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重慶璧山:建設高標準農田 破解“靠天吃飯”

發佈時間: 2020-09-21 14:16:4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鋒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中國網9月21日訊  9月11日,秋高氣爽,筆者來到大興鎮雙柏村2組的高標準農田“七化”(宜機化、水利化、生態化、園田化、規模化、標準化、智慧化)示範區,只見在綠意盎然的蔬菜基地中,幾名菜農正背著噴霧器為蔬菜施藥。

與一般的蔬菜基地不同,眼前的蔬菜基地內散佈著4個12平方米、近2米高的便民池,與之緊密相連的是一條1公里長、由預製蓋板和U字型水利排水渠組成的“溝帶路”。

image.png

農技人員為村民傳授種植技術。

“這個‘溝帶路’作用可大了,既能保證田間排水暢通,防止因大雨而産生內澇,還方便機械進出、田間管理和基地産品的運出。而‘便民池’則能保證日常農事生産用水。”蔬菜基地負責人趙青福介紹説。

然而,多年前,這塊蔬菜基地卻是另一番景象。受地勢影響,當時的蔬菜基地一遇到大雨,就容易出現內澇,種植的番茄等農作物常常被淹,2017年就造成了4萬餘元的經濟損失。

回憶起曾經“靠天吃飯”的日子,趙青福不禁搖頭嘆氣。2011年,璧山區正式吹響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號角,一系列舉措逐步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窘境。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産穩産,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璧山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産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田園綜合體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等有機銜接,結合苗木、蔬菜、花椒等産業發展實際和資金規模,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內容,主要涵蓋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多方面的內容。”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通過水利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綜合運用,對“田、土、水、路、林、電”實施綜合整治和開發。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璧山區按照“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的要求,對項目區實施條田整治、坡改梯整治等措施,建起田間道路,促進項目區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耕作;經過對土地平整方式進行適宜性分析後,通過翻耕、種植綠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提升項目區地力水準;通過實施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和渠係建築物4項內容,完善灌溉與排水的配套設施,增強了項目區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與此同時,區農業農村委堅持以服務群眾為宗旨,在項目申報前,成立調研小組,走鄉間、轉田坎,了解項目區農田實際情況和老百姓的實際意願;在項目建設中,派遣監理公司監督工程建設品質,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提高科技種田水準。

“自‘十二五’以來,璧山區共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66個,完成財政投資4.16億元,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3.61萬畝。”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僅2019年,璧山區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62萬畝,完成資金投入1969.19萬元,項目新建成襯砌渠道9133米、蓄水池6座、提灌站1座、灌溉管道4461米、生産便道4865米、六棱空心磚護坡607米、 整治山坪塘1座、機耕路4100米,土地宜機化整治520畝、惠及2個鎮街8個村3392戶10181人,糧食和蔬菜增産1.24萬公斤,直接受益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增加896元。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進和探索農田宜機化改造模式,著力改善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利用率,實現農業生態的良性迴圈,增加農民及集體經濟收益,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夯實基礎。(王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