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空間格局 提升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發展品質

發佈時間: 2020-09-03 14:00:22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9月2日,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工作座談會舉行。今後,其空間佈局將如何規劃?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對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的空間佈局、規劃定位等進行解讀。

努力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

扈萬泰表示,加快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與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以及川南、黔北、湘西、鄂西地區融合發展,對築牢生態屏障、促進文旅融合、協調周邊發展意義重大。

為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規劃定位立足其特點,定位為加快建設富有旅遊、人文、山水等魅力的山地城市,努力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和國家級文旅産業融合示範區。

規劃目標方面,綜合考慮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區縣城發展規模。到“十四五”時期,黔江、秀山規劃“雙30”規模,武隆、石柱、酉陽、彭水規劃“雙20”規模。優先保障民生設施、基礎設施、文旅融合和綠色産業發展等空間,走出一條山地城鎮化新路。

順應本底,串珠成鏈,打造“一心、一堡、四節點”

扈萬泰介紹,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區域內,各城鎮呈串珠狀相對獨立分佈在烏江以及重要交通幹道兩側。

結合發展現實,規劃順應武陵山、大婁山、七曜山等山脈本底,強化烏江流域生態廊道的串聯作用,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空間格局。

具體來説,一是凸顯黔江核心,支援其聯結渝鄂湘,打造成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特色産業發展集聚區和區域重要經濟中心、綠色工業和生態農業基地,以及具有民俗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和休閒旅遊康養度假目的地,擦亮“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金字招牌。二是打造秀山“橋頭堡”,將其建設成為聯結渝湘黔的重要門戶樞紐、生態産業基地、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具有“邊城”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地。三是推動4個區縣城特色化發展。其中,武隆發揮連接主城都市區的門戶和窗口作用、聯通黔北的節點作用,石柱發揮聯通渝東北和鄂西的節點作用,酉陽發揮渝鄂湘黔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節點作用,彭水發揮渝鄂黔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節點作用。

建設“通道”“樞紐”“周邊”“市內”“群內”互聯的交通支撐體系

空間規劃離不開交通支撐。扈萬泰介紹,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注重基礎設施補短板,今後將完善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準,提升樞紐多式聯運轉換效率。

在“通道”聯繫方面,要通過渝湘高鐵接入國家高鐵大通道,直連粵港澳大灣區、海西地區;通過渝懷鐵路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直通北部灣地區;通過萬黔、渝漢、鄭萬高鐵連接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地區。

在“樞紐”聯繫方面,要規劃建設黔江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打造秀山、武隆、石柱、彭水、酉陽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擴建黔江武陵山機場,聯動仙女山機場。

在“周邊”聯繫方面,要與鄂湘黔三省直連直通。並加快連通周邊市縣的高速公路、國省幹道和縣鄉道建設,建立多層級網路狀交通聯繫。

在“市內”聯繫方面,要形成以高鐵、高速公路、普通鐵路為骨架的通道體系,與主城都市區多通道直連,並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快速互聯。

在“群內”聯繫方面,要以黔江為中心,規劃“兩幹兩聯”高鐵網、“三幹多聯”高速公路網。同時完善微迴圈,建好便民路、産業路、旅遊路。

築牢武陵山區生態屏障,打造“武陵山區特色生態經濟走廊”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被譽為“重慶之肺”,自然資源豐富。扈萬泰表示,規劃中,始終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今後,將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構築“秀美武陵”“烏江畫廊”生態範例,並加強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共同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具體來説,一是營山。以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為核心,重點保護武陵山、大婁山等山體生態屏障,以及方鬥山、仙女山等自然山體,推進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整治,加快礦山生態修復。

二是護水。要保護好烏江幹流,阿蓬江等12條主要河流與重要支流共同組成的流域生態廊道,點綴小南海等重要水庫,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流域生態系統。

三是守綠。要形成11個自然保護區、26個自然公園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棲息地就地保護,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大生態保護、生態補償支援力度。

扈萬泰説,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力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要深化特色産業鍛長板,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探索山地特色城鎮化發展,繪就“世外桃源”

生態美,生活美,是人們自古以來嚮往的“世外桃源”狀態。扈萬泰表示,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規劃將圍繞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因地制宜探索山地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

首先,要突出抓好新型城鎮化,推進城鄉深度融合,做大做強區縣城,培育壯大一批中心城鎮,帶動鄉村振興,推動人口向承載力較強的優勢地區集聚。

同時,要優化城鄉體系。在符合資源環境承載力要求基礎上,對區縣城適度擴容,提高規劃建設水準,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嚴守城鄉安全邊界。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嚴控生態脆弱的地區及沿江城鎮建設強度,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此外,還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打造具有地域特徵、民族特色、時代風貌的山地城市,建設精緻小城鎮,鄉村建設融入山水。並豐富城鄉人文內涵,保護好古鎮、古村、古寨、古驛道,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産。 (申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