如:大觀街道整合社區養老、愛心食堂、兒童託管、日間照顧等服務內容,打造“處處心光”志願服務品牌;華山街道“紅袖標”志願服務隊、龍翔街道“老姐妹幫扶團”組織轄區中老年婦女長期開展“鄰里互助、守望相助”志願服務;團區委聯合區教育工委實施“城市小花匠”“小河長”勞動教育實踐項目;紅雲街道志願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為轄區老人到府送口罩志願服務等等,讓“志願圈圈”成為聯結感情、交流互動、人文關懷的紅色紐帶。同時,借助“金豆兌換”激勵機制,傳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價值理念,進一步營造出“我為人人服務、人人共用服務”的良好社會治理氛圍。
(四)處置突發事件更加科學。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五華區通過建立社區“1+1+3+N”工作包保責任制,以社區為單位,實行1名區級領導+1名街道黨工委書記+社區工作人員、社區民警、社區醫務人員“三員”+X名機關單位黨員幹部包保網格的模式,以“志願圈圈”為平臺落實四級網格防疫責任,強化社區包樓包片包戶工作力量,組織動員各方開展正向引導,快速形成全民抗疫的強大態勢。同時,發揮網路平臺資訊化優勢,將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動員令”“集結號”直接送達社會治理最小單元,用“鍵對鍵”代替“面對面”,減少了工作中的聚集和接觸,有效保護了疫情防控工作成果。截至目前,五華區累計動員調動人員力量6.8萬人次,未發生重點人員失管失控情形發生,在擔當重大政治任務、處置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方面進行了生動實踐。
四、探討與評論
(一)開展志願服務是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城市涵蓋了街道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兩新”組織等各領域業態,是各類社會群體、生産資源要素集中匯聚的核心區域,堅持黨建引領實施多元化、立體化、個性化的志願服務,既是推動黨的工作有效覆蓋的現實需要,更是聯結黨群幹群關係、鞏固黨在基層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通過志願服務可以把各領域各行業黨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出來,以服務為主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治理。
(二)開展協同共治是實現基層治理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舉措。由於體制機制、行業屬性、服務對象的不同,客觀上造成了各領域各行業在目標任務、作用發揮、工作標準方面的差別,導致了工作品質和發展水準的不平衡。但與此同時,所謂“差異”,同樣也為整合各類治理要素資源、實施精細化發展創造了條件。當前,各領域社會治理主體的“邊界”已逐漸模糊,參與社會治理的目標任務逐漸交融的發展趨勢已經形成,以志願服務為方式,堅持做好基層治理協同共治,就是要把各領域治理主體的發展資源整合起來、流動起來,構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長補短、融合發展”的工作格局,讓各領域、各行業都能夠從基層治理實踐中得到收穫。
(三)強化科技支撐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深刻實踐。基層治理工作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基層單位普遍存在管理服務“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問題。做好新形勢下的基層治理,既要找準城市管理服務的短板和規律,打造實體化線上治理和服務模式,同樣需要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發揮資訊傳輸的紐帶作用,推動各類資源的高效整合,發揮部門聯動作用,實現轄區人、地、物、事、組織資訊的多維整合,最大限度降低基層治理、志願服務的工作成本,充分發揮“1+1>2”的工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