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農區變景區 田園變公園 農房變客房

發佈時間: 2020-06-01 09:58:06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長壽慢城房舍整潔漂亮,環境水清草綠(2019年12月攝)。特約攝影 鐘志兵/視覺重慶

清澈的蔡家河穿流而過,河畔剛栽下的幼樹長出翠綠的新葉,不遠處的山坡上,柑橘樹開始挂果,空氣中瀰漫著清香。初夏時節,長壽區龍河鎮的“橘鄉福地 長壽慢城”鄉村振興示範區內生機盎然,遊客行走在整潔的步道上,不時拿出手機拍攝一路美景。

龍河鎮距離主城僅1個多小時車程,是我市88個鄉村振興試點示範鎮之一。2018年,長壽區將鄉村振興戰略與國際慢城理唸有機融合,啟動“橘鄉福地 長壽慢城”示範項目,一期項目覆蓋四坪、保合、河堰3個行政村。去年12月,長壽慢城正式開門迎客,高峰時期日均遊客量達4000余人,預計今年可為每個村集體增收近50萬元。

近年來,長壽區以農業産業為支撐,推動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為鄉村振興按下“升級鍵”。

以産業為基礎 農區變景區

長壽慢城一期項目規劃範圍也是長壽現代農業園區所在地,這裡有4.8萬畝成片晚熟柑橘,年産柑橘9.6萬噸,去年柑橘銷售額達5.76億元。然而,在長壽慢城示範項目啟動前,這裡的柑橘銷量卻難如人意。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壽龍河一帶就有種植柑橘的傳統。2014年,農業園區實行高接換種後,老品種雜柑逐漸被淘汰,改為以W默科特為主的晚熟柑橘。改種後,柑橘品質大幅提升,但由於沒有品牌、銷售渠道單一,依然賣不起好價錢。

2018年,長壽區發佈了當地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自然長壽”,龍河晚熟柑橘也獲得品牌授權,推出線上銷售。自此,龍河柑橘産業邁上了新臺階,鮮果售價節節攀升,當地政府還引入農業公司建立冷鏈保鮮,延長柑橘的銷售週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的發展與帶動,正是得益於龍河鎮萬畝優質柑橘這一産業基礎,長壽慢城才能順利啟動。”龍河鎮黨委書記鄒翔名説。

70多歲的左壽山從中嘗到了甜頭,這幾年,他將自家5畝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晚熟柑橘,閒暇時又在基地務工,流轉費加上務工工資,一年固定性收入有2萬餘元。去年,長壽慢城開業時正值柑橘成熟之際,不少遊客來到他務工的果園採果遊覽,還買了一些當地農特産品。“我喂的七八隻土雞也被遊客一搶而空,一共賣了1200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左壽山説。

“我們通過調優結構,讓産業提質增效,為農旅融合奠定産業基礎。”長壽區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長壽區已形成晚熟柑橘、長壽柚、長壽魚、長壽雞蛋“四大優勢特色産業”,並在長壽慢城遊客接待中心打造了“自然長壽”農産品陳列館,對本地特色農産品進行推介展銷。

改善人居環境 田園變公園

從長壽慢城蜿蜒流過的蔡家河清澈見底,潺潺河水中不時有小魚、小蝦遊過,頗具野趣。不久前,住在附近的村民陳學勇向保合村村委會提交了申請,他打算把自家農房改建成農家樂,接待村裏的遊客。

“過去,蔡家河是條臭水溝。現在大變樣了。”陳學勇説。

保合村是慢城的核心區域之一。以前,這裡只是一座普通的村寨,老式的磚墻房、泥濘的人行道、垃圾污水亂扔亂排,一到夏季,蔡家河水臭氣熏天,村民怨聲載道。2019年,龍河鎮啟動蔡家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從祝家洞水庫引入清水,還在河道附近建成污水一體化處理裝置,曾經難聞的“臭水溝”,如今成了魚蝦的樂園。

龍河鎮還從“慢行、慢遊、慢居”三大板塊,對四坪、保合、河堰3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提檔升級,打造了以蔡家河濱水環形慢道為骨架的27公里風景道。在慢城主要休閒區域打造了14.5公里雙向通行自行車道,初步建成慢遊慢行線路。在核心區域深挖耕讀文化、秀才文化,融入古代科考、現代農耕文化發展等元素,打造慢遊系統。同時,在保護古建築的前提下,完成38個灣落、1500余棟房屋的外立面改造。

青磚白墻勾勒出舊時光,林間小路曲徑通幽。“與緊張忙碌的都市生活不同,鄉村慢城倡導‘慢生活’,讓遊客在休閒漫步中把生活節奏慢下來、心靈靜下來。”鄒翔名告訴記者。

完善利益機制 農房變客房

鄉村資産得以盤活,村民成為直接受益者。

今年春節,在外務工多年的楊東升決定回老家看看,他剛踏進保合村,就被整潔的步道、馥鬱的花香深深吸引。更讓他驚訝的是,自己租賃給村集體的閒置農房已被改建成三層樓的田園親子民宿,室內裝潢雅致,各種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楊東升打聽到,這棟民宿共有3個套間,可供幾家人合住,民宿一晚收費在1200元左右。

“真沒想到,保合村的變化這麼大!”楊東升是村裏第一個將閒置農房租賃給村集體,發展鄉間民宿的村民。

2018年,依託長壽慢城項目,龍河鎮引入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組建了慢城運營管理公司,四坪、保合、河堰3個村以資産入股,國企、民營資本、村集體按6:2:2的比例對收益進行分配。“村集體將村民的閒置農房以每年3000元—4000元的價格承租過來,再交由公司打造成形式多樣的鄉村業態,實現産業策劃、人才培育、智慧系統、文創開發等一體化發展。”保合村村支書劉青松告訴記者。最初,村民難以接受這種新型發展模式,不願將老宅租賃出來,直到看見楊東升的老宅交與公司升級改造後,前來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大家才有了信心。目前,保合村共有9座老房子被升級為民宿、餐飲、娛樂等商業業態。合同到期後,不願續租的村民也可向公司交付一定差價,收回老房子自營。

“圍繞主導産業,我們積極探索‘大項目+小業主’的發展模式,讓普通村民也能分到一杯羹。”長壽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整個慢城已落地各類鄉村業態30余家,通過勞務、旅遊接待、土地入股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

以“橘鄉福地 長壽慢城”鄉村振興示範區為龍頭,長壽區還在雲臺、洪湖、鄰封等鄉鎮打造了清邁良園、橘香悅動、鄰封人家、田園樂溫、漁樂仙谷等六大農旅融合項目,並通過以股權為紐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參與其中,並從中獲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選産業項目,將更多特色産業、農村電商等納入其中,使‘三變’改革與産業發展有機結合,推動多種業態有機融合。”該負責人説。本報記者 左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