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脫貧摘帽3年後——從脫貧攻堅主戰場轉向鄉村振興示範地
黔江區太極鄉李子村“水産+羊肚菌”立體農業園區。(黔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黔江區,于2017年曆史性摘掉國家貧困區縣帽子後,一直持續發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到2019年底,該區已累計實現11580戶44683人脫貧、全區6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13%降至0.05%。
如今,黔江區正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從脫貧攻堅主戰場向鄉村振興示範地轉變。
智志雙扶
“黔江精神”再放光芒
黔江區委書記余長明介紹,黔江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早在“八七”扶貧攻堅時期就創造出“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役中,該區堅持智志雙扶,通過“三個故事”立志、建“三支隊伍”增智、用“三個聯結”扶技,扶出脫貧內生源動力,使“黔江精神”再次放射出時代光芒。
近年來,黔江區通過“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創業故事”宣講活動,用能夠突出“黔江精神”的身邊人、身邊事,引導4萬多貧困人口不等不靠、自我發展;建立了幹部遍訪、教師家訪、醫生隨訪的“三訪”制度,通過技能扶貧、就業扶貧、利益捆綁,為貧困群眾送去就業技能和工作崗位。
扶智又扶志,在“黔江精神”的鼓舞下,該區涌現出了“背包書記”田傑、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王貞六等一批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弘揚“黔江精神”的先進典型。
依託資源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如何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黔江區區長徐江介紹,黔江區抓住山地特色農業這個增收致富的支撐點,以實施“畝産萬元立體農業行動”為突破口,發展“煙+菜”“林+菜”“稻+鰍”“桑+菌”等立體農業。2019年該區農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975元,較2014年增長64.7%,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入12873元,比2014年增長72.56%。
同時,黔江區建立“旅遊+扶貧”融合發展機制,以打造旅遊景區方陣為抓手,建成8個4A級景區,連續3年接待遊客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實現40%以上增長,帶動10萬餘老百姓吃上“旅遊飯”。
黔江區還投資1.5億元建成全市規模最大、唯一在城郊工業園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前來自該區29個鎮街生態脆弱和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戶413戶1531人已搬遷入住,過上了幫扶有對子、居住有房子、就業有位子、生産有棚子、種菜有園子的美好生活。
鞏固成果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
余長明介紹,如今黔江區在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正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做好鄉村振興文章。
生豬、蠶桑、烤煙、優質水果、中藥材、蔬菜等一批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産業,將成為未來實現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余長明表示,黔江區將把這六大産業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區兩群農業産業發展規劃,全面融入成渝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帶,打造200億級特色高效農業産業集群。
黔江區將做好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的謀劃,推進鄉村資源高效優化配置。該區將出臺收入水準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群體支援政策,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此外,該區還將首先把市級深度貧困鎮金溪鎮建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試點示範鎮,把馮家寨子社區建成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通過點面結合、梯次推進,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一體化。(龍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