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案四改”規範扶貧項目資金監管
“村民思想做通了,你們放心施工。”6月3日一早,雲陽縣鳳鳴鎮駐馬軒村幹部王迎春來到鳳鳴現代産業園道路拓寬工程施工現場,向工地負責人許正瓊反饋有關協調情況。
“過去施工中遇到問題,我們得到處找人協調,經常一拖好多天。現在解決問題快得很。”許正瓊説。
效率的背後是責任落實到位。去年9月以來,按照市委統一部署,市紀委監委牽頭指導雲陽縣聚焦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和扶貧項目招投標問題,啟動“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監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風”(簡稱“以案四改”)試點工作,針對扶貧領域案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深耕細作,治標治本,推動形成“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監督責任”三個責任貫通協同的監督格局。
改什麼
深剖案件,找準病因
財政項目及資金的監管歷來是社會關注的難題。扶貧領域項目資金因為單個體量小、時效要求高、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等特點,更有其特殊性。如何找準切口開展“以案四改”,是該縣在試點工作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市紀委監委指導、督導下,雲陽縣委縣政府統籌主抓,縣紀委監委具體負責,縣發改委、縣扶貧辦、縣財政局等11個部門共同參與,舉全縣之力攻克難題。經過反覆研究,破題思路明確:牢牢把握“案”這個關鍵,深剖細挖,找準病因。
某鎮副鎮長以工作忙為由延遲某村22口山坪塘整治項目驗收,導致該項目延期竣工12個月以上;
某縣級部門科長在財政補助資金申報中未按規定審核,致使某企業因重復申報違規獲得補助資金20萬元;
某鎮分管領導明知一人持三家公司資質報名招投標違規,仍將三家公司提交會議討論通過……
該縣紀委監委全面梳理2016年以來查處的扶貧領域案件,建立“5+437”案件庫。在整理的437件扶貧領域違紀違法案件中,縣紀委監委重點選取5件有較大影響的典型案例深度解剖;11個部門按照行業領域認領其他案件,開展系統分析。最終梳理出項目申報粗糙、非必須招標的微小型項目發包程式不規範、産業項目績效較差、少數領導幹部插手干預工程等問題64個。
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根本的原因是什麼?雲陽縣在多系統、多行業、多鎮街村社召開扶貧領域“以案説紀、以案説法、以案説德、以案説責”警示教育147場次,充分運用身邊案、新發案、典型案,把問題説清楚,把道理講明白,更把背後的根源找出來。
“這折射出扶貧領域項目招投標和資金監管上存在‘攬權卸責、各自為政、牛欄關貓、不為亂為’等突出問題。”雲陽縣委副書記、縣長覃昌德説,“説”清楚,為該縣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和扶貧項目招投標問題“以案四改”提供了精準靶向。
怎麼改
有的放矢,系統整改
鳳鳴現代産業園道路拓寬工程起于馬軒村加油站,在其工地一側,豎著一個公示牌,上面標注了項目名稱、代碼、實施單位、承建單位、監督單位、實施工期以及村級監察監督員的資訊。
“實施單位是鳳鳴鎮,所以我們遇到難題找他們管用。”工地負責人許正瓊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過去實施單位不是鎮街,遇到難題找鎮街“不管用”。
“我們探索建立‘末端支付責任制’,明確要求‘資金統管、屬事管理、歸口下達,誰主管、誰監督,誰使用、誰負責’。”該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胡文軍説,“有權必有責,厘清了屬地管理和屬事責任,才能進一步壓實街鎮的主體責任和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針對一些項目前期論證不充分、虛報項目、審核把關不嚴、隨意調項等問題,在市扶貧辦的指導下,該縣健全“項目入庫責任制”,要求鎮街精細謀劃項目申報,行業主管部門則負責對入庫項目進行審核、指導,從源頭上提高工程項目落地及實施的品質和效率。“過去,每個項目都要由主管部門主導、實施、驗收,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所以驗收走形式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該縣扶貧辦副主任李顯平説,“現在雖然管理職權下放了,可監管責任也不輕喲,入庫項目實施不了,是要問責的。”
那是否意味著所有責任都甩給了基層鎮街?“實際上這是放權賦能。”鳳鳴鎮黨委書記茍衛東説,“以前施工、驗收都跟我們無關,是看得到管不了;然而實施過程中遇到矛盾糾紛,卻還得鎮街來解決。”
明確權責的同時,在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指導下,雲陽縣進一步規範項目招投標制度,壓縮人為干預空間。
6月3日,雲陽縣扶貧領域首個限額(400萬元)以上項目在全市“電子化招投標系統”實現公開招投標。這標誌著雲陽成為重慶首個將限額以上項目招投標接入全市“一張網”的區縣,全面規範限上項目招投標。
對於限下項目,該縣出臺發包管理辦法,改進發包方式:建立“優質企業紅名單”,名單涵蓋全市各部門、行業發佈的優質企業和縣行業協會評選的本土優質企業,並實行動態調整;在紅名單中邀請一批企業參與比選,現場開標唱標,以合理最低價中標,解決領導幹部插手干預工程項目和企業圍標串標等問題;對於50萬元以下的微小項目,明確可按程式直接發包,對此,該縣環保、水利、交通等部門砍減11類微小項目不必要的環節和18項仲介,提升項目實施效率。
項目實施過程如何監管?雲陽縣建立扶貧項目“一網通”平臺,每個項目生成唯一代碼,內含所有資訊數據職能部門共用共用。
點開“一網通”平臺,輸入鳳鳴現代産業園道路拓寬工程的身份識別碼“7201940001”,項目是否按期推進、是否增加投資、是否及時驗收等情況一目了然。“我們通過後臺許可權,可以對部門、鎮街和派駐派出機構填報的資訊進行比對核查。”該縣紀委常務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劉學東説,紀委監委會對發包方式、實施地點、資金撥付異常等8種情形進行分析預警、違規通報和線索查處,讓“不為亂為”無所遁形。
“扶貧資金監管和扶貧項目招投標問題‘以案四改’,是一個系統的改革過程。”雲陽縣縣委書記張學鋒説,對發現的問題不僅全面治理,並且對症下藥開出“通方”,以“一庫”“一單”“一網”“一碼”形成源頭、過程及結果的全流程監管,一體貫通“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監督責任”,倒逼各級各部門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有效破解了攬權卸責、各自為政、牛欄關貓、不為亂為“四大頑疾”。
成效如何
作風實了,績效提高了,群眾更滿意了
目前來看,改革成效已經顯現。
“‘以案四改’切實減輕了我們企業的負擔。”雲陽泉河公司負責人謝紹雲説,“原來每次參加招投標,光是企業資質的審核資料就要幾個人搬,現在不用重復提交了,幾頁紙就搞定了。”更重要的是,“吃拿卡要”少了,關係更清爽了,“這‘一網通’平臺環環相扣,我們遇到難題,鄉鎮要協調;鄉鎮不驗收、不撥款,監管部門和監督部門都要管。”
基層謀劃和實施項目的積極性提高了。茍衛東説,該縣還改革財稅分配模式,提高項目實施地鎮街所得綜合稅率,“基層再也不用絞盡腦汁‘套項目’,安安心心把申報的項目做好就夠了。”
據統計,去年9月至今,雲陽縣已經實施扶貧項目591個,涉及資金4.56億元,減少仲介費用、節約項目投資1315萬元,項目完工率提高26%,資金撥付率提高24%,限額以下工程項目節資率達5%,初步實現“花錢少、品質好、效率高、無腐敗”目標,代表全市接受國家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估,被評為“好”等次。
改革帶來的變化,同樣體現在扶貧資金監管上。
盤龍街道革新村10年前引進的蕓山農業菊花産業基地,從去年開始與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掛鉤。“扶貧資金的管理同樣實行‘末端支付責任制’,我們要對資金的使用績效負責。”盤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道吉介紹,他們的做法是“公司+村集體+農戶”:把資金一部分投給公司升級設備,一部分用於發展各村菊花種植基地,公司負責各村的種苗發放、技術指導以及産品包收,既讓農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蕓山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雪梅也嘗到了甜頭。“胎菊的收購價高於朵花,2018年,因為採摘人手有限,我們胎菊的採摘率只有30%。”但去年採菊的時候,村黨支部主動組織了採摘隊伍,胎菊採摘率提高到了50%。
“去年,我們集體收入增加了10萬元。”革新村黨支部書記余建軍笑了。
“我跟我家那口子,20來天,領了10000多元工資。”建卡貧困戶楊秀芳也笑了,她平時還在基地幹活,“在家門口上班,真是好。”本報記者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