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門峽上演"山果演義" 打造分享經濟新模式|農業觀察

發佈時間:2020-09-28 16:03:4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靜 姚宇琛  |  責任編輯:王靜
分享到:
20K

河南三門峽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近年來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唱響了一曲特色農業發展的綠色讚歌。三門峽特色農業“特”在哪?如何打造?産業扶貧有何成效?中國網《農業觀察》走進河南三門峽,探索該市特色農業發展的“黃金之路”。

特色山果“演繹”分享經濟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為切實解決農民賣難“最初一公里”和居民買難“最後一公里”的兩頭難問題,三門峽市發揮電商作用,探索“移動菜籃子”産銷新模式。

“移動菜藍子”以“山果演義”電商銷售平臺為主體,三門峽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等多部門聯動,聯結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建設1+N電商銷售産業群體,實現平臺與生産經營主體的有效對接,促進特色農産品在市域內安全、快速、便捷銷售,來自山田間地頭的優質農産品直接進入百姓廚房,比超市價格還要優惠30%。

“山果演義”平臺部分界面


此外,三門峽組織全市2000多家電商主體,開展特色農産品線上銷售活動,通過網店、直播、專場、社區配送等渠道,組織“直播帶貨”、培育主播和建立直播基地,線上線下結合,擴大特色農産品銷量。

“借助‘山果演義’實現了農民增收入、居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三門峽市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何耀武介紹。

如今,“移動菜籃子”轉型為內迴圈分享經濟平臺,由三門峽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工信局等部門配合,組建全市“特色農産品銷售企業大聯盟”,聯盟企業達200余家。

聯盟內部推行內迴圈分享經濟,加入聯盟的企業優先採購聯盟內部企業産品,實現互助互銷、內部迴圈,産品分享、收益分享,同時與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建築工地、企業等消費主體有效對接,擴大內迴圈消費群體。聯盟對外推行大迴圈共用經濟,整合資源共同開發市場,實現全市特色農産品貨源供應、冷鏈倉儲、物流運輸、銷售渠道、宣傳推介等資源共用,更好暢通三門峽市特色農業産業迴圈、市場迴圈和經濟迴圈。

“這是全國第一家內迴圈分享經濟平臺,通過創新分享經濟新模式,打造消費扶貧新品牌,推動特色農産品銷售順暢。”何耀武説。

糧食豐收築牢安全底線

九月,三門峽市再迎豐收季。以陜州區為例,上半年,全區19.7萬畝小麥,畝産303.2公斤,總産5966.7萬公斤,較去年單産增加17.8%,總産增加15.9%,完成全年糧食任務9000萬公斤的66.3%。秋作物播種25.2萬畝,其中玉米17.3萬畝,豆類3.3萬畝,紅薯2.2萬畝,高粱、穀子等雜糧0.6萬畝,油料、中藥材等1.8萬畝。

三門峽陜州區委副書記、區長胡志權介紹,陜州區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産,實現了夏糧應收盡收、秋糧應種盡種,確保了糧、油、肉、菜、魚等重要農産品生産供應秩序,推動了特色農業産業加快發展,快速恢復了農村環境面貌,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相對穩定。

特色農業塑造品牌之路

三門峽市果品發展再創佳績。陜州區以發展30萬畝優質果品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圍繞複製推廣二仙坡模式,新發展5萬畝紅梨等優質果品,陜州紅梨産量佔全國的80%,改造25萬畝提質蘋果。

上半年,新發展果樹0.9萬畝,其中蘋果0.55萬畝,紅梨0.2萬畝,其他特色水果0.15萬畝,完成目標任務的75%;截止2020年6月,全區蔬菜播種面積達到8.7萬畝,産量2.3億公斤,引進8個試驗蔬菜新品種,推廣2項新技術;食用菌栽培規模3200萬袋,總産量3500萬公斤,新引進100余畝試驗栽培羊肚菌,引進4個新品種,其中赤松茸已完成兩個區域四種模式的實驗安排,推廣2項遠端控制等新技術。栽培2.9萬畝中藥材,主要有丹參、連翹、板藍根、柴胡、艾草等品種。


“歷史上記載這裡有1500余種中藥材,目前實現商品化達300多種,最著名的地理標誌中藥材是連翹,種植面積佔全國25%,産量佔全國20%。”何耀武介紹,“三門峽地處秦嶺東麓伏牛山腹地,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素有‘一步三藥’、‘天然藥庫’之稱謂。全市現有中藥材品種1225種,其中大宗常用優質藥材300多種,實現商品化(市場外調流通)藥材品種200多種。最著名的地理標誌道地中藥材品種是連翹,種植面積佔全國25%,産量佔全國20%。我市的盧氏縣已成為全國連翹人工種植第一大縣。”

何耀武還講述了“種下黃精變‘黃金’”的真實案例。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范裏鎮創業小夫妻李榮飛、李愛粉夫婦,都出身農村家庭。2016年,他們白手起家,承包200余畝土地種植中藥材黃精,不僅自己擺脫了貧困,也帶動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現在他們的年收入有幾十萬甚至達到上百萬。”

産業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工作是三門峽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陜州區為例,2019年年底,三門峽陜州區共養豬20.2萬頭、養牛5.3萬頭、養羊8.767萬隻、家禽45萬隻,帶動貧困戶3058戶;種植優質果品15.67萬畝,帶動貧困戶1220戶;栽植山桐子1萬畝,帶動貧困戶97戶;種植中藥材1.67萬畝,帶動貧困戶740戶;種植蔬菜8.7萬畝,種植食用菌3200萬袋,帶動貧困戶3850戶;建成25個産業扶貧加工基地,帶動貧困戶309人。

為加大扶貧力度,陜州區培育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推動農産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同時,完善農業産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用産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

“截至6月,陜州區共評審農牧類項目為51個,驗收農牧類項目19個,驗收産業扶貧基地11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541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24097戶,在有發展産業條件的貧困戶中産業項目覆蓋率達到100%。”何耀武介紹。

勤勞的三門峽人民在千里沃野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勞動者之歌——“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本期責編:王靜

本期製圖:姚宇琛

欄目定位:農業是天下之根本。古今中外,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問題。針對當下農業領域的重要政策以及熱點話題,中國網《農業觀察》欄目通過國際視野、專家視角為您深度解析,挖掘産業機遇,與世界共用農業發展,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

進入專題: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