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辦手機號被頻繁騷擾問題怎麼破?

發佈時間:2020-10-12 07:20:01  |  來源:中國之聲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亦鳴
分享到:
20K

新辦的手機號碼卻不斷接到催債電話,註冊微信、支付寶、淘寶、微網志等App,卻頻繁顯示號碼被佔用……如今,手機號碼就像網路通行證,無法完成App的綁定,就不能使用其全部功能。

如今,手機號碼資源已經越來越稀缺,“二次放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所謂“二次放號”,是指老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戶選擇。碼號資源迴圈使用有利於盤活通信資源,但卻給有些新用戶帶來了新問題,該如何解決?

換新手機號卻接到催債電話 運營商“二次放號”存漏洞

前不久,江蘇的王女士遇到了件煩心事兒。拿到單位統一辦理的工作用手機號碼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了各種催債電話。原來,這個號碼的原機主欠了債務又棄用號碼,手機號被電信公司回收後,又給到了王女士。


王女士:當時辦後沒多久,不停有人打電話催債,這個事情大概持續了半年,才逐漸消停。然後我直接用這個號登陸微網志,發現之前有人註冊過了,所以就又重新登出,註冊新號。

北京的李女士也有同樣的困擾。拿到新的手機號後,她不但頻繁被騷擾,還無法註冊微信、支付寶等程式。

李女士:全都是不認識的人,五花八門事情找上我,那段時間我有點不敢接電話。他們告訴我這可能是二手號碼,因為前機主沒用,但他沒取消綁定,説要不你就換號或者找原機主協商解決。我辦號時也沒有告知我這個號以前別人用過。

運營商回收號碼再放出 原因為何?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手機號碼的功能不單單是通信工具,從社交軟體到支付賬戶,從新聞資訊到交通出行,想要使用App,幾乎都需要通過手機號完成綁定。但碼號資源和網路IP地址一樣,理論上屬於稀缺資源。國內手機號以11位為主,隨著用戶激增,現在部分號段已無新號可用,這是運營商要回收號碼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運營商對手機號碼從欠費收回到再次銷售都有明確的時間要求,一般首先會有一段時間的保留期,也就是號碼仍舊屬於原用戶。但是相關通信服務已經停止,如果繼續欠費,號碼則會從保留期進入冷凍期,也就是號碼屬於運營商,但不馬上投入市場銷售,這樣的設計也是希望幫助切斷號碼與原用戶之間的關係。

電信專家項立剛説,目前王女士和李女士遇到的“催債電話”和“App無法註冊”的問題,的確很難解決,只能把催債的號碼拉黑,App也得挨個去登出。以目前出現的案例看,想要進一步避免二手號碼帶來的困擾, 除了國家放開更多的碼號資源之外,更長的冷凍期、更方便的銷戶服務都可以考慮。

電信專家項立剛:避免二手碼出現,一是政府更多開放號碼資源;二是延長收回的期限;三是電信運營商提供相關服務,幫助用戶解決支付寶等捆綁號碼。在這裡還有一種情況,有人拿這個號碼使用後,不繳費也不登出,不到營業廳去辦理,運營商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項立剛告訴總臺央廣記者,號碼被回收使用但又遇到了新問題,其本質矛盾在於,看似很多的碼號資源並不夠用。現在已經有16億個號碼被使用,隨著5G時代物聯網的到來,碼號資源即將變得更加稀缺,未來手機號碼可能會從11位升至更多。

電信專家項立剛:我們平時用的135/139/186號段,其實用不同號段做不同事情,資源毫無疑問是有限的,後面到了工業5G還會有更大的需求,現在我們中國是16億左右設備連接進來,到了2030年,連接數會是100億,這些連接都需要碼號資源。現在都已經升到11位了,未來整個的碼號資源管理、計費體系等,全部都要升級。

“二次放號”困擾消費者 如何長遠解決問題?

檢索相關新聞發現,“二次放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的現象已經存在多年,卻至今仍未得到根治,而電信部門很少公開回應將如何長遠解決這一問題。大多情況下,消費者只能自認倒楣。

多位受訪對象表示,在向運營商提出處理訴求後,各家均把皮球踢給第三方,要求用戶自己協商。用戶需要與各大應用挨個對接解綁,費時費力不説,金融證券類機構往往還要求機主拿著當地營業廳開具的紙質證明線下辦理,這無疑給那些異地號碼用戶增添了負擔。

從法律角度來説,從辦好新號碼的那一刻起,消費者和電信部門就建立了合同關係,電信部門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隱私權,如果消費者因頻繁被騷擾訴訟至法院,電信部門很可能要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只不過,很少有這麼較真的消費者,為此費時費力,非要鬧上法庭。

有報道稱,當前,行業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已著手建立數據互通平臺,協調運營商和網際網路企業間的資訊互通和賬號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導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建立的碼號服務平臺,中國移動推出的“二次號查詢服務”系統以及部分商業機構建立的二次號付費解綁平臺等。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指出,用戶的手機號綁定了哪些應用,登錄的時間、頻率等使用習慣涉及個人隱私,在打破資訊壁壘,建立共用賬號數據平臺時,這些賬號數據如何妥善管理,也是亟待填補的制度空白。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