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重慶銅梁:守護一方碧水 奔向綠色小康

發佈時間: 2020-08-17 16:11: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慧敏 張浩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中國網8月17日訊 在重慶銅梁區永嘉鎮萬年村8社的一戶農房前,清澈的池塘上幾點荷葉,房後結滿枝頭的梨子散發出陣陣清香。如果不是旁邊圈舍裏傳出的豬叫聲,你很難相信這是一家最大存欄量達到兩三百頭豬的養殖場。

“我養豬10多年了,河長制工作開展後,在政府指導下用上了乾濕分離機,才知道養豬還可以一點臭味都沒有。”養殖場業主楊德才扯扯身上的白襯衣,笑瞇瞇地説。

image.png

從臭不堪言到毫無異味,從一身污垢到潔白襯衣。從楊德才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綠色生活、人們幸福的笑顏。

自從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銅梁響亮地提出了“五個一律”的要求,統籌運用源頭治污、生物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手段,標本兼治開展水環境整治行動,“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水生態景觀已然初現。

昔日污染源變成集體經濟陣地

銅梁區水口鎮大灘村大灘水庫的壩坎上,每個週末比趕場天還鬧熱:幾十輛從城裏開來的小車聚在這裡。為啥?為了購買水庫裏的清水魚。

“我們是從前年開始,在週末和節假日捕撈售賣白水魚的。”大灘村黨支部書記蘇元富説,水庫主要養殖的是白鰱和花鰱,價格比市場價高些,但完全是自然水源養大的清水魚,不喂飼料,不施肥料,肉質細嫩無腥味,兩三百斤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但是,回到幾年前,這個400多畝水面的水庫,被承包給私人搞肥水養魚,雖然産量高,但養出的魚既廉價又沒有市場。

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村裏將水庫收回實行村集體管理,整治潔凈了庫區及周邊環境,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態修復後,陸續往水庫投放了幾萬尾魚苗,並定期捕撈出售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大灘水庫的變化不是個例。截至目前,銅梁區收回山坪塘承包權4782口,收回率達100%;收回水庫承包權61座,收回率達98%,基本杜絕了塘庫堰肥水養殖行為。

凈化流域水清岸美

隨著全國團隊遊的放開,安居古城的遊客漸漸多了起來。“變了!前年我來安居,這條街又臟又臭,現在變漂亮了。”8月13日傍晚,在銅梁區安居古城烏木溪嘻街,正在逛古城的遊客感嘆地説。

烏木溪穿街而過,河水清澈見底,兩邊的民居古香古色的,沿溪兩岸安有雕花石欄、休閒廊坊,典雅的石橋橫跨溪河,近千米長的嘻街在鮮花綠樹草坪的裝扮下既生態又整潔。

“這條街過去叫後河街,沒有整治前,兩岸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往河裏排,特別是河邊的農貿市場,垃圾都往河溝裏甩,臟得眼睛都睜不開。”安居鎮居民陳鳴鳳説。

河長制工作開展後,銅梁啟動烏木溪專項整治工程,建設一級管網2.5公里,三、四級管網4000米,基本實現了烏木溪附近生活污水進入污水管網,有效解決了烏木溪對涪江的污染,過去的“龍須溝”搖身一變成為了特色商業街,給古城帶來了商機與人氣。

而在永嘉鎮,水清岸美也在實現中。每天下午2點,65歲的永嘉鎮竹海村村民張代明,就要準時登上清漂船,在會龍河上巡弋。張代明是永嘉鎮聘請的專職清漂員,每天他和同事要駕船在2公里長的河道上來回多次,清理河面上的漂浮物和河道兩旁的垃圾。

今年以來,銅梁區在涪江、瓊江、小安溪等6條區級重點河流原有機械設備的基礎上,又新增大型機械清漂船、機動保潔船6艘和清漂作業人員,今年1至7月,出動清漂人員14400余人次、打撈垃圾24820余船次、清除漂浮垃圾5930余噸。

在清淤疏浚後,如何更好維護河流的生態環境?答案是提高河水自凈能力。據銅梁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銅梁轄區內每條河流都種植有大量挺水、沉水植物,通過根系吸收、吸附等作用,消減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物,對水環境實施生態修復。

image.png

卡住面源污染環境更宜居

卡住面源污染,須從源頭抓起。開展河長制工作以來,銅梁區已取締畜禽養殖場244家,對保存的1177家畜禽養殖場全部完成了迴圈化改造;督促87家企業完善了環保手續或完成了環保問題的整改,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

同時,農村居民垃圾集中清運體系的建立和農村衛生改廁的推進,也改善了河流沿岸生活垃圾的污染狀況。目前,各條河流流經的主要區域,均在居民居住區附近安置了垃圾箱,確保生活垃圾日清日收。沿途各鎮還將農村生活垃圾清理和環境綜合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籌資籌勞,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廁所改造了,蚊蟲沒有了,臭味也聞不到了,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且生活污水還要統一處理,就沒得污染了。”西河鎮三善村1社村民楊澤英説。

為了保障生活污水應收盡收,排入河流的水質從一級B標提高到一級A標,銅梁在加緊建設城區和場鎮污水管網,以及完成24個鎮級污水處理廠的技改升級的同時,一種污水處理廠出水二次凈化項目正在實施。

烈日當空,在銅梁區圍龍鎮龍珠農民新村的鄉村公路旁,一排排種類繁多的水生植物長勢茂盛,美人蕉、梭魚草等植物花開正艷。這裡是銅梁區圍龍鎮黃家岩的生態濕地花園。

過去,這裡卻是圍龍鎮污水處理廠旁邊的一片撂荒地。自從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後,污水處理廠周邊環境變成了一個生態濕地公園。

“把生態濕地建在污水處理廠旁邊,通過植物吸收,能夠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來對出水脫氮去磷,有效解決水質的富氧化問題,實現美化與治污相結合,確保排入河流的水質達標。”銅梁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前幾年,我們家住進了農民新村,現在周圍還多了一個花園,環境越來越好了。”圍龍鎮龍珠村村民楊大貴告訴筆者,生態濕地花園建好後,每天傍晚都有不少村民在這裡散步健身。

今年1—6月,涪江、瓊江、小安溪、會龍河、瓊溪河、白羊河、穆家河、侶俸河、平灘河、孔家河等10條河流累計均值類別達到Ⅲ類及以上,全區河流水質監測達標率為55.6%,較2019年同期水質達標率上升了22.3個百分點。(李慧敏、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