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重慶黔江:滿地都是“致富寶” 金涼坡變“金滿坡”

發佈時間: 2020-09-09 14:21:3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9月9日訊 昔日的金涼坡,是一片荒涼的山坡,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刀耕火種幾十年都沒有挖到“金”。

image.png


附近居民在花椒基地務工。


現在的金涼坡,變成一片花椒林,林下有數千隻土雞追逐覓食。這裡經常有遊客駕車進山購買花椒、土雞和土雞蛋。種養殖業的發展,不僅使金涼坡披上綠裝,還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終於見到了金山銀山,金涼坡也成了“金滿坡”。

多年荒山披綠裝

金涼坡位於黔江區城南街道香水社區三組的袁家蓋上,海拔高度840余米。白露之後,上面穿衣服就不敢 “露”了,尤其是每日早晚時分,還要穿兩件衣服方可出門。

“以前這一片基本是荒山,2017年,返鄉農民工袁禮銀回到社區打造林下種養基地。使多年的荒山披綠,帶動更多農戶增收。”城南街道分管相關工作的負責人介紹。

整個袁家蓋為一個居民小組,共居住有62戶居民。以前這裡不通公路,成為一處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山上的居民走到原青杠集鎮,要走1個多小時。

“公路不通,山上沒有經濟産業支撐,居民只能靠種植傳統的農作物養家糊口。”袁禮銀説,雖然是居住在城郊,在10年前,居民喂的肥豬都賣不出去,山上的青壯年勞力,全靠外出打工掙錢養家。

袁禮銀以前就是長期在外務工,隨著黔江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一條扶貧公路修到山頂,讓袁家蓋上的居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2017年,袁禮銀通過街道辦事處主要領導的勸返,回到袁家蓋上,在一個小地名叫金涼坡的地方,流轉社區3組居民150畝荒地種植青花椒,利用林下套養土雞,不僅為自己帶來好的效益,還帶動更多家庭脫貧增收。

金涼坡成“金滿坡”

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五顏六色的土雞,在花椒林下追逐覓食,不時引頸鳴唱,為高蓋上帶來蓬勃生機。

“自公路修通後,高蓋上自然離城區就更‘近’了,開車到蓋上不到10分鐘。”袁禮銀説,每到夏天,城區有不少人到蓋上乘涼玩耍。

春天,地裏的花椒樹開始長出綠葉,金涼坡漫山遍野綠油油一片。進入初夏,花椒樹上長出一簇簇綠色籽粒,開始散發出一股椒麻的清香味。

“這些土地種紅苕苞谷,沒得多大收成,除開種子和肥料錢,連‘活路錢’都賺不回來。”在基地務工的居民袁義武説,加上土地離家比較遠,他是土地下戶後耕種了幾年就荒了。

袁禮銀回鄉改變了土地經營模式,種植青花椒,發展林下養殖土雞,讓這片沉睡多年的土地,創造出新的價值。

“花椒一般在4年才正式投産,花椒沒有收入時,我在基地養殖土雞和野山雞,第一年就有12萬元收入。”這些收入可用於支付農戶的土地租金和請人的工資。

2019年5月,袁禮銀成立了“黔江區金涼坡種養植股份合作社”。他種植的花椒也于2019年初投産,收入7萬餘元。今年的花椒收入20余萬元,林下養殖的4000隻土雞和600隻野山雞,出售完大約可收入35萬元。

種植青花椒,讓袁禮銀看到了眼前的金山銀山。今年,袁禮銀又流轉1組、5組居民土地210畝種青花椒,計劃4年後花椒增收30萬元。

基地助居民脫貧

“種花椒的居民少,在我這裡領雞苗喂的農戶較多。”袁禮銀説,居住在蓋上的建卡貧困戶及殘疾家庭養雞,他不但負責提供雞苗,還要負責技術指導,以及幫忙銷售等,解決了這些家庭在養殖上的後顧之憂。

3組的建卡貧困戶任大祥,因患腦溢血留下後遺症,一直沒有脫貧。2019年春季,袁禮銀為任大祥提供100隻雞苗,年底賣土雞和土雞蛋的收入達12000元,實現了脫貧摘帽。

居民袁義武肢體三等殘疾,是社區的建卡貧困戶,2018年春季,在袁禮銀的股份合作社領養土雞苗140隻,當年賣土雞和土雞蛋的收入達到17000元,當年就超越了脫貧線。

“我們一家長期有2個人在袁禮銀那裏務工,一年斷斷續續地都要做1萬多塊工資!”肢體殘疾的程方銀説,如果袁禮銀不回來建這個基地,他家就掙不到這筆收入。

通過袁禮銀的帶動,附近有10戶居民通過養殖土雞增收,最多的餵養200隻,最少的有30隻。

“目前,附近居民到花椒基地務工的要多些,尤其在採摘花椒的季節,每天基地有30人務工,平常鋤草施肥的工人有6人以上。”袁禮銀説,附近在2018年還沒有脫貧的4戶建卡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又回到土地上務工增收,兼餵養土雞,提前實現了脫貧越線。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