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鄭璇:無聲世界裏“開”出的教育之花

發佈時間: 2020-05-29 13:32:4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中國網5月29日訊 中等身高、幹練的短髮,普通話清晰流暢、笑容溫婉親切……這是記者見到鄭璇的第一印象。若不是耳朵上戴著助聽器,很難把她與“聾人”聯繫在一起。

鄭璇,1981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是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2009年,鄭璇進入重慶師範大學執教,自此就長期奮鬥在聾人高等教育一線,成為享譽特教圈、手語圈的聾人學者和學生心目中的勵志榜樣“知心姐姐”。

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十多年,鄭璇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再過不久,鄭璇就要離開重慶去往北京師範大學任教了。雖然萬般不捨,但鄭璇深知,這是一個為聾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新平臺新機遇。她將牢牢把握,全身心投入國家通用手語事業,持續深耕聾教育,幫助更多聾人建立自信、融入社會,也幫助更多的健全人了解這個特殊的群體。

傳奇人生

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

細數鄭璇至今為止的人生經歷,可用“傳奇”兩個字來形容:2歲墜入無聲世界,6歲就讀普通小學,高中遇到“恩師”,本科和碩士就讀武漢大學,博士入讀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畢業之後又義無反顧投身特殊群體教育,曾經獲得全國最美教師、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08年殘奧會火炬手、重慶優秀共産黨員、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重慶教書育人楷模等殊榮。

image.png

鄭璇傳奇人生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由於2歲時因為藥物失聰,鄭璇必須付出百倍努力才能學會説話:每天靠觸摸喉嚨和父母節衣縮食買來的雙卡錄音機感知發音,a、o、e26個音節字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覆練習…… “真的很枯燥。”鄭璇回憶道,往往一個字要重復一二十遍, 有時甚至一個字的發音就要練幾個月。

除了漫長艱難的語言康復訓練,鄭璇的求學路也是一片坎坷。雖然經過幾年刻苦訓練,鄭璇能夠依靠助聽器和讀唇與人交流,但第一年依舊因為聽力問題被學校拒之門外,直到第二年交流能力稍好些,才通過面試走進校門。進入學校,鄭璇也時常處於誠惶誠恐的狀態,聽不清老師的話、無法融入集體、學習跟不上……種種困難和壓力撲面而來,讓她幾欲崩潰。

所幸,鄭璇骨子裏就有不服輸的性格。聽不清老師的話,她上課時就坐在第一排,一刻不停地盯著老師的唇形汲取知識;下課後,她再向同學借筆記補全遺漏下的內容。回家後,父親還要結合筆記重新給她再講一遍。完成當天課程,父女二人還要預習第二天的新課……

異乎尋常的勤奮與刻苦換來了回報。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鄭璇先後考入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學博士,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

自身充滿坎坷和曲折的經歷讓鄭璇深深明白,一個特殊孩子的成長、成才是多麼艱難,既需要父母盡職盡責的投入,也需要良師益友的指點和教導。為此,2009年博士畢業之後,鄭璇選擇了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聾人高等教育辦學點——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係,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聾孩子的命運。

唇耕手耘

在“聾”與“聽”之間架起橋梁

對於鄭璇而言,特殊教育不僅是職業,更是事業。在重慶師範大學執教的十年間,鄭璇培養近800名特殊教育畢業生,其中畢業聾生從教率達到30%,連續多年蟬聯“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2018年當選“全國最美教師”。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鄭璇實至名歸。任教期間,鄭璇為了把聾孩子們教好,常常備課到深夜,一個手語動作、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她都精益求精,反覆斟酌;一個簡單的生字或者一句話,她可能要用手教幾十遍。教學過程中,鄭璇還摸索出一套專門針對聾生的“三位一體”溝通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將手語課與語文課、溝通與交往課融合式教學創新,力求在聾聽間搭建更精準、便捷、高效的溝通橋梁。

除了努力鑽研教學品質,鄭璇也十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聾孩子很聰明,有時候不用説話,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鄭璇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因為聽不見,所以聾孩子的其他感官更為敏銳,心思也更為細膩敏感,往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引發矛盾和問題。為此,鄭璇經常開展聾生思想教育交流會、到學生宿舍走訪、與學生談心等,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聾生出現的思想和心理問題,教育引導幫助聾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科研之餘,鄭璇還擔任了重慶市聾人協會主席、重慶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直接為殘障朋友服務。在為殘疾人事業奔走奉獻的過程中,鄭璇愈發切身體會到聾人乃至整個殘疾人群體的處境還面臨不少困難,需要社會的關注。

“其中最迫切的,就是改變傳統的殘障觀。”在鄭璇看來,殘障觀是提升殘障人士社會歸屬感、價值感的關鍵一環。傳統的殘障觀是呼籲人們獻愛心,同情關懷殘疾人群體。而新時代的殘障觀應是去除人們心中對“殘障”的定義標簽,構建一個無障礙的社會環境,不過度關注殘障人士的短處,讓殘障人士發揮最大的潛能。唯其如此,才能幫助更多的聾人建立自信,更好地適應

致力手語研究

為我國手語與聾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image.png

坐在記者面前的鄭璇,語言清晰、邏輯分明、侃侃而談,十分自信從容。讓人很難想像,她小時候是個內向膽怯、不敢説話的人。

“從小學到高中,既無法融入健全人的世界,身邊又沒有可交流聾人朋友,內心十分警惕不安。”鄭璇坦言,直到進入大學,她開始和手語群體打交道,才真正放鬆下來,完全接納自己的聾人身份,可以自然地説“我是一個聾人”了。

手語讓鄭璇真正走進無聲世界,實現自我認同,更讓鄭璇成為聾人與聽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每當有兩個群體共同存在的場合,鄭璇總是自發擔當起手語翻譯的角色,無差別“翻譯”周圍一切聲音,讓聾人朋友完全融入到社交場合之中。

“如果旁邊有汽車呼嘯而過,或者旁邊不小心打碎了碗,也要用手語翻譯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無障礙’環境。”鄭璇解釋道,目前國內手語翻譯職業發展還存在職業準入門檻缺乏、人才培養品質不高、手語行業標準缺位等不足之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推廣國家通用手語、推動手語立法等措施,逐漸解決聾人語言溝通問題,讓聾人享受到良好的無障礙環境。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國已經出臺了國家通用手語詞典。“但是,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通用手語方案,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優化、改進,還需要更多具有深厚語言學素養的人參與進來。”鄭璇表示,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後,她將利用多年的語言學學術積澱,投身國家通用手語研究事業,研究手語、宣傳手語,在更高的平臺上為我國手語與聾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鄭璇表示,手語不僅是聾人群體的一個交流選擇,更是一門非常美麗的語言。她希望學手語不僅僅是一個獻愛心的舉動,更能如同英語、法語一般,成為一項社會大眾公認的語言技能,也成為大家競相學習的“新風尚”。(郭輝 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