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精準治療藥物序貫使用 肺癌治療方法增多

發佈時間:2020-10-23 08:08:59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孫亞慧  |  責任編輯:呂依依
分享到:
20K

得益於靶向精準治療理念和藥物的序貫使用

治療肺癌的“武器”越來越多

近日,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主辦的“肺癌慢病化管理與精準化個體用藥”媒體溝通會上,國內呼吸、肺癌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結合公眾健康意識提升的需求,通過對呼吸道疾病、肺癌及診療知識的科普傳播,提升公眾對疾病的認知和意識,樹立正確的治療理念,推動肺癌慢病化管理逐步深化落實。

肺癌逐年高發

防控形勢嚴峻

今年年初,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臨床腫瘤雜誌》發佈了2020年全球癌症負擔狀況最新估計報告。報告顯示,世界癌症形勢嚴峻,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快速增長,全球的癌症發病數和死亡數也正在快速增長,癌症將成為21世紀死亡的首要原因,並且將是世界各國提高預期壽命的最重要障礙。其中,肺癌由於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其治療手段在全球範圍內格外引人關注。

在中國,近年來肺癌的發病與死亡均呈上升態勢,防控形勢嚴峻。每年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萬例,有63萬人死於肺癌。雖然超過90%的早期肺癌患者通過手術方式可以獲得5年長期生存,然而,約75%的患者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5年生存率並不樂觀。

除了發病率上升,肺癌當前的發病特點也出現了新變化。以往肺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如今存在著發病低齡化的現象。

樂觀的消息也有。“從肺癌治療情況來看,國內已經與國際整個治療趨勢充分接軌,擁有許多治療手段與方法,疾病治療與控制情況在逐漸好轉。”胡毅説。

踐行精準理念

長期生存可期

臨床上,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病例的80%。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超過一半存在EGFR基因突變,這也是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最常見的突變類型,其他常見突變包括ALK、ROS1、KRAS等。因此,全球很多針對肺癌的靶向藥開發,都試圖通過抑制突變EGFR的活性來抑癌。

雖然傳統的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肺癌的標準治療手段,但由於後兩種副作用明顯、治療過程複雜,患者5年生存率在很長時間內提升緩慢。靶向精準藥物的到來為這部分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也開啟了肺癌領域精準治療的新時代,肺癌患者逐漸可以實現長期生存的期望。

在目前,肺癌治療領域都在踐行精準理念。臨床中,進行靶向治療實現患者長期生存的前提是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確定患者的分子分型,以此作為指導下一步治療方案制定和用藥選擇的基礎。

“精準也是推動近年來肺癌診療長足發展和患者5年生存率顯著提升的根本。與此同時,精準理念不僅局限在靶向驅動基因的層面,也在層層深入。相同靶點下的不同位點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臨床特性,也會作為我們進行進一步細分精準的依據。以EGFR靶點為例,19、21位點的進一步區分,更加夯實了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再精準’治療理念,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率。”胡毅説。

多代靶向藥物

講求“排兵布陣”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10月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而在2019年6月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則進一步明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

肺癌作為惡性腫瘤中影響最為廣泛的“頭號殺手”,醫療界對它的研究開展得相對較早。尤其是近年來,肺癌的藥物研發領域不斷推出創新産品,在一些常見靶點,如ALK、EGFR等往往有多代靶向藥物可選擇,而且同一代中也會有多款不同藥物。在肺癌治療“精準再精準”的理念下,藥物使用也在講求嚴密的“排兵布陣”。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張力指出,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靶向藥物的使用並非是最新藥物一定要用在最前面。

“新的藥物不是之前藥物的迭代或替換。上市時間久的藥物,往往因為真實世界與臨床研究積累的病例數量都較豐富,其特性更容易被醫生知曉,在臨床使用中,醫生也更容易判斷病人情況,因此往往用在治療一線。其次,藥物的使用過程中不免會發生耐藥的情況,如前一代藥物耐藥後,序貫後代藥物,可以保證患者能夠有後續藥物治療,也一定程度保證了患者能夠獲得較長的生存時間。因此,肺癌的慢病化與靶向藥物的應用息息相關。”張力説。

得益於靶向精準治療理念以及藥物的序貫使用,肺癌在目前的治療手段上擁有越來越多的“武器”,幾代藥物之間可以形成互補,對腫瘤的打擊效果也越來越精準,肺癌管理也逐漸趨於慢病化。

針對不少患者關心的靶向治療中基因檢測的問題,胡毅表示,會儘量鼓勵病人進行基因檢測,因為檢測結果會指導免疫治療,在肺癌治療中讓醫生對病人用藥策略的判斷更為精準。“而且在每一個治療節點,理論上都希望病人能夠再做一次檢測。伴隨著治療進展,藥物起作用後或藥物作用失敗以後,基因情況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仍需要進一步檢測,這對於判斷病人未來轉歸非常有效,對於指導下一步用藥也非常重要。”胡毅説。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