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豐收 圓夢小康》高端訪談:陜州區如何做大做強特色農業?

發佈時間:2020-10-15 09:54:4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姚宇琛
分享到:
20K

9月22日,“樂享豐收·圓夢小康”河南·三門峽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式在陜州地坑院成功舉行。活動充分展現了當地人民慶豐收迎小康的喜悅心情,謳歌了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譜寫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本期《樂享豐收 圓夢小康》高端訪談,中國網農業頻道特邀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委副書記、區長胡志權,就陜州區基本情況、如何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對未來的規劃等方面做深入解讀。

主持人:您好!胡區長,歡迎您來到我們樂享豐收圓夢小康高端訪談的現場。首先,想請您為我們高度概括一下咱們三門峽陜州區的基本情況。

胡志權:好的。陜州區是河南省三門峽的一個下轄區,她背倚千古名山——崤山的主峰甘山,面臨黃河母親河,她的西邊是老子著經的千古雄關——函谷關,她的東邊是達摩圓寂的禪宗祖塋空相寺。應該説,陜州是一個山環水繞、聖人護佑的地方,也是一個鐘靈毓秀、五華天寶的地方。陜州有1763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是34萬,耕地70萬畝,她的地形地勢基本上是東峻西坦,東邊以丘陵山地為主,西邊以黃土垣為主。目前,農業生産很有特色,特別是果樹、蔬菜、食用菌等非常出名,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産業。陜州歷史以來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農業文明比較厚重的地方,中國最早的小麥發現地就是在陜州。在今天陜州廟底溝遺址發現了7000多年前人們種植小麥的遺址,陜州也是中國最早發現小麥種植的地方。所以説,千百年來,在陜州這塊土地上,農業一直在持續發展,農業文明一直在持續的豐厚、積澱,也是在生生不息的傳承我們華夏最古老的文明。此外,由於陜州處在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交接的地方,也是中國農業文明比較發達的地方,在人員的往來和交流中,農業文明、農業的生産方式在這個地方傳承有序,而且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主持人:胡區長,請您談一下,我們陜州區是如何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的呢?

胡志權:好的。我們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特色農業,了解特色農業的規律。特色農業要做大做強,就得要知道特色農業的“魂”、特色農業的“根”和特色農業的“本”。特色農業的“魂”,就在一個“特”字,就是説“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只有這樣,才能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舉個例子來説,就我們陜州區的特色農業來講,大家都種蘋果,但是陜州區的蘋果“論個賣”,這就是一個“特”字;再比如説,別人都種蘋果的時候,我們種紅梨,陜州的紅梨目前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佔到了全國市場的60%,這也是一個“特”字。所以説,特色農業首先要抓住“特”這個“魂”,只有抓住了這個“魂”,才能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才能夠把特色農業進一步的做大。

第二,要抓住特色農業的“根”,這就是特色農業的天賦問題。發展特色農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頭腦發熱。作為我們陜州區來講,發展特色農業,首先要考慮到我們陜州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種植習慣等,也只有抓住了特色農業的天賦,我們才能夠把特色農業做大,否則的話,他是扎不下根的。舉個例子來説,我們陜州區東部,原來也曾經設想過發展蘋果;但事實證明,那個地方搞蘋果是不行的,因為天賦不行。我們可以在那些地方種植花椒、中草藥、紅薯、辣椒等。就自然天賦來講,適合種植這些,我們就做這些。所以説,特色農業要想做大,必須抓住它的“根”,這個“根”就叫天賦。

第三,特色農業還有一個“本”的問題,搞特色農業,一定要抓住根本、固守根本。我們搞特色農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是憑空現象,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以及百姓的一些種植經驗來選擇、來培育、來發展。現在我們在發展特色農業的時候,總是感覺別人做得很好,我們就要做;但由於缺乏經驗,往往是半途而廢。所以説,我們陜州區要想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一定要立足於陜州的實際,尊重我們群眾的意願,看看我們群眾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總結起來講,要想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就要抓住它的“魂”、紮下它的“根”,固住它的“本”,引導大家因地制宜的發展好特色農業。

主持人:那麼,胡區長,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今年陜州區在農業方面又有哪些經典的做法呢?

胡志權:好的。農業的發展,農民是主體。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在農業生産中無所作為;相反,由於農民群眾是一個分散的經營主體,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往往顯得無能為力。這個時候,政府的作用恰恰是變得非常重要,任務也非常繁重。在今年的農業生産中,我們在政府工作中主要抓了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搭平臺。農業發展要在一個廣闊的平臺上去發展,我們陜州區爭取到了一個國家級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這是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在全國範圍內有著引領示範意義的示範區。在這個示範區內,農業從一産開始,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産供銷相銜接,資金、資訊、政策高度匯集,這對我們搞好農業生産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我們農業生産方面一個總的抓手。

第二,盤活資産。農業生産,最為主要的就是我們農民群眾在發展過程中對資金、資産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往往受困于種種條件。所以説,我們就抓住當前改革的有利時機,推行農村的“三變”改革,也就是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變資源為資産、變資金為股金、變農民為股民。通過産權制度的改革,把農村的資産狀況弄清楚,哪些是屬於集體的?哪些是屬於個人的?這些資産怎麼用?然後,我們村村成立了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全省較早建立了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實現上網交易。比如説,我們村後有一片山林,在這之前可能是自然的,沒有人去管;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以後,就變成了一塊活的資産。我們的集體就可以拿這塊資産到銀行去抵押,就可以貸到款,就可以發展農業生産。就是通過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把産權關係理清楚,把群眾的資産搞清楚,並充分發揮這些産權和資産在融資等方面的作用,把資産盤活,這是今年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第三,資金方面。資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第一要素,由於農民群眾在市場主體中顯得太過弱小,在銀行貸款方面是很難貸到款的。對此,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全區範圍內推行了普惠金融試點,就是我們陜州區的老百姓,只要進行信用評級以後,不用抵押、不用擔保,僅憑個人信用,每個人就可以貸到3至5萬塊錢,這對一個普通的群眾來説是至為重要的。有了這些貸款,可以幹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説發展就有了基礎。普惠金融試點的成功,在我們陜州區農業發展方面,我認為是一個亮點,也是造福百姓的一個實踐,真正的實現了普惠。去年,普惠金融我們貸了近3億元,今年由於疫情影響稍微少一些,但我相信,隨著疫情的逐漸緩解,也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所以説,普惠金融為我們農業發展、為農民致富解除了瓶頸制約,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目前也正在大力推進。

第四,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農産品生産以及農民在生産經營中遇到了很多個體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來出面幫助他們解決。比如説,在我們陜州區,果樹和蔬菜種植面積比較大,靠個人有一個無法突破和解決的問題,就是冷鏈運輸和倉儲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制約我們陜州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於投資比較大,靠一家一戶很難解決。對此,我們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資金以及其他方面爭取的資金,著力加強冷鏈物流建設,以此來解決農民後顧之憂,帶動果樹和蔬菜的發展;再比如,農民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由於環保要求越來越嚴,群眾很難解決種植和養豬中的環保問題,要是讓一個養幾十頭豬的養殖戶上一套環保設施,也是很不現實的。怎麼辦呢?我們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在陜州區建立一個養殖糞污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項目,並交由政府主導的公司來做,讓普通的養殖戶可以放心大膽的去養殖;再比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我們的果樹面積很大,這樣就面臨著一個大小年的問題、豐收和欠收的問題。往往在小年欠收的時候,會影響群眾的效益,影響他們的積極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陜州區全中國第一個建立了蘋果期貨交易的交割庫,通過期貨的形式來調節大小年的風險,保護我們蘋果種植戶的利益。同時,我們的農業保險也緊緊跟上,通過農業保險加蘋果期貨的辦法,確保我們的蘋果種植戶無論是豐收年,還是欠收年,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效益,經濟效益不受影響。我們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解決群眾在生産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此來推動農業發展。

最後,我們在農業發展上著力培育龍頭。在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培育方面,我們陜州區應該是走在前面的。我們有2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我們的想法就是把所有的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培養成省級,把所有的省級培養成國家級。目前,陜州區有一個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二仙坡綠色果業公司,這是三門峽市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明,培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和迫切需求。下一步,我們要在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上持續加力,因為這些企業都是陜州區土生土長的,對陜州區的情況最為了解和熟悉,帶動作用也最強。我們都要去愛護它,把它培養成龍頭,由市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帶動整個農業生産形成規模、形成特色。

主持人:胡區長,今年我們陜州區舉辦的農民豐收節,您認為對我們陜州區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胡志權:好的。俗話説,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國家把秋分這一天作為中國的農民豐收節,既體現了對傳統24節氣古人智慧的尊重,也反映出我們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尊崇。應該説,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就是把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有機結合,這是一個非常有儀式感的節日。今年,陜州區作為三門峽市舉辦農民豐收節的一個主場或者是主要場地,我們是非常高興和開心的。因為農民豐收節是農民自己的節日,一方面,通過這個節日,可以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現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風貌。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繼承和發揚,從這一點上來講,農民豐收節非常有意義。農民豐收節主場能夠在陜州舉行,對陜州就更有意義。目前來看,陜州區的農業發展,尤其是特色農業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特色産業規模化的態勢,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農民豐收節的舉辦,不僅可以有效推動我們特色農業的發展,讓陜州區特色農業的名氣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大;而且,通過農民豐收節的舉辦,也讓我們陜州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對外有一個交流和合作,對我們下一步的深入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時,由於陜州區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區位,陜州區也可以借這個機會,進一步的擴大招商引資,讓我們陜州區的農業更好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主持人:胡區長,我想問一下,就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陜州區有沒有造成影響?以及由於疫情對經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胡志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陜州區的發展,特別是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面對疫情,我們區委、區政府緊緊依靠全區人民群眾,堅持三個戰役一起打,應該説打贏了一場疫情阻擊戰、經濟保衛戰和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麼,我們是如何克服的呢?應該説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一個是疫情比較嚴重的階段,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取得階段性的成效;第二階段就是隨著疫情防控的趨緩,我們開始了復工復産階段,並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積極應對,把疫情造成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疫情最為肆虐的時候,我們陜州區採取了“三管控、三搞活”的防控策略,很好的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疫情防控的統一安排部署;同時,又緊密結合了我們陜州區實際,把疫情對生産生活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具體是哪三管控、三搞活呢?就是我們提出來,要管控域外、搞活域內,管控人流、搞活物流,管控娛樂、搞活生産。

管控域外、搞活域內,就是説所有從湖北、從武漢回來,以及從其他地方來到陜州的人,我們都嚴格管控,防止病毒的傳播。這個管控是非常嚴格的,我們曾經在一夜之間建立了600多個卡點進行管控;同時,在域內我們是搞活的,因為我們自己心裏很清楚,陜州這1763平方公里是沒有疫情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把對域內生産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就是通過管控域外、搞活域內這種辦法,實現一種整體上的防控態勢。

管控人流、搞活物流,這也是疫情防控和生産的需要。在疫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人員流動是非常危險的,但是人員不流動,他們的生活怎麼辦?這必須要有非常順暢的物流來保證。人要在家裏待得住、要能夠坐下來、要能夠堅守住。首先就必須要有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説,我們陜州區在疫情防控期間,物流搞的是很好的。在省裏防控推行各種運輸證的時候,我們爭取到的最多,我們做的最好。也正是因為在管控人流的同時把物流搞活了,我們整個復工復産工作就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我們陜州區開工生産的企業佔到了三門峽市一半以上,這些開工生産的企業都需要強大的物流做支撐,我們就想盡一切辦法來搞好物流,盡可能的減少疫情對生産的影響。

管控娛樂、搞活生産,就是説在疫情期間,我們關閉了一些娛樂場所,減少一些娛樂活動;但是我們的生産是不能停的。所以説,我們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採取的“三管控、三搞活”措施,不僅把影響降到了最低,而且我們的一些企業抓住機會實現了很好的發展。比如説,我們陜州區的蔬菜大棚種植,在疫情期間就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因為大家都出不去,都有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們就充分發揮種植戶的積極性,他們也表現出了很好的民族大義,主動把自己種植、養殖的産品拿出來,讓我們三門峽的市民和群眾能夠有能力、有實力蹲在家裏戰勝病毒。所以説,結合著疫情實際和我們的實際,採取的“三管控、三搞活”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也正是這“三管控、三搞活”,我們才能夠在疫情期間較好地實現應對。

那麼,我們的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以後,我們就進行了復工復産的各項工作,特別是針對農業生産,我們採取了幾個重要的措施。第一,我們召開了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專題會議。我們政府出錢包車,把有就業需求的群眾送到工廠;另外,我們陜州區本地所需要的企業員工,家在外地的,我們包車接他們過來,有效解決勞動力問題。第二,我們及時召開了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座談會,讓龍頭企業先行復工復産,二仙坡果業、金秋紅利等企業,在疫情稍稍緩解,就及時的復工復産。一方面,帶動了農民生産和豐收;另一個方面,也為企業發展打下了基礎。所以説,在復工復産期間,我們政府也積極的引導和組織,讓大家有序的復工復産。總之,就是通過疫情防控期間以及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後的復工復産,我們都有針對性的採取了一些措施,努力的把影響降到了最低。

主持人:胡區長,對我們陜州區今後的工作,您又有什麼樣的規劃?或者説,您又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胡志權:好的。我在開始的時候,介紹了陜州區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那麼,陜州區的發展,也承載著34萬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就想,陜州區未來的發展,要給大家提出來一個目標或者叫願景,然後讓34萬人為之奮鬥和努力。所以説,我就提出來:推進陜州復興、重振崤函雄風,以此來激勵大家為陜州未來的發展、為崤函大地的騰飛做貢獻。推進陜州復興、重振崤函雄風有著三個層面的願景,分別是經濟上爭第一、文化上當正統、社會上創首善,只有這三個方面一起發力,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讓陜州重新騰飛和復興。

首先,經濟上爭第一。這指的是在崤函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爭第一,也就是在三門峽市6個縣市區中我們要力爭在經濟總量、經濟品質發展的水準上當第一。為此,我們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搭建了很好的平臺、蓄積了很強的勢能。當前的陜州區已經形成了“兩區六園”的發展格局。“兩區” 分別是我們在西部以三道垣為承載地的,叫國家級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東部的是以化工和建材等傳統産業為特色的,叫傳統産業轉型發展試驗區。“六園”分別是東部試驗區的精細化工園、綠色建材園和靜脈産業園,這三個園從資源程度來講是非常珍貴的,有些是唯一的。比如説,我們的綠色建材園是三門峽地區唯一的,靜脈産業園同樣也是,化工産業園是在全省、全國都不再新批的情況下,有著幾十平方公里的一個化工園區,也是我們招商引資的一個金字招牌。東部的這三個園承載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産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任務。那麼,如何實現轉型和升級?我們就在這三個園區的建設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説,建材方面,傳統的都是開山炸石頭,而我們現在發展的是綠色建材,包括裝配式建築、玄武岩纖維、機制砂等,都是非常高端的綠色建材;再比如説,化工園區,我們遠離那些污染嚴重、有安全隱患的,引進和發展的都是非常高端的。特別是有幾個産品都是解決國內發展的卡脖子工程,解決國家發展空白的一些産品,靜脈産業園同樣也是這樣。西部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現在實際上也形成了三個園區,我們姑且叫三個小鎮,分別是以駿通為龍頭的汽車小鎮,這是二産主打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二仙坡為龍頭的蘋果小鎮,這是一産主打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迪信通為龍頭的溫泉康養小鎮,這是三産主打的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在這個區域內,將來我們會分別有以一産、二産和三産主打的小鎮各一個,並且這三個小鎮內部都是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這樣的話,我們就是把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這個國家級的命題,變成陜州區的實踐,我們探索出一條路子出來。所以説,這種“兩區六園”的發展格局,為陜州區未來的發展準備好了平臺和載體。下一步,我們就圍繞著“兩區六園”的發展,積極的招商引資、發展項目。我相信,經過未來幾年的努力,我們一定可以在經濟上當老大、當第一。

第二,文化上當正統。陜州是河南九州八府之一,在這塊土地上,陜州也曾經建立過國家,最早的是焦國、後來是虢國,在西元前390年置縣以來,2400多年的發展,始終生生不息,陜州一直頑強的走到了今天。這個時候,我們對陜州文化的傳承上,一定要保持住定力,防止陜州文化的分割和碎片化。所以説,在推進陜州復興、重振崤函雄風的過程中,在文化的宣傳、發掘和傳承上,一定要注意陜州文化的整體性、傳承性和正統性,一定要有文化上的自信,要把南九州八府之一的陜州的正統做實。在這些方面,我們也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説,前一段時間,他們提出來蒲劇,後來我在和這些同志交流的時候,我説根據我們多方研究,我們最好把它改成陜州梆子。事實證明,我們的這個想法也是對的,現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把蒲劇叫作陜州梆子。我們要通過這些事情,一點一滴的把陜州文化復興起來,文化的復興是陜州復興的一個先導,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傳承性和正統性。

第三,社會上創首善。就是在社會治理上,我們一定要爭創首善之區。陜州在社會治理上是有光榮傳統的,最早的時候從周召分陜開始,偉大的召工治理了陜以西,召公的治所也就是今天陜州這個地方,甘棠遺愛的故事也流傳到現在。召工勤政愛民,“寧勞一身不百姓”的治理思想,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作為後輩,作為陜州的治理者和主政者,也一定要把這種傳統的親民愛民的思想發揚光大。同時,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精神,要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國家戰略落實落細,落實到治理的每一個細節和環節上,讓我們陜州區真正成為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近悅遠來的美好地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