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集中供養:兜住失能,釋放有能

發佈時間: 2020-06-18 14:09:45 | 來源: 半月談 | 作者: 王金濤 韓振 周文衝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農村失能人員兜底扶貧怎麼兜?相比直接發錢,重慶市奉節縣通過建立供養中心,集中供養失能人員,最大限度釋放其家庭勞動力的兜底舉措更為有效。

image.png

重慶奉節縣草堂鎮失能供養中心工作人員為失能人員梳頭 王全超 攝

失能家庭難邁三道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30歲的草堂鎮石馬村村民陳桂蘭被丈夫送回供養中心。幾年前,陳桂蘭因煤氣中毒腦部受損,生活不能自理。丈夫朱忠軍不但要照顧她,還要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生活陷入貧困。去年8月,朱忠軍將妻子送到供養中心,減輕了照料負擔,自己開始在周邊打些零工,日子一天天好轉了起來。

奉節縣像朱忠軍這樣的家庭並不鮮見。2015年11月以來,奉節通過網格化、地毯式入戶走訪,摸排出失能貧困人員948戶1013人。

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失能家庭普遍難邁三道坎。一是精力坎:家庭成員為照顧失能人員,被捆住手腳,沒時間和精力發展致富;二是經濟坎:部分失能人員醫療費用居高不下,家庭債務負擔重;三是精神坎:失能人員易受歧視,許多家庭因其存在失去了奮鬥激情。

供養失能,釋放有能

“以前對失能人員進行兜底,是直接將補助資金打在卡上,但這很難根本改變失能人員的家庭狀況。”奉節縣委書記楊樹海説,建立貧困家庭和農村五保失能人員“政府兜底保障、釋放勞動能力、助推脫貧攻堅”的集中供養模式,能讓失能人員得到更好照料,也釋放了家庭勞動力。

半月談記者在奉節縣草堂鎮集中供養中心看到,管護人員正在給失能人員準備午餐,食堂門口的每週餐譜,葷素搭配適宜。草堂鎮集中供養中心院長栗春容説,這裡免費入住的125個失能人員,平時由14個管護人員進行照顧。

在供養中心,半月談記者看到奉節縣竹園鎮百步村村民盧元明的兒子盧令。3年前,盧令剛來時吃飯用手抓,飯菜弄得滿身都是。經過管護人員3個多月的耐心教導,盧令終於可以用勺子吃飯了,生活逐步能自理。

奉節縣民政局局長楊曉環介紹,這些失能人員從殘疾、低保、五保等數據庫篩選出,經縣民政局、縣殘聯—鎮街—村社三級把關審核,再根據“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和洗澡”六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標衡量,一項或多項不能自主完成、生活不能自理者,實行集中供養兜底保障。

“全縣整合五保、低保、社會救助、慈善捐款等資金,按1名失能人員1500元/月的標準,由縣財政統一撥付;按1:7的比例聘請專業護理人員實行照料,併合理地安排失能人員的飲食、住宿、學習和康復訓練,讓他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楊曉環説,供養中心還聯合衛健、社保、教委等部門,對於失能人員及其家庭在醫療幫扶、再就業培訓、教育減免等方面提供相應幫扶政策。

截至目前,奉節縣共投資5000萬元建設永樂、吐祥、草堂3個供養中心,累計供養失能人員650人。

“負擔輕了,脫貧信心更足!”

“松娃子,最近感覺怎麼樣,身體有沒有好點?”草堂鎮天坪村村民楊傳付外出務工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供養中心見兒子楊虎松。

1999年,楊虎松突患腦部疾病,致使生活不能自理。2011年,楊虎松的母親也病逝了。一連串的打擊和沉重的經濟負擔,讓楊傳付焦頭爛額。自從兒子來到供養中心,楊傳付才得以抽開身去湖北務工,每月結余2000多元。“供養中心照顧得很好,兒子在這裡我很放心。”楊傳付説,現在兒子有人幫助照顧,自己脫貧的信心更足了!

在奉節縣,像楊傳付一樣因供養中心的幫助走上脫貧致富路的村民還有很多。楊曉環介紹,全縣集中供養中心,累計已幫助失能人員家庭釋放勞動力1005人。

“對失能人員集中供養,是小投入、大收益。一名失能人員每月財政投入1500元,而每釋放一個勞動力,按外出務工算,一個月也有好幾千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貧困家庭的精氣神。”楊樹海説,奉節縣已把失能供養機構建設納入當地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規劃,全縣供養床位將達到1000余張,最終實現貧困家庭失能人員應養盡養,確保孤殘困難家庭如期脫貧。(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