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彭水縣王珍洪倒在扶貧路上村民乘機回來要送最後一程

發佈時間: 2020-06-04 10:50:43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青山不語,大地肅穆,蒼天垂淚。

5月28日淩晨4:48分,普子鎮大龍橋村黨支部書記王珍洪因病醫治無效,生命永遠定格在48歲。

這位村民眼中1米78的苗家漢子,靠著當初的入黨誓言,沒有叫過一聲苦,沒有向組織提過丁點要求,與貧困鬥、與病魔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一直堅持到生命最後。

“這麼一位好書記,你怎麼説走就走了呀”

“太可惜了,他還這麼年輕!”得知王珍洪不幸去世的消息,村民秦成堯和老伴愣了許久,悄然落下眼淚。

今年61歲的秦成堯,2014年因病被評為建卡貧困戶。王珍洪成為他家的幫扶責任人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忙硬化院壩。這讓秦成堯夫婦最難忘。

“以前的院壩是個亂石堆,下雨天打滑,容易摔跟鬥。”秦成堯説,那段時間,王珍洪忙前忙後,幫忙拖石子、水泥,很快就把院壩硬化了。

“有什麼事情,王書記是隨叫隨到!”秦成堯和老伴一邊抹淚,一邊嘮叨著王珍洪的好。“如今吃穿不用愁,還成功摘掉了脫貧帽呢!”

image.png

王珍洪(左三)在走訪貧困戶。(資料圖片)

王珍洪的大伯娘叫冉隆菊,因大伯患上食道癌,家境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他大伯娘向村裏提交申請,經過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定程式,他們家納入低保戶。2016年,他大伯去世後,大伯娘家境有所好轉。在一次群眾評議會上,王珍洪主動提出取消他大伯娘的低保。

“取消低保的時候,我是很有想法的。”冉隆菊説,他大伯生病的時候,王珍洪經常開車送到縣醫院檢查,背上背下,忙裏忙外,很多人還以為他們是父子呢。“我就想著,無論如何都要支援他工作。”

王珍洪勸説大伯娘主動退出低保,這成為村裏的一段佳話。

今年67歲的建卡貧困戶王益春,兒子兒媳長期在福建打工,老伴在鎮上送孫子上學。那是一個初冬的深晚,王益春突然咳嗽不止、高燒不退,他連忙掏出手機,撥通了王珍洪的電話。

“我馬上來!”王珍洪接到電話,開著長安車就往王益春家趕,立馬把他送到鎮衛生院,陪他輸完液才回來。這時,已經是淩晨5點多。

“得知王書記去世的消息,兒子兒媳專程購買了機票,説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送王書記最後一程。”王益春感慨地説:“這麼一位好書記,你怎麼説走就走了呀!”

“在王書記的帶領下,大龍橋村成功甩掉貧困帽”

大龍橋村位於普子鎮北部,轄8個村民小組,678戶2383人,是彭水11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2013年10月,王珍洪當選大龍橋村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李益凡是和王珍洪在脫貧戰場一起戰鬥7年的老搭檔,回憶起當年村裏的情景,他用“三無三難”來形容:村裏無陣地、無資金、無項目,村民行路難、吃水難、照明難。

馬明勝年近六旬,吃水問題困擾了他大半輩子。

“每逢乾旱時節,我們就下到普子河挑水,一去一來要兩個半小時。”讓馬明勝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挑水快到了家門口,結果腳下一滑,水桶摔破了,一滴水也沒剩。

“多虧了王書記,現在我家喂的豬,都是喝的自來水。”馬明勝自豪地説。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王珍洪帶領村組幹部,拿著鐮刀,一邊上山開路,一邊尋找水源。

“當時,天氣特別熱,山裏時常有蛇和野豬出沒,我們翻山越嶺找了一個星期,終於在海拔1100多米的心口灣和1300多米的響洞子找到兩處水源,徹底破解了全村人飲水難題。”李益凡説,找到水源那一刻,王書記開心得像個孩子。

“去年底,王書記感到身上痛、腿發軟,當時正好碰上脫貧驗收,他以為是工作勞累,就沒當回事。”李益凡説,在大家的勸説下,王書記去了一趟醫院,回來後説沒事兒,又投身到脫貧戰場中。

可事實上,醫生告訴王珍洪是肝硬化,叮囑他要按時吃藥,好好休息,定時復查。他卻把這個秘密埋藏在心底,沒有告訴任何人。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龍橋村的寧靜。

“村裏設有一個值守卡點,從正月初開始,王書記和我輪流守卡,加班熬夜餓肚子是常事,一守就是一個多月。”李益凡説。

5月6日,普子鎮召開脫貧攻堅百日大會戰推進會,王珍洪因病住院請假。在李益凡記憶裏,這是王書記今年頭一回請假。

李益凡説,王書記上午剛在鎮衛生院輸完液,下午就用小貨車給建卡貧困戶喻仕雙拖石頭、打地基。“我當時看他臉色不好,勸他好好休息,他説要早一點把老喻房子蓋好,才能睡得著覺。”

喻仕雙父母去世得早,常年一個人在外務工。王珍洪多次給他打電話,説把他老房子改造一下。喻仕雙一口謝絕,説回家少,不用修。去年底,王珍洪再次聯繫喻仕雙,他同意了。這讓王珍洪深深地松了一口氣。

5月16日傍晚,王珍洪找到李益凡,説他要上重慶一趟,給他交待一下喻仕雙房屋修建事宜。“他説喻仕雙修房子的事情已經找好了工人,叫我幫忙盯一下進度。”李益凡説,這是他和王書記生前見的最後一面,也是王書記臨走前最牽掛的事情。

“在王書記的帶領下,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龍橋村2015年成功甩掉貧困帽。”李益凡説,如今,村民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等諸多難題得以解決,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3年2500多元提高到2019年10000多元。

“他的工作我很少過問,只曉得他每年拿了很多獎狀回來”

5月17日,王珍洪乘坐大巴車趕往重慶。

“沒想到,王書記這一去就再沒回來。”據李益凡回憶,王書記也經常給他説掏心窩的話。他説,這些年,為了脫貧攻堅,經常風裏來、雨裏去,沒有好好照顧家人,覺得很虧欠他們。

王珍洪的大女兒叫王光潤,2014年9月入伍,2019年9月退伍。退伍後在重慶輕軌站當臨時安檢人員。王珍洪的小兒子叫王峻,在重慶科創職業學院上學。

“父親主動來看病,我猜他一定病得不輕。”5 月17日至27日,短短10天時間,讓王光潤這個24歲的小姑娘經歷了忐忑、煎熬、痛苦和絕望。

“肝硬化、腎衰竭、尿毒症、神經性感染……單子上足足列了16種病症……”王光潤從主治醫生那兒得知,父親病得特別嚴重。“我想我曾是一名軍人,也是家裏的老大,我不能哭,我要堅強……”

父親入院、昏迷、搶救、進加護病房、進ICU……王光潤守候在醫院,一邊默默祈禱,一邊籌集醫療費。她想:她手裏有一筆退伍安置費,準備去銀行貸點款,如果還不夠,就把一個腎賣了。這樣,父親就有救了。

“醫生,請您一定要救救我的父親!”王光潤找到主治醫生,淚流滿面地説:“醫生,我可以把我的肝臟捐給父親嗎……”主治醫生告訴她,救治意義已經不大,叫她做好心理準備。王光潤很久才回過神來。

“王支書,我們坎上的兩口子在吵架,你快點來勸一下。”

“王支書,我娃兒的戶口你看能不能轉回來。”

……

“父親躺在病床上,電話一直沒間斷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光潤強忍眼淚,堅強地説,“那幾天,父親昏迷不醒,我就幫父親接電話,耐心地答覆,我不能給父親留下任何遺憾……”

王光潤説:“父親走了,我最擔心的是我的母親。”

王光潤的母親田維芬今年45歲,瘦弱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我去年養殖生豬,賣了13萬元,今年又養了30多頭。”為了支援丈夫工作,田維芬經常給他説:“家裏有我,你去忙吧。”

“有時候,我做好了飯,他一接到村民電話,放下碗筷就跑了。”田維芬接著説:“我沒讀過多少書,他的工作我很少過問,只曉得他每年拿了很多獎狀回來。這個月,他身體實在難受,到鎮衛生院住了八天院,出院手續還是我去給他辦的。”

出院後,王珍洪拄著拐杖,依舊奔波在脫貧路上。“他全身浮腫,走路都成問題,我讓他在家休息,他説不親自去,他不放心。”田維芬哭著説。

斯人已逝,風骨永存。“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發揚王書記吃苦在前、戰鬥在前、衝鋒在前的精神,高品質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村第一書記李光昌表示。

王珍洪,一個頂天立地的苗家漢子,永遠活在大龍橋村民心中。(楊元忠 李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