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織密救助保障網 築牢救助底線
近年來,重慶黔江區救助管理站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牢記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斷開拓創新,用實實在在的工作實績,促進各項救助工作安全高效、有序運作,爭當救助對象的貼心人,確保每一個被救助人員在救助站過得舒心,並能安全、放心返程,努力向全社會提交一份圓滿的答卷。
織密救助保障網
築牢救助的底線
近日,筆者走進黔江區救助管理站,仿佛置身於一個城市公園,站內環境清幽、綠樹成蔭。
無論你衣衫襤褸,還是西裝筆挺,走進救助大廳,工作人員都會熱情地送一聲溫情問候、端一杯熱茶。如果你是來尋求救助,那麼,救助站還將為你理一個乾淨頭髮,洗一個熱水澡、換一身乾淨衣服、吃一碗熱飯菜。
一直以來,黔江區救助站工作人員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宗旨,用人性化、親情化的救助服務為流浪乞討人員重返家園鋪路架橋,積極開展冬季送溫暖、夏季送清涼活動;對各車站、橋梁涵洞、閒置樓盤等生活無著人員可能活動的區域,加大巡查、勸導、救助力度;按照“先救助、後甄別”的原則,對街面上流浪乞討和有特殊困難需要救助的人員,積極施救,勸導其進站接受救助,等待救助變為主動救助,站內救助變為站外救助,將街面勸導、街頭救助和街面宣傳相結合。充分利用社區組織、志願者等社會力量,提供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線索。
2016年以來,區救助管理站對新入站、無法確認身份的流浪乞討人員,全部在24小時內推送到全國救助尋親網;7個工作日內仍無法確認身份的,及時書面報請公安機關採集DNA血樣,並持續跟蹤比對結果,成功救助100余名查無身份資訊疑難人員。
拓展思路求突破
打出尋親組合拳
張大爺是一名聾啞人,不記得家在哪兒。區救助管理站根據張大爺的一些零碎的記憶和模糊描述,定位湖南。在不知能否找到張大爺家的情況下,工作人員通過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尋找,最後在全國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張大爺終於找到了家。
這樣的故事太多,幾乎每天都在救助管理站上演,而這些圓滿結局的背後,是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為幫助每一位滯留的受助對象找到回家的路,黔江區救助管理站高度重視救助對象的甄別尋親工作,認真拓展甄別尋親思路,以今日頭條尋人、人像比對、公安DNA採集對比、微信朋友圈轉發等渠道為助力,協調公安機關通過人口資訊管理系統,通過比對走失人口庫、發佈協查通報等方式,履行必要的身份搜尋程式。
創新尋親方式。將身份疑難人員的原始照片及基本資訊印製成海報,張貼在各鄉鎮街道村社、火車站的公示欄或人流量較多的區域,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打出精準尋親組合拳。
構建落戶保障機制
妥善安置滯留人員
在被救助人員中,因部分救助對象患重度精神疾病或智力殘疾,無法獲得相關身份及戶籍資訊,只能在救助站暫時滯留或被送往精神病醫院康復治療。
為解決滯留人員安置問題,黔江區救助管理站一方面全力用好“尋親網”,用活“全國救助管理系統平臺”,為滯留人員架起尋親橋梁,盡最大可能幫助滯留人員重返家園;另一方面不斷加強部門協作,在公安、衛健、街道、定點醫療機構等部門的協助和支援下,對長期滯留人員進行落戶安置,並落實醫療、兜底救助等政策服務。
完成尋親無果流浪人員落戶後,由黔江區金秋老年公寓履行管理主體責任,正陽街道辦事處負責監管;按常住人口標準、程式和“就高不就低”原則,由金秋老年公寓將落戶後人員向正陽街道辦事處申請納入特困人員或低保對象管理,按規定發放救助金、資助,參加醫療保險、納入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範圍。安置人員死亡,由黔江區金秋老年公寓履行主體責任,正陽街道辦事處配合,黔江中心醫院協助,共同做好喪葬工作。
截至目前,共為19名長期滯留人員成功落戶,並相應納入最低生活、醫療等保障範疇,共用社會發展成果,讓他們成為真正的黔江“新市民”。
(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