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緊日子”,百姓“好日子”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帶領團隊,就如同烹飪小菜一般,只要掌握規律,即可駕輕就熟。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將“大國”烹飪得色香味俱全,既需治國者的凝心靜氣、政治修為,更需舉國上下與政府齊心攜手、共渡難關。
受疫情衝擊和影響,世界各國都陷入了深度焦慮和低迷之中。中國作為疫情狙擊的主戰場,雖然取得了速戰速決、攻防兼備的階段性勝利,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何在下半年或者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常態化防控前提下,全面復工復産、復商復市、振興經濟,是本屆政府的當務之急。
前不久,有媒體傳言,疫情將導致中國經濟不堪一擊,物價飛漲、失業失學、流離失所、露宿街頭將比比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個多月過去了,我們國家依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孩子們有序復課,大人們有序復工,蔬菜、瓜果、糧油、肉蛋奶等大宗必需品依然在超市的貨架上堆得滿滿噹噹,消毒水、酒精、口罩等在國外一票難求的防疫物資在中國竟然還在搞團購,各種商品價格依舊親民,打折驚喜連連不斷。要説,這沉甸甸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著實成為擊垮各路不實傳言的有力證據,但也令諸多愛國民眾“匪夷所思”——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去挽救群眾生命,家底都要被掏空了,哪還有銀兩去填補這麼大的“窟窿”?
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一語道破了這盛世背後的辛酸。李克強總理在5月22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政府支出問題,明確提出了一條準則,那就是“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簡言之,就是要在儘量節省開支的基礎上,讓政府的每一筆錢都花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讓政府的每一項投資都能給公眾帶去獲得感,讓公眾成為評判政府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到位、是否科學的專家能手。
“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絕非疫情之下才倉促提出。早在幾年前,經濟轉型與財政改革之時,我黨就前瞻性地預判到調整支出結構、優化支出模組、精簡支出項目的必要性。今天的疫情,只是讓我們的財政政策和施政綱領走的更加行穩致遠。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方面提出要增加一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赤字,且全部轉給地方,即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另一方面,一般性支出要能減盡減,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甚至要壓減50%以上。很多網友留言,“給14億百姓當家,真不容易啊!”“該花得花,該省得省,小康路上還不能有一個掉隊的,太難了!”
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經濟高速增長,調整為中高速增長,再演化為今天的“精打細算”,這不僅要看“當家的”有沒有過過好日子的真本領,還要看中國百姓有沒有與黨和政府共渡難關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我們既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和膽量,還需要有專業的分析和務實的規劃。各級政府都要從“民生”需求入手,學會過緊日子、學會過好緊日子,從項目審批、預算審批等各個環節逐個壓實壓減,科學編制産業規劃,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財政用在最緊要處,讓政府的“緊日子”與百姓的“好日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共鄰水縣委宣傳部網路應急股 張雪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