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創新舉措出實招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璧城街道四面山村,庭院乾淨整潔,房屋錯落有致。曾清龍/攝
三合鎮二郎村,貧困戶在茶葉基地忙碌。曾清龍/攝
正興鎮大面坡村幹部在貧困戶家中走訪。曾清龍/攝
三合扶貧車間
璧山區廣普鎮市民採摘臍橙。謝捷/攝
璧山農民喜用自來水
10月13日清晨,璧山區璧城街道四面山村貧困戶馬廷遠起了個大早,在自家地裏忙活開了。
寒露之後,本是農閒時節,馬廷遠在忙活些什麼呢?原來,他新租了近10畝地,準備發展大棚蔬菜。這不,他請來了挖機隊伍,把地開墾出來,準備大幹一場。
馬廷遠之所以如此勤快,與璧山區創新實施“以獎代補”政策不無關係——今年,璧山區把幫扶資金轉化為産業發展、外出務工、公益崗位等獎補,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防止脫貧政策“養懶漢”。
從以獎代補到穩崗監測,從月月算收入再到水價治理……璧山區查漏補缺,通過建立並完善了一系列創新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以獎代補”政策 變事前補貼為事後獎勵
馬廷遠今年48歲,因為妻子患重病多年,家裏因病致貧。
兩個月前,馬廷遠的妻子因病醫治無效去世,馬廷遠收拾好心情,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勤勞的他,種植有5畝多蔬菜、8畝多葡萄,今年兩者合計賣了八九萬元。
“還不止這個數呢。”説起收入,馬廷遠樂了起來,“等到年底的時候,我還能從政府那裏拿到5000元的獎勵。”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今年4月1日起,璧山在全區推行“以獎代補”政策,進一步加強産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我們發現,把事前補貼變為事後獎勵,會更加激勵群眾的積極性。”璧山區精準脫貧攻堅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脫貧攻堅進展到現在,主要的脫貧任務已經完成,脫貧成果能否長效可持續,一方面是要創新機制,另一方面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而“以獎代補”,就是要讓貧困群眾種好、管護好、銷售好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産業,穩定持續增收。
資料顯示,“以獎代補”政策將把幫扶資金轉化為産業發展、外出務工、公益崗位等獎補,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防止脫貧政策“養懶漢”。該政策覆蓋璧山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39戶4378人,涉及農業産業扶貧獎補和務工就業獎補兩部分。
在農業産業扶貧方面,貧困戶當年農副産品銷售收入2000元以下的(含2000元),區財政將按銷售收入50%進行獎補;銷售收入超出2000元以上的部分,按20%進行獎補。在務工就業獎補方面,對於沒有從事公益性崗位的貧困人口,將根據貧困人口年內務工時長,給予定額獎補,對於符合收入標準的,還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給予額外獎補,最高每人可獲1500元。以上兩項政策按戶計算,5000元封頂。
“當然,在發展産業的過程中,我們依舊會對貧困戶給予技術指導和幫忙銷售。”該負責人表示。
“以獎代補”政策實施的效果立竿見影:在璧城街道,貧困戶楊昌倫發展起了養殖業,年收入上萬元;張元芳養了2頭豬,年收入1.2萬元;何德炎種了5畝枇杷,年産2000斤,收入1.4萬元……
防止返貧有監測 觸發警報及時介入進行幫扶
馬廷遠在張羅的同時,26歲的程傑也在璧山區得潤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忙碌著。
程傑是璧山區七塘鎮三步梯村貧困戶,也是家裏的兩個壯勞動力之一。程家5口人,其父程宗坤在家種糧且打點雜工,其母患病多年,沒有勞動力,年邁的婆婆和還在讀初三的弟弟都沒有收入,因此程傑的收入,對家裏至關重要。
但因為疫情,過去在渝北區一家發動機零部件廠有一份工作的程傑,自從春節回家後就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家裏最大的勞動力沒有了收入,成天在家閒著,這急壞了程宗坤,可疫情影響下,市場就業機會不多,他也對此無能為力。
村幹部陳登偉和劉光慧在一次走訪中,了解到了這個情況,趕緊上報。這觸發了璧山區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的預警監測機制,區人社局、區精準脫貧攻堅辦迅速到府,了解程傑就業意願,最終程傑在區內的得潤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崗,月工資3000多元,監測警報順利解除。
“我們把防止返貧致貧作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緊扣‘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主要指標,統籌政策、社會、市場各種資源,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璧山區精準脫貧攻堅辦相關人士表示,區裏通過走訪發現預警情況並及時介入幫扶,防止返貧致貧。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工作。因此在就業扶持方面,璧山區加強就業資訊服務,推動兩類“監測對象”就業意願、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精準對接;同時,組織有勞動力的兩類“監測對象”參加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幫助其轉移就業;此外,拓展扶貧車間建設,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與此同時,在“兩不愁三保障”、小額信貸、消費扶持、利益聯結、綜合保險等方面,一旦發現預警資訊,區相關部門就會立即介入,降低返貧致貧風險。
今年以來,通過預警監測和就業幫扶,璧山區已有78名貧困戶在外出務工失業後,在本地實現了再就業。
月月算收入賬 讓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再加碼
要落實獎勵政策,就必須改變貧困戶收入的計算方式。“過去,我們計算貧困戶的收入,是從每年的10月1日開始算,一直到第二年的9月30日,從而得出年度收入,看其是否實現了‘一達標’。”上述負責人表示,但這樣做其實是有弊端的,因為貧困戶的收入大多由打臨工的工資性收入和季節性極強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銷售收入為主,經營性、工資性收入相對較少。而前兩種收入由於並不穩定,因此在算賬的時候常常只能估算,無法做到完全精確,從單月來看,這樣的誤差或許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但拉通從全年看,與實際出入就比較明顯了。
“其實,時間久了,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記得賣了多少錢,打了多少天工。”説起收入賬,璧山區廣普鎮貧困戶程聯群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沒個記賬的習慣,所以幹部們來問收入的時候,經常也是隨口一説。”
“的確如此,我們入戶時問起他們的收入,經常答得支支吾吾。”廣普鎮黨委書記汪勇深有感受,“算年度收入賬,的確有一些不精確之處,需要改進。”
今年以來,璧山區將收入賬一年一算變為了一月一算,讓計算更加精細。
“每個月底,我們都會到貧困戶家中算賬,賣了什麼,賣了多少,打了多少天工,工錢多少錢,一筆一筆計算清楚,遇到貧困戶回想不起來的時候,我們還要找販子或者基地業主進行核實。”汪勇表示。
説話間,程聯群拿出了一疊月度收入登記表,上面詳細記錄著其每月的收入:
4月1日-30日,務工收入600元,證明人余春芳、向德蓉;發展雞苗19隻、鴨4隻、花椒250株、臍橙120株……
5月1日-31日,務工收入720元,證明人余春芳、向德蓉;新發展雞苗20隻;出售花椒571斤,銷售收入1600元;出售土雞6隻,銷售收入760元……
這樣的明細賬,讓貧困群眾的收入計算更加精準,更加有利於提高數據品質,減少誤差。
黨建引領水價治理 讓“扶貧水”發揮作用
現行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如何讓扶貧項目持續發揮作用,是脫貧攻堅成果長效可持續的前提。
多年來,得益於國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多數地區農村都通上了自來水。但與城市供水管網末端由物業管理不同,分散在村組的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多由村組自行管護,由於管理機制不完善、管材品質差、群眾管水護水意識淡薄等原因,造成水費收繳難、跑冒漏滴多、水價成“天價”的惡性迴圈。
璧山就曾面臨著這樣的難題。河邊鎮同心村早在6年前就通了自來水,但村裏不少人家寧可到村外水井、小河裏挑水吃,也不吃能直接通到廚房灶臺旁的自來水。
放著現成的自來水不用反而要去挑水吃,這是為什麼?“太貴!”同心村黨委書記楊國財一語道破,“最高時水價曾高達每噸12元!”
水價為何如此之高呢?“根源在於沒人管!”楊國財説,過去的管網採用的是PVC管材質,容易破損。加上農村供水管網由各村民小組自行管理,沒有形成有效的管護機制,甚至有人故意挖斷水管偷水灌溉、養魚,造成農村管網跑冒滴漏現象非常嚴重,個別高海拔村組漏損率高達60%,由此造成了“天價水”。
急群眾之所急,今年以來,璧山區實施“黨建引領,水價治理”,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一是加大投入,整合資金3400萬元,實施16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供水,全面升級改造農村供水管網,對閘閥、水錶、管道等“硬體”設施進行局部維修和改造。
二是明確了區水利局、各鎮街、村用水戶協會、村鎮供水公司四級管理職責主體,建立政府監管、監理監督、黨員巡查、第三方機構跟蹤審計的監督體系,全方位加強工程管理。
三是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由村黨組織書記牽頭,黨員代表、會員代表包片包戶,全方位加強農村飲水長效運作管理。
此外,建立區級維修養護基金400萬元,成立農村飲水用水戶協會45個,選好用好148名水管員。
最後,開展城鄉供水一體化改革,引入市水投集團對農村飲水開展維修養護,推動城鄉供水實現“同網同價同質同服務”。
今年1月啟動“黨建引領,水價治理”工作以來,璧山區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水價同比下降29%.目前,已有20個村(社區)水價從實收最高10元/噸、平均5元/噸,降低到2噸以內3.2元/噸、2噸以上平均3.8元/噸的階梯水價——過去因吃不起水而帶頭不交水費的老羅,又重新用回了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