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奉節:求真務實謀發展朱星光架起村民“連心橋”

發佈時間: 2020-06-19 13:23: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6月19日訊筆者日前了解到,現年34歲的朱星光是重慶市奉節縣審計局的一名職工,也是一名黨員。工作中,他堅持把學習貫徹始終,堅持先學一步,多學一點,深學一點,講黨性、做表率,積極投入脫貧攻堅第一線,積極為群眾辦事、辦好事,得到了群眾、領導的認可。

真情幫扶融入“新家庭”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作為審計局企事業審計科科長,朱星光自始至終都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把黨性觀念紮根于內心深處,做到思想上不動搖,行動上不出錯,努力做好各項工作,竭盡所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2019年8月,朱星光又多一個新的身份——太和土家族鄉高橋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這讓他感到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剛到高橋村,作為這裡的一名“新人”,朱星光開始逐家逐戶到府走訪,詳細了解各戶群眾的各項情況。然而這個新面孔並沒有得到群眾的認可,表面上都是客客氣氣,卻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如何拉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就成了順利開展扶貧工作的前提。“真扶貧就要投入真感情。我們必須忘掉自己機關幹部的身份,走進村民家裏,走進田間地頭,主動融入村民的生活。”朱星光堅定地説,也這麼做。

看到村民們正在耕種,就主動上去幫忙挖挖土;看到村民挑肥料,就主動上去搭把手;看到村民在趕路,就主動開車送一程;看到村民有困難,就主動了解情況幫助解決……

然而村裏的工作千頭萬緒,扶貧工作的重點方向在哪兒?成了擺在扶貧工作隊面前的難題。“我們就從村民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村民最迫切的要求做起,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朱星光説。

於是,朱星光的每一次走訪和入戶,都詳細了解著村民們的所思、所想、所憂,並一一記錄後逐一解決。在村民大會上與村民們敞開心扉交流,談問題、談發展、談變化、談未來,一次又一次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

在一次村民大會中,有村民提出村裏的供水管容易破裂導致部分村民偶爾停水的問題。會後他立即向村民了解情況,第二天便沿著水管步行5公里,找破損、問情況,並立即彙報給相關部門後進行了修復加固;村民張吉福患慢性病需長期服藥,朱星光在走訪時發現他家買藥不方便的情況後就當場記下了藥名,再到街上自掏腰包幫助買藥……

漸漸地,這些看似渺小的關懷,變成了村民們心中的誠懇。從初次的陌生,到現在的真心歡迎;從開始的欲言又止,到現在的敞開心扉,朱星光和工作隊員們也從“新面孔”變成了“大熟人”,更成為群眾心中的熱心人。

親身示範發展大産業

發展産業是提高村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朱星光在熟悉村民和守護村民健康的同時還一直思考著如何帶領全村人致富的好辦法。

經過深入調研與分析,朱星光發現,高橋村人多地少,戶均土地僅有4余畝。為了能讓村民們走上致富路,除了鼓勵勞動力轉移就業外,還迫切需要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收益。

高橋村是高山鄉村,這裡的村民有著多年的藥材種植習慣。然而因種植技術陳舊、管理不當,産量一直上不去,經濟效益就不理想。

“必須把産量搞上去。”朱星光結合村裏氣候、土壤等中藥材種植的有利條件,在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從大黃入手,引導村民科學種植,提高土地産出率。

“大黃是目前村裏種的最多的一種中藥材,市場前景好。”朱星光説,然而通過走訪發現大黃種植存在種植標準不統一,爛根情況較普遍,種植不科學不規範的情況,嚴重影響著大黃産業的經濟效益。

於是,朱星光通過請教專家,上網搜尋資料,找出是根腐病毒作怪的病因,並向村民們提出建立排水溝、用5%石灰乳澆灌病穴的舉措。

“我們種了這麼多了,哪是你們看幾本書可以解決的。”“每塊地都有一部分爛的,這是天意,是沒有辦法的。”然而他的建議被村民們滿不在乎地拒絕了。

村民的不信任,讓推行科學種植的工作陷入了僵局。“老百姓不相信,我們就用事實説話。”冥思苦想好幾天后,朱星光毅然下定決心開闢一塊“審計試驗田”。

隨後,朱星光他們通過流轉土地,迅速開闢出了一塊5畝的審計試驗田。在村幹部的幫助下,駐村工作隊們挽起袖子、紮起褲管,開始了科學試種。功夫不負有心人,試驗田的大黃長勢良好,也讓附近的藥農産生了興趣,紛紛前來“取經”。

現在,高橋村的大黃爛根率大幅降低。而朱星光卻沒有閒著,開始著手引導藥農們採取聯合經營的模式進行規模化種植,通過合理輪作的方式提高藥材的産量和品質。他堅信,通過努力一定能讓藥材産業變成高橋村民手中的搖錢樹,更讓高橋村民們走上致富路。

扶貧扶志架起“連心橋”

扶貧還要扶志。要讓村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僅僅提高收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思想上拔掉窮根。

留守兒童問題突出,不敬老養老現象時有發生,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迷信之風屢禁不止……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鄉村文化發展相對較慢,村民精神面貌、鄉村風氣還存在一些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的問題。

為此,朱星光結合高橋村實際情況,分片區輪流召開院壩會,通過“自力更生奔小康”“如何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孝敬老人責無旁貸”“愛護環境共建美好高橋”“依法維護權益,謹防招搖撞騙”等一次又一次主題宣講,讓不重視孩子教育的村民紅了臉,讓不孝順的村民低下了頭,讓不愛護環境的村民收了手。

“朱隊長,你的話真是説到我心裏去了啊。”“謝謝你給我們做技術指導,今年大黃産量很可觀呢!”“你看,我們的鄉村變美了。”“我們都要自立自強,通過雙手創造未來。”聽著村民們一聲聲的叫好,朱星光會心的笑了。

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作為扶貧戰線的一份子,朱星光堅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原則,兢兢業業、求真務實地工作,努力幫助村民們解決實際問題。俗話説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褒獎。朱星光的努力和汗水讓村民們看到眼心、記在心裏,更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高橋村村民們的認可,用心用情架起了與村民之前的“連心橋”。(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