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豐都:大力實施“一河一策”飛龍河重現水清岸綠

發佈時間: 2020-06-11 13:36: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6月11日訊 6月11日,筆者在重慶市豐都縣董家鎮四角樓村看到,雖然連日來頻頻下雨,導致飛龍河水位有所升高,但嘩嘩流淌的河水仍然顯得清澈,河床兩岸是綠樹、青草、莊稼,給人一種閒適的生態美。

“自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大力實施‘一河一策’方案,通過宣傳、勸導、整治等方式開展愛河護河志願活動,有效地維護了飛龍河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良好環境,同時也提升了轄區村民愛河護河意識。”董家鎮組織委員蔡朝勇接受筆者採訪時説。

發源於忠縣 注入渠溪河

飛龍河為長江左岸二級支流,發源於忠縣拔山寺,在豐都縣董家鎮紅岩村注入長江一級支流渠溪河。飛龍河全長31.6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豐都縣境內長15.9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38.5平方公里。流域形狀約呈長條形,河谷深切,岸坡陡峻,洪水匯流迅疾。

“飛龍河流域內地質情況良好,流域內高山區有成片森林,植被較好,河谷地帶林木稀疏,多為農耕種植,植被較差。”蔡朝勇説。由於河床的透水含水性較差,地下水儲量不豐,因而形成了本轄區流域“有雨便成洪,無雨河水枯”的特點。

儘管飛龍河的基本狀況如此,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乃至土地承包到戶後的10來年間,其流域段的河水給沿岸村民帶來了極大的“福利”。“那些年,種莊稼基本是靠天吃飯,特別是遇到夏季伏旱天氣,河水就成了飲用和灌溉水源。”村民黃光遠説。

據他回憶,那時候飛龍河流域沒有污染源,河水乾淨衛生,生態完好,若是嘴饞了,還可拿上漁具在河段某處捕撈,魚呀蝦的非常多。同時,大家還經常把衣服拿到河邊來洗,洗後的衣服在太陽下曬乾後有一股清新的香味,穿在身上也格外舒適。

生活變好了 水質卻下降

“土地承包到戶後,糧食産量大幅提高,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掙錢,村民的生活逐漸變好了,但飛龍河的水質卻下降了。”黃光遠説。

豐都縣河長辦工作人員黃山介紹,導致飛龍河水質下降的原因,首先是規模化養殖污染,在實施河長制工作前,流域範圍內共有8家養殖場,主要養殖有肉牛、生豬、雞鴨鵝等畜禽,其産生的糞便直接或間接排入了河水中;其次是農業污染,化肥的大量使用,粗放的農田管理方式,不但造成土壤中氮磷養分比例失調,而且過量的氮磷未被作物吸收,使部分化肥隨降雨、灌溉和地表徑流進入河流污染了水體。

“同時,沿岸群眾長期産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污染源,不僅生活污水直排飛龍河中,而且把生活垃圾傾倒在河岸,遇到下大雨洪水就把垃圾沖刷進了河水。”黃山説。

“河水渾濁變臭,水裏魚蝦也越來越少,就連白鷺也很少飛來河邊捕食魚蝦。”黃光遠説。

推行河長制 治理顯成效

“自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董家鎮實行工作臺賬和巡查制度,掌握河道情況,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力度,全面開展河道管理和整治,目前河流治理初顯成效。”蔡朝勇説。

據介紹,董家鎮大力推行縣、鎮、村三級河長制管護,針對飛龍河岸線亂佔等突出問題進行整治,以及開展水污染綜合防治、巡查檢查、水生態修復和保護管理,協調解決河道治理和保護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檢查督導街道河長和相關部門履行工作職責。

“通過巡查摸排,發現飛龍河豐都段幹流及附近排污口共有1處,為雙岔河河口排污口,其來源為場鎮居民生活污水。”蔡朝勇説,對此我們投入財力人力進行了及時治理,並取締了流域岸線畜禽養殖場,為確保今年河水水質保護實現Ⅲ類目標打下了基礎。

採訪中筆者獲悉,董家鎮還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報刊、微信、微網志和手機客戶端等各種媒體和傳播手段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對河長制的宣傳力度,讓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的理念真正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同時,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招募志願者等多種形式,引導群眾關心愛護飛龍河,大家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李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