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八面來風

四川華鎣:一件提案引發的“消費扶貧”效應

發佈時間: 2020-09-08 15:36:0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9月8日訊 近段時間,四川省華鎣市華龍街道東方村村民劉孝貴顯得格外忙碌,他種植的冬瓜、南瓜等蔬菜和餵養的雞鴨,以“訂單銷售”的形式全部賣給“壩上人家”餐館後,又帶領家人及時翻整土地,準備種植大蔥、馬鈴薯、大白菜等秋菜。

年近半百的劉孝貴説,他怎麼都沒想到,市上開展的“消費扶貧”行動,讓他享受到了“訂單銷售”的好處,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到農貿市場賣東西了。不但節約了時間,價格也有保障。

劉孝貴所説的“消費扶貧”這項惠民舉措,源於華鎣市幾名政協委員的提案。

image.png

來自機關的幫扶責任人在高興鎮高坪村幫扶對象家中購買土雞。


一件提案引發 “消費扶貧”大行動

去年11月,華鎣市政協委員付偉等人通過調研,針對農副産品銷售難、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暢和發展種養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提出了《關於深入推進消費扶貧,持續鞏固脫貧成效的建議》提案。

付偉等人在提案中説,消費扶貧是幫助貧困人口增收的一種有效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為此,他們針對調查到的問題提出建議:強化扶貧産品培育,落實專門部門牽頭建立扶貧産品清單,明確銷售産品的種類、數量,選擇適銷對路的産品,納入扶貧産品範圍; 搭建綜合服務平臺,健全扶貧産品供銷體系。建立華鎣市扶貧産品網路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形成“採購主體+平臺+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貧困戶(産業大戶)”的四級資訊共用系統。由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及村級電商服務站收集産品資訊,統一上傳至平臺,採購主體在平台下單採購所需産品; 完善供應鏈建設。整合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及村級電商服務站資源,建立貧困戶農産品集中收集站點,統一對外銷售,建立穩定的供應平臺。

image.png

明月鎮白鶴嘴村的村組幹部在幫助村民銷售蔬菜。


付偉等人還建議,針對華鎣實際情況,採取線上線下多元行銷,拓寬扶貧産品銷售渠道。鼓勵商場、超市、賓館、酒店、農貿市場、景區等開設扶貧産品銷售實體專區、專櫃、專鋪、專店,鼓勵開辦扶貧産品特色餐館及鏈鎖網點;鼓勵市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帶頭采購扶貧産品,引導動員全市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職工主動購買扶貧産品。同時,鼓勵市內生産性企業、餐飲企業採購扶貧産品……

華鎣市政府接到市政協轉呈的付偉等委員的提案後,高度重視,庚即責成相關部門及各鄉鎮街道落地落實,在全市掀起“消費扶貧”行動熱潮。

“訂單銷售”緩解村民農副産品銷售難

所謂“訂單銷售”,就是農民直接把農副産品賣到購買者手中,它直接打通了農副産品銷售堵點。

在華鎣市開展的“消費扶貧”行動中,産生效應最好最有特點的是華龍街道辦事處。他們在“消費扶貧”中實施的“訂單銷售”, 讓東方村劉孝貴等村民很快嘗到了甜頭。

東方村位於華龍街道邊緣,曾是省級貧困村。該村第一書記馮沫力發現村民的農副産品銷售特別困難,導致村民不敢大規模發展産業。於是他就在朋友圈裏為村民帶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直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但是靠幫扶幹部個人的力量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華龍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嬌説,一方面個人的力量畢竟太小,另一方面第一書記總是會離開的。“要想出一個能持續幫扶下去的辦法!”於是,他們借助在全市開展的“消費扶貧”行動, 利用同屬華龍街道的上壩橋村爭取到100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補助資金, 決定在華鎣城區開辦一家扶貧餐廳,主要用來消化東方村、沙壩村、石垣墻村的農副産品,給這3個村提供銷售的窗口,餐館盈利歸上壩橋村,最終實現雙贏。“主要是這3個村是貧困村,銷售困難的問題也最為突出。”

7月中旬,扶貧餐廳“壩上人家”正式開業,原材料大多數是通過 “訂單收購”村民的農副産品。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餐廳和各村幹部、種養大戶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同時各村(社區)均建立了農産品存量臺賬,平時按照先滿足貧困群眾、再考慮其他群眾的原則採購農副産品。同時,扶貧餐廳還可以代銷農副産品。到餐館用餐的消費者如果想要購買村民的農副産品,餐館負責便聯繫群眾進行收購。“這樣市民既可以吃到放心的農副産品,村民又多了銷售的渠道。”扶貧餐廳負責人説。

從扶貧餐廳“壩上人家”開業到目前,大概有30萬元營業額,勉強能夠做到稍有利潤。但陳嬌卻説,“雖然利潤很薄,但我們 ‘緩解村民農副産品銷售難’的初衷實現了!” 


黨員幹部樂當農副産品代銷員

9月6日,一輛裝滿蔬菜、雞蛋等農副産品的汽車,在鄉親們的歡笑聲中,緩緩駛出華鎣市明月鎮白鶴嘴村。

蔬菜種植戶吳奇傑感激地説,“要不是江書記他們幫忙,為我們代銷蔬菜,我們今年的農活還真不曉得怎麼做了!”

吳奇傑是2017年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而今黨的政策這麼好,雖然脫貧了,我還得使勁幹,爭取早日達小康。”吳奇傑説,為做到持續增收不返貧,2018年,在第一書記江俊等村幹部的鼓勵幫助下,他利用外出務工鄉親閒置下來的土地,發展了20多畝蔬菜産業和庭院經濟。到2019年,他家每人平均純收入上升到6800多元,與2017年剛脫貧相比,增長了近1倍。

image.png

華鎣市祿市鎮山門口村的果農在採摘“訂單銷售”的梨果。


今年春節,吳奇傑原以為種植的“過年菜”能賣個好價錢,誰知受疫情影響導致滯銷。正當他著急的時候,江俊等村幹部組成的農副産品代銷隊,主動幫忙聯繫銷路,解了他和鄉親們的“燃眉之急”。

與吳奇傑一樣,曹術碧也是靠發展蔬菜順利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誰知今年突發疫情,大塊大塊蔬菜銷不出去, 她和家人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多虧江書記他們主動為我們解難, 要不是他們及時幫忙銷售,我家那些白菜、青菜和冬瓜、南瓜,只好爛在地裏了。”曹術碧深有感受的説,“如今的幹部想得真週到,我們有點兒困難都曉得。” 

江俊介紹,他們針對本村老弱病殘群眾多、蔬菜及雞鴨等農副産品出産多的情況,成立了專門的代銷隊伍,每週動態統計掌握産品的種類、産量,主動到華鎣市民政局、人民銀行等單位的食堂聯繫對接銷路,幫助缺勞貧困戶代銷蔬菜及雞鴨。今年以來,全村代銷蔬菜就達8000多公斤。

而高興鎮跳石溝村的鄉親,更是對四川航太職業技術學院下派的駐村扶貧幹部劉琪讚不絕口。今年5月下旬,劉琪在走訪村民時,收集到很多村民因受疫情影響,家中農副産品賣不出去的問題,他立即向學院彙報了相關情況並得到支援,確定以“以購代捐”的形式,幫助村民們解決困難。最終,該院437名教職工以略高於市場的價格向村民購買了價值11.2萬多元的土雞、土兔、雞蛋和粽子。“劉琪這個促銷員當得好,既給村民增加了收入,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這就是‘消費扶貧’的最好體現!”跳石溝村的鄉親連連點讚。 

而線上助銷扶貧,也是華鎣市在“消費扶貧”行動中的亮點。該市針對受疫情影響導致農副産品線下銷售難等情況,由該市扶貧移民開發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和電商産業園等部門聯合組成促銷團隊,並由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山和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卿堃等領導帶領機關黨員幹部, 於今年8月上中旬,在該市廣安蜜梨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的葡萄園, 舉辦助農增收直播帶貨活動。僅8月11日下午短短的兩個半小時,直播觀看人數就達70多萬,葡萄、蜜梨、石榴等水果和香腸、臘肉、紅糖、豆干等農副産品成交訂單達5700余單,成交總金額達32萬元。

據華鎣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卿堃介紹,為解決山區群眾購買生活生産物資難、農産品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該市以村為單位, 建立了80余個代銷代購平臺,由鎮村幹部為主要工作人員,專門銜接為農戶購買種子化肥、米麵油等生産生活物資,聯繫渠道代銷家禽、蔬菜、雞蛋、水果等農副産品, 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邱海鷹、范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