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八面來風

鄰水探索建立後續扶持發展模式寫好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發佈時間: 2020-11-02 16:10:1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11月2日訊 “十三五”期間,鄰水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3339套,政策惠及全縣141個貧困村、234個非貧困村、10092人,全面完成搬遷安置任務。

搬遷之後怎麼辦?近年來,鄰水始終把産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作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轉+産業發展+勞技培養”後續扶持發展模式,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

鄰水通過成立農村土地銀行、推進土地流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鼓足了搬遷群眾“錢袋子”。

成立農村土地銀行。成立土地專業合作社,通過“存地”“貸地”“利益分配”三個環節,推進土地向家庭農場、合作社、涉農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産業帶動易地搬遷群眾就地就業和收息、分紅,並同步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對搬遷群眾閒置土地進行集中流轉發展産業,最大程度盤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資源,確保搬遷群眾“離地不離權”“權隨事走”,讓閒置土地資源給搬遷群眾帶來穩定的財産性收入。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完善貧困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土地銀行對存量土地進行開發整理,再進行放貸,對外流轉形成收益後,按“保底+分紅”的方式進行收益分配,30%用於農民分紅,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5%作為貧困戶幫扶資金,60%作為運營管理資金和産業風險基金,戶均新增年收入2000元以上。

“易地扶貧搬遷+産業發展”探索增收路徑

如何帶動易地搬遷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發展産業是關鍵。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沒有産業,沒有經濟上的穩定後續來源,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對此,鄰水充分結合各安置區及分散安置點勞動力、産業佈局等實際,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一點一業、一點一品”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各安置區産業發展規劃,通過示範帶動、典型引路等措施,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發展特色産業,成功打造了農旅結合、工農互動、産業融合發展等脫貧産業示範帶,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走進高灘鎮沙壩子村,昔日的亂石坡上,漫山遍野的花椒綠樹成蔭、結出碩果,散發著濃郁的致富香氣。近年來,按照分戶施策的原則,高灘鎮沙壩子村利用移民後扶資金修建産業道路10余公里,利用産業週轉資金流轉土地600余畝,引進鄰水縣山裏娃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花椒,通過流轉土地與産業用工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周邊4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戶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通過發展扶貧産業,城南鎮花石村的搬遷貧困戶也得到了實實在在收益。城南鎮花石村14戶貧困戶集中搬遷到交通便利、水電氣供應充足的省道304旁後,當地政府為其規劃了900平方米微田園,拓荒4.2畝,並引導推薦搬遷戶中年老村民在花圈廠上班,青壯年村民在附近磚廠上班,婦女在農家樂務工,實現戶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

産業牢靠,致富有望。隨著一個個特色産業在當地“生根結果”,鄰水扶貧産業發展後勁得到全面提升,搬遷群眾走上了穩定脫貧路,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易地扶貧搬遷+勞技培養”拓寬就業渠道

易地扶貧搬遷既要“挪窮窩”,也要“換窮業”“拔窮根”。

近年來,鄰水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突出産業發展和就業扶持,強化服務保障和社區融入,不斷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讓其掌握自我“造血”功能,樹立信心,依靠自身努力“光榮脫貧”,從源頭解決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問題。

為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就業本領,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有1人實現穩定就業,鄰水大力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搭建就業供需平臺,培育就業扶貧車間,並提供就業資訊、定崗培訓和技能培訓,5年來推薦和引導全縣易地搬遷群眾就業9351人次。

同時,鄰水堅持就近務工原則,依託縣境內兩個省級園區、産業基地和專業合作社,搭建就業供需平臺,解決5783人就業問題。大力開發保潔員、保安、護林員、水管員等公益性崗位608個,培育就業扶貧車間,免費提供崗前培訓,優先安置搬遷貧困戶420戶,確保搬遷群眾持續增收。

幸福在升級,群眾在歡笑。在易地扶貧搬遷路上,鄰水步履鏗鏘!(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