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八面來風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四川鄰水交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發佈時間: 2020-11-02 16:09:2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11月2日訊 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3339套,政策惠及全縣141個貧困村、234個非貧困村、10092人,老百姓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天天喜笑顏開......這是鄰水交出的“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源自鄰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得深做得細做得實。十三五期間,鄰水縣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進,從“搬遷怎麼推”、“搬遷哪些人”、“搬到哪去”、“搬後怎麼辦”四個方面,系統謀劃、精準推進,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拼搏精神,走出一條易地扶貧搬遷的鄰水新路。

搬遷怎麼推?提高站位保障項目有序推進

搬遷怎麼推?鄰水縣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建立包保責任機制等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有力保障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有序推進。

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成立以縣長為指揮長,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為常務副指揮長,縣級各部門及各鎮黨委、政府等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並下設辦公室于縣發展改革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了搬遷對象鎖定、拆舊復墾、住房品質安全、後續就業及産業扶持等方面工作。

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縣級相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參與,5年來,鄰水縣累計組織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聯席會、推進會200余次,專題研究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資金管理、項目建設存在的問題,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順利推進。

建立包保責任機制。建立縣級聯繫領導、各鎮黨委政府和幫扶部門的包保責任機制,對鄉鎮轄區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實行同擔責、共包乾舉措,群策群力,凝心聚力,快速研究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確保了項目順利快速推進。

搬遷哪些人?精準識別不落一人

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精準識別是關鍵。

根據省上下達任務,鄰水縣編制年度計劃時,將搬遷對象優先鎖定為省定、縣定摘帽村中擬脫貧的貧困戶,實現搬遷人口與脫貧率有機結合,同時嚴格執行貧困戶自願申請、村社評議、各鎮初審、縣級審定的程式,確保了對象識別精準。

易地扶貧搬遷年度任務下達後,由縣扶貧開發局牽頭,各鎮、各相關部門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進行集中復查、多次復核,對不符合搬遷條件、意願發生改變的搬遷群眾進行清退,做到應搬盡搬,實現了識別精準、搬遷精準、政策落實精準。

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成後、搬遷戶入住前,由縣扶貧開發局、各項目鎮組織開展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精準性全覆蓋驗收,對申報、入住搬遷戶戶主姓名、搬遷人口及動態調整情況進行逐一核實,驗收無誤後交付鑰匙並同步核對扶貧系統,把好了搬遷對象精準驗收關。

搬到哪去?因地制宜實現住得穩

居以安為先。集中安置點建設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頭戲。往哪搬、怎麼搬?這考驗著鄰水縣委縣政府的智慧與擔當。

對此,鄰水縣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堅持“四靠、三進、四不選”的原則(“四靠”即靠近基礎設施好的區域、靠産業基地、靠園區、靠景區,“三進”即進社區、進中心村、進場鎮,“四不選”即有地災隱患不選、群眾不滿意不選、基礎難改善的不選、無發展後勁的不選),充分尊重群眾意願,達到“要群眾搬”到“群眾要搬”的效果。

在搬遷過程中,鄰水縣採取分散安置方式,分散安置3003戶9124人,其中2戶7人建房方式為回購商品房、城鎮安置,其餘均採取新建住房、農村安置,分散安置戶每人平均建房面積約24.5平方米,未突破25平方米政策紅線,戶均自籌資金約5899元,自籌資金合規率100%。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鄰水縣共建成集中安置區35個,集中搬遷安置規模336戶968人,其中27個安置區為行政村內就近安置,7個安置區為依託産業園區安置,1個安置區為依託移民新村安置,安置方式均為農村安置,安置區類型均為一般安置區。

搬後怎麼辦?三大舉措實現穩定脫貧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

隨著群眾不斷搬遷入住,鄰水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從搬遷建設向後續脫貧發展轉變,通過外出務工就業一批、發展産業帶動一批、土地流轉增收一批,著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真正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外出務工就業一批。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為搬遷戶提供就業資訊,通過定崗培訓和技能培訓,提升搬遷群眾的就業本領,積極推薦和引導搬遷戶外出務工,5年來,推薦和引導全縣易地搬遷群眾就業9351人次。大力開發保潔員、保安等公益性崗位608個,免費提供崗前培訓,解決部分有勞動力不能外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276人次。

發展産業帶動一批。依託縣境內兩個省級園區、産業基地和專業合作社,整合各類産業資金,分戶施策,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種養業等特色産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及民俗文化等現代服務業,成功打造農旅結合、工農互動、産業融合發展等脫貧産業示範帶,增強了搬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5783人次,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土地流轉增收一批。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集中流轉閒置土地進行發展産業,最大程度盤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資源,確保搬遷群眾“離地不離權”“權隨事走”,讓閒置土地給搬遷群眾帶來穩定的財産性收入,通過就業扶貧和産業扶貧,確保了戶均有1人外出就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推動了搬遷群眾穩定脫貧致富。(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