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第一書記潘成沛:願將紙坊變“金”坊 不負百姓不負黨
中國網6月24日訊 潘成沛,現年55歲,奉節縣住房城鄉建委副調研員,2017年3月起擔任吐祥鎮紙坊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任職期間,他始終堅守脫貧攻堅第一線,用心用情用力為村民服好務、為村子謀發展,帶領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三溝四面梁,有女不嫁紙坊郎;包谷紅苕洋芋砣,荷包癟癟沒得著。”紙坊村位於吐祥鎮東北部,屬奉節縣深度貧困村,距離奉節縣城104公里。全村279戶1100人,其中貧困戶44戶,144人,佔總戶數的15.77%。村內山地居多,無平地,土壤質地差,保水保肥能力弱,且村子沒有硬化路,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農民還是以玉米、紅苕、洋芋為主和養點豬維持生計,村民更多的是要靠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掙錢。
詳細了解該村的情況後,身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的老潘每時每刻都在為村子如何發展、為群眾如何增收致富而發愁。經過多方考察,並結合紙坊海拔、土壤、氣候條件等因素,老潘決定通過以土地集中經營整體流轉的方式發展支柱産業,讓村民早日徹底擺脫貧困富起來。
在縣住房城鄉建委爭取了15萬元幫扶資金後,為紙坊村種植了700畝脆李。但果樹生長週期長,挂果産生效益慢,加上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又沒新型種植養殖經驗,讓該村不少的群眾認為“沒得搞頭”。
見此種情況,老潘是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他多次召開村社幹部會議,統一思想認識,分析研究政策,謀劃發展方略,用了近5個月的時間,與村支兩委一道,走家串戶,先後召開院壩會、村民組會、村民代表會等各種會議20多次,與農戶細算收入賬等多種方式做思想工作和政策宣講,終於消除了村民的思想顧慮。
思想通了,村民願意幹了,老潘又尋思著如何將産業做大做強。寒來暑往,老潘帶領村支兩委幹部、村民代表一邊在周邊鄉鎮學習借鑒經營模式、了解種植技術,一邊會同相關單位做著引進公司的準備,同時不斷完善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2017年,全村243戶村民有236戶村民與引進的萌雙公司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以“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共同投資經營,為村民帶來了“分紅+土地流轉+務工”三重收入。為了不斷壯大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和不斷提高村民的勞動收入,老潘還請專業人士規劃擬建規模養殖100頭母豬2300頭肥豬,200頭肉牛的養殖場,釀30萬斤高粱酒/年的酒廠,退耕還草1000畝。
不僅如此,近年來紙坊村還修通了至范家村、青龍鎮黃坪村的硬化道路,並新修田間道路20余公里,整治荒廢農田約670畝,整修排水溝、修建花池、栽桂花樹、紫荊花、安裝太陽能路燈等,讓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修建總建築面積455平方米村便民服務中心、紅十字會博愛家園和兩個微型安置點,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到今年,該村移栽原有脆李1.2萬株,新栽五月脆李6.2萬株、蜂糖脆李4萬株,預計今年脆李將産果23萬斤,收入約150萬元,將帶動160余人在家務工,預計支付勞務工資267余萬元。“紙坊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經濟實力從成立的開戶賬上存款為“0”變為33萬元。
如今的紙坊,在幫扶單位住房城鄉建委、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以及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危房改造了,道路硬化了,荒田整治了,脆李變錢了,在家可以務工了,“兩不愁三保障”了,集體經濟壯大了,紙坊再也不是窮旮旯。
“潘書記是我們的好帶頭人!”面對村民的感謝和稱讚,老潘還挺不好意思的。在他心裏,都是作為第一書記的自己應該做的。“紙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好日子才剛剛開始,産業還要發展壯大,基礎設施還需完善,扶貧成果還要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才拉開序幕,還有很多事要做,將來,紙坊一定會變成金坊!”老潘説。(劉濱清 熊依依 孔憲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