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商貿物流

璧山:建平臺聚資源強機制 磨礪“科技創新”銳劍

發佈時間: 2020-07-03 13:39:19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臺冠公司,工人在生産線上作業。

image.png

萬泰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研發中心內忙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創新始終決定著文明的進步。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品質發展。

這其中,科技創新中心的打造理所應當成為核心和關鍵。

為此,市委、市政府對主城都市區提出“兩區一地一田”的目標定位,這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一脈相承,錨定了主城都市區未來發展的坐標方位。

中央有部署、市委有安排、璧山有行動。作為主城都市區“迎客廳”的璧山,在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上,正從容作答。

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迎客廳”是交流思想、碰撞靈感、激發活力的地方。要著力在建平臺、聚資源、強機制上下功夫,加快構建“1+3+N”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原創能力和高新技術産業化水準,建成高新技術産業集群生成示範區。

高水準謀劃 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

要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西部科學城的建設無疑是重頭戲。

4月20日,市規劃委員會和市城市提升領導小組會議召開,會上審議了《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按照規劃,科學城東銜中梁山、西攬縉雲山、南接長江、北擁嘉陵江,涉及北碚、沙坪壩、九龍坡、江津、璧山五區。

納入科學城規劃建設,對璧山發展而言無疑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璧山將搶抓建設科學城的歷史機遇,主動作為、乘勢而上,按照科學城發展定位,以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努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區、城市高端配套服務區,讓璧山成為“一城多園”共建科學城的重要支撐點。

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璧山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核四片”中的一片,要凸顯科學主題,聚焦“五個科學”“五個科技”,高水準編制控制性詳規,加快推動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按照全會部署和謀劃,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片區由北向南依託黛山大道作為發展主軸,輻射串聯璧城、璧泉、青杠、來鳳、丁家等鎮街,形成“一廊四組團”的空間格局。具體而言,“一廊”即依託黛山大道形成科創走廊;“四組團”即科技創新小鎮組團、璧泉組團、青杠—來鳳組團、丁家組團。

科技創新小鎮組團位於地鐵1號線璧山站周邊區域,佈局科研院所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璧泉組團位於璧山高新區,集聚智慧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承接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轉化;青杠—來鳳組團承擔綜合公共服務和商業商務功能,打造高品質居住配套區;丁家組團打造航空門戶樞紐,建設與全球城市24小時同頻聯動的國際城。

穿山引流 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

大學城與璧山之間僅隔著一座縉雲山,2010年,伴隨著璧山隧道的貫通,這個阻隔被打破。加之去年底,地鐵1號線尖璧段開通運營,則進一步縮短了兩地的時空距離。

如何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璧山給出的答案是,構建優良的産業生態,把大學城內大量的人才、科研等資源引過來,傾力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

6月18日,重慶中醫藥學院在位於璧南河以西、黛山大道以東、渝蓉高速以北的區域開工建設,該項目對大學城創新生態區的“生態”二字所指為何作了初步解答。學院依託重慶醫科大學建設,將以“教研醫産一體化”辦學模式,整合市中醫院、市中藥研究院、市藥物種植研究所等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實現全市優質中醫藥教學、科研、醫療、産業資源在璧山融合共用。圍繞這一項目,璧山區規劃了中藥材種植基地、中醫藥創新産業園等六大功能板塊,並將與四川遂寧、南充、安岳等地實現産業聯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標準化。

可以看出的是,重慶中醫藥學院的動工開建,不僅標誌著重慶産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邁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也是璧山區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的一個代表作。

按照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部署,璧山區將牢固樹立生態理念,推動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形成引領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升級、引領人才集聚的創新生態。具體而言:

——構建創新文化生態,持續開展“雙創”活動,聯動成渝地區高校舉辦西部科學論壇,營造支援創新的濃厚氛圍。

——構建創新研發生態,聚集研究院、研發中心、孵化器、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中試平臺等,建立産學研合作共同體,創建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和市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

——構建創新服務生態,開工建設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重慶産教融合生態區(大學城西區)、西部(國際)數字經濟産業生態區,投用大學城(璧山)科技創新生態社區,建立智慧財産權交易中心,提供“科研+孵化+推廣+迭代”全生命週期培育服務,打造科創團隊理想棲息地。

——構建創新産業生態,開展産業鏈培育及招商,編制産業鏈全景圖,推動科技成果快速孵化落地。構建創新金融生態,引進創業投資機構,籌建高新技術創投基金,形成多元化、跨區域的科技投融資體系。

三向發力 建好科技創新平臺

有了眾多的創新資源、具備良好的創新生態,如何將創新驅動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促進創新成果産業化,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個月前推出的3.25寸Micro LED顯示屏,為全球首個最小間距Micro LED顯示屏;四個月前推出的採用倒裝工藝的超小尺寸晶片,為目前業界量産最小晶片的1/4。”在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一項項接連不斷的創新成果正面世。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研究院申請了200余項專利,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國際專利,而這些研發成功的産品經過孵化,很快都會開花結果。

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發展就是璧山區打造高新技術産業集群生成示範區、促進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生産力的成功案例之一。

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從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成果孵化三個方向同時發力,依靠價值鏈、利益鏈、科技鏈、金融鏈、人才鏈“五大鏈條”有機耦合,匯集創新資源發生“化學反應”“鏈式反應”,傾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著重要建好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

靶向暢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做大以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産業化平臺,設立“中新(璧山)科技創新離岸孵化服務中心”,努力生成一群高新技術企業。

靶向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做強以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為代表的專業技術平臺,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術産業集群。

靶向推動原始創新和産業化,做優以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政産學研”融合平臺,與更多高校共建研究院,努力生成軍民融合等産業集聚區。

加大扶持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的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各國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因此,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發揮企業的自主創新作用,對未來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慶萬泰電力有限公司原本只是一家生産電力電纜的普通企業,近幾年,靠創新發展,通過在普通電纜裏植入自主研發的光纖傳感系統,實現光纜監測智慧化,萬泰電力已成為光電感測器和智慧電纜研發生産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科研成果的産業化。

為了能夠自主生産體積更小、精度更高的感測器,讓企業能夠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萬泰電力急需引入外部的技術資源;而擁有雄厚技術資源的部分高校要想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又缺乏資金支援。為此,2016年6月,重慶萬泰電力有限公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成功牽手,聯合成立重慶黃桷樹智慧感測器研究院,一個提供資金支援、一個提供技術資源,現已擁有8項發明專利。目前,已經開發出DTS分佈式光纖溫度監測系統等多套産品,新産品上市後公司利潤增長了30%。

萬泰電力能夠成功轉型為科技型創新企業離不開璧山區對企業的創新扶持。

剛剛召開的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提出,下一步,璧山區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採取“間接補”“後補助”、免息貸款、風險補償等資助方式扶持創新活動,保持財政R&D經費支出穩定增長,引導全社會將更多資源投入科技創新領域。開放共用共性實驗室和重大科研儀器設備,推動技術關聯性強的各類企業共建産業創新平臺,協同打造産業鏈和創新鏈。按照“做強已有的、補齊欠缺的”思路,整合優化企業研發資源,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編制科研資源目錄,打造科技創新平臺聯盟,形成互為補充、共建共用的企業研發格局。(熊浩 曾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