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烏江馬峰渡口的擺渡人
中國網9月7日訊 曾幾何時,擺渡人搖著槳在河道上穿行,是青山綠水間一道別樣的風景。如今,隨著一座座橋梁,一條條鐵路、公路的的興建,城市、鄉村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交通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曾經承擔著交通運輸重要角色的渡口、渡船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擺渡這份職業也隨之逐漸消失。
在烏江彭水段的馬峰,不僅保留著渡口,渡船,還有擺渡的人。擺渡的人是一對“夫妻檔”,他叫胡永兵,她叫陳德先。長年堅守渡口,風雨無阻。一年四季不“停擺”,365天不“打烊”,這一“渡”就是17年。只為兩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渡口全貌。廖唯 攝
從彭水自治縣石盤鄉場鎮出發的水泥路,順著大山蜿蜒而下17公里,在巍峨陡峭的馬峰岩下被烏江阻斷,這裡就是馬峰渡口。
為什麼還存在渡口?夫妻倆又為什麼在渡口擺渡?
香樹村1組、2組有村民近100人,村民們居住在江邊的半山上,在家的大多以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也不會使用交通工具。如果要出村,村民們也不是無路可走,家門口就是水泥路,也可以乘車到石盤鄉場鎮、縣城,但是這樣一來就繞路了,得多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選擇從馬峰渡口坐渡船出行,到江對面的馬峰場,只需要十多分鐘,從馬峰場坐班車到縣城也就不到半個小時。
渡船行駛在江面上。甘勳樂 攝
2003年以前,胡永兵的自己父親原來就是在這擺渡,由於年紀大了不能繼續從事這一工作,夫妻倆毅然決然地接起“接力棒”。
8月28日,是新田鎮的趕集日,一大早胡永兵就起了床,簡單吃過早飯後就從家裏騎著摩托車往馬峰渡口趕,把村民們送過河去趕集。
“我和她輪流開船,我上班時就是她開船,今天我休息就由我來擺渡,讓她好好休息一天。”胡永兵説,他是香樹村村民,平時自己在附近碼頭當搬運工,沒活兒時就是他來擺渡。
胡永兵在開船。廖唯 攝
“原來父親撐船時是小木船,很不安全。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客船實施了標準化改造,而且政府掏錢給我們上保險,這讓我們跑船的更踏實了。”胡永兵介紹。
胡永兵回憶,2008年以前,渡口每天擺渡的人數達一百多人,隨著烏江彭水電站建成蓄水,萬足至石盤公路的開通,從馬峰渡口來往的村民逐漸減少。現在過河的村民主要是香樹村1組、2組的村民了,大多都是老人,主要是過河趕集和走親戚。遇到趕集天一天往來有10多個人,最少時一個人也沒有。
胡永兵説,即使這樣,不管有沒有人過河,我們每天都要在這守著,特別是村民有急事時,渡口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讓胡永兵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16年的夏天,村民寧龍沛不小心被毒蛇咬傷, 情況很危急,需要馬上過河送往縣城醫院救治。“接到電話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多了,我剛回到家在吃飯,立馬放下碗筷就趕往渡口,把他送到河對岸由救護車接到醫院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胡永兵説。
從2003年使用標準客渡船後,收費為2元一人,現在,坐船的人少了,收入自然就低了,但胡永兵堅持至今沒有漲過價,一個月下來的船費收入也就八九百元。
今年初渡船到了檢修時間,2萬元的檢修費用還讓胡永兵為難,石盤鄉政府了解到情況後,為他承擔了檢修費用。“這幫了我一個大忙。”胡永兵説,另外他每年還能有領到幾千元的燃油補貼。
17年來,一直都沒離開過渡口,每天早上從家裏吃飯來以後,要等回到家裏才吃這一天的第二頓飯,就連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沒休息過。沒出過一次安全事故,讓夫妻倆倍感自豪。
問及胡永兵是否想放棄擺渡時?他説,自己就是村裏的人,與村民們相處得很融洽,17年來對渡口的事物,一草一物都有著跟人一樣的深厚感情,如果不幹了內心還真捨不得,也覺得對不起村民們。“他們兩口子撐船很負責、有耐心,對人也很和氣,要是哪天他們不撐船了我們估計還不習慣呢!”坐了17年渡船的村民趙忠群説。(廖唯、甘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