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石旮旯披“綠裝” 鼓了村民腰包
中國網7月1日訊 近年來,黔江區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因地制宜以藤茶、蠶桑、脆紅李等特色生態産業為依託,不僅讓石旮旯披上了“綠裝”,還成為了當地村民增收新渠道,給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近日,筆者在鄰鄂鎮五馬頂的藤茶基地裏看到,數百畝分佈在石漠化區域的藤茶隨風起伏,一排排修剪整齊的茶樹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迎來了一年中的采收旺季。趁著好天氣,社區十幾位居民手挎布袋,穿行于田間地頭,一雙雙巧手在茶樹間飛快跳躍,一片片嫩芽就被採摘下來了。村子上空不時飄蕩著人們豐收後歡快的笑聲。
據了解,2017年當地政府通過石漠化治理項目,在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的同時,還因地制宜在石漠化治理區域佈局生態産業。經過多方面調研、考察,開始種植藤茶。如今鄰鄂鎮的藤茶種植規模已有500余畝,並進入了投産階段。
“現在一畝大概能夠採到12斤幹茶,産值10000元左右,效益比其他普通農作物高4倍,這個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對當地的經濟增收是一大助力。”該基地負責人羅啟華告訴記者,這3年裏,已在石漠化區域建起了成規模的藤茶基地,不僅有效改善了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當地群眾也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實現了增收。從種茶、田間管理,到採茶、加工,每年僅採茶一項,就為周邊村民和貧困戶平均增收數千元,幫助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成功發展藤茶産業的基礎上,當地政府還分不同區域,分別在石漠化地區佈局了冬桃、中藥材等生態産業。以特色生態農業為依託,強化石漠化治理效果,為經濟“造血”,形成了良性生態迴圈。截至目前,鄰鄂鎮在治理石漠化項目的同時,佈局了1500畝生態産業,帶動當地700余農戶增收,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産業扶貧兩促進,為村民增收謀出了一條好路子。
“我們在這裡打工,不僅能照顧家裏的老人孩子,還有經濟收入。以前為了生活長期在外奔波,心裏對家人是虧欠的。”村民彭金華告訴記者,“這個藤茶基地,解決了當地很多人的就業問題,我們都希望將來在老家有更多這樣的産業發展起來,讓我們能夠就近安居樂業。”
據了解,黔江是重慶石漠化土地主要分佈地。截至去年年底,全區石漠化治理累計達到300平方公里左右。當地把石漠化治理與生態産業發展結合起來,在“石旮旯”裏栽種蠶桑、果樹、茶葉等特殊農作物,不僅綠了青山,也鼓了村民的腰包,讓黔江有了更多底氣給自然“種綠”,給生態“留白”。( 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