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整體保護利用 讓川渝石窟瑰寶煥發新光彩

發佈時間: 2020-06-09 09:50:15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共同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巴蜀考古重大研究、石窟文物保護展示……前不久,川渝兩地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讓關心文物事業發展的專家學者充滿期待。

“川渝共同開展石窟文物保護展示大有好處。”6月5日,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時説,川渝地區是全國石窟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地區,是全國石窟造像藝術晚期發展的典範,“我們已經把大足石刻搞鬧熱了,希望川渝加強合作,讓川渝石窟作為一個整體蜚聲中外。”

如何讓川渝石窟藝術瑰寶煥發新光彩?郭相穎暢談了他的觀點。

川渝石窟是中國晚期石窟代表作

得知川渝將共同開展石窟文物保護展示後,郭相穎非常高興,“我去過安岳石刻、巴中石窟、廣元石窟等20多處川渝地區的石窟,這些石窟特色鮮明,而且漂亮得很。”

川渝石窟有何特色呢?1981年和1987年,著名石窟考古專家丁明夷兩度考察包含大足石刻在內的川渝石窟。他在《四川石窟雜識》一文中説:“就造像題材內容而言,(四川石窟)不僅有彌足珍貴的各種密宗造像,而且有隋唐時期的佛、道造像並作,兩宋時期的三教合一造像問世,還有唐宋雕刻的佛經,這些均為國內翹楚,極富特色。”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知名學者石川一成則在參觀大足石刻後撰文稱:“面對大足寶頂大佛灣造像,看中華民族囊括外來文化的能力和創造才能,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在郭相穎看來,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經過長期發展,南宋時期在川渝地區完成了中國化進程(即造像的人物、服飾、對教義的解釋等體現本土特色),這和北方黃河流域石窟有著顯著差別。

他表示,川渝石窟題材之豐富,藝術審美價值之高,堪稱中國晚期石窟代表作。在川渝石窟中,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是晚唐至南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為壯麗輝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豐碑。

改革開放後川渝石窟一步步走出鄉野

雖然川渝石窟有著巨大價值,但是川渝石窟的知名度、影響力還有待提升。

“近百年前,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就已經出名了。”郭相穎説,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石窟加大研究保護力量,成果豐碩。而川渝石窟一度沉寂在深山老林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低,外界對川渝石窟的研究成果較少。改革開放後,川渝石窟才一步步走出鄉野。

“川渝石窟整體保存狀況較好,還算是一座‘新礦’,有巨大發展潛力。”他認為,加強對川渝石窟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可以進一步彰顯川渝石窟的特色和價值,使川渝石窟和西北石窟並駕齊驅。

他介紹,川渝石窟所處的環境和造像的材質都十分相似,多年來,大足石刻將治水、加固、防風化等方面的經驗分享給川渝其他石窟,取得了很好成效。去年6月底,作為國家文物局選定的首批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造像保護修繕工程啟動,此次修繕工程積累的文物修復經驗將繼續同其餘石窟共用。

在學術研究層面,2013年1月11日,首個“大足學研究中心”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大足學”這門學問(學科)不只關注大足石刻,它以川渝石窟為研究主體,深入研究該地區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去年9月,“大足學”的最新成果——《大足石刻全集》正式亮相,為川渝石窟研究增添了學術支撐。

“研究大足石刻必須涉及安岳石刻等四川地區石窟,反之亦然。”郭相穎説,對學者而言,將川渝石窟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必然選擇。

希望更多專業人士加入弘揚石窟藝術隊伍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川渝如何攜手,提升川渝石窟在文化旅遊方面的整體影響力呢?

據了解,川渝將加強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重點石窟文物的研究交流,支援大足石刻研究院發揮專業優勢,聯合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建設中國南方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

此外,大足已與四川多地簽訂合作協議,聯動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以及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世界遺産地,實行遊客互認、門票互惠、宣傳互動,共同打造巴蜀旅遊精品線路,塑造文旅融合核心品牌,共同建設具有國際范、中國風、巴蜀韻的國際知名旅遊地。

要達到上述目標,郭相穎建議,在學術研究層面,川渝應攜手梳理川渝石窟的整體特點及發展脈絡,厘清與其他地區石窟的區別和聯繫,並以叢書、專著、論文等形式向世人公佈研究成果。此外,川渝共同舉辦石窟藝術聯展、召開學術研討會也是很好的合作形式。

“希望更多同道中人加入弘揚川渝石窟藝術的隊伍,提升川渝石窟知名度和影響力,讓這些石窟瑰寶煥發出更大的生機和活力。”郭相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