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頭條

兩江四岸核心區如何打造成重慶新名片

發佈時間: 2020-05-18 13:27:03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5月13日,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工作全面啟動:今年率先啟動實施76個項目,總投資規模約440億元。

按《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力爭到2025年,兩江四岸核心區將打造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全球著名旅遊目的地,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城市名片。

一直以來,夜景、火鍋、橋都、溫泉等都是名聞遐邇的“重慶名片”。兩江四岸核心區這張城市新名片,“新”在哪兒?如何打造?最終將呈現出何種模樣?5月15日,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對《實施方案》進行了解讀。

這張新名片有多大?有哪些亮點?

“兩江四岸核心區由包含長江、嘉陵江交匯區域的朝天門—解放碑片區、江北嘴片區、彈子石—龍門浩片區圍合而成,總面積約16.2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該負責人説,力爭到2025年,該區域將基本建設成為傳承巴渝文化、承載鄉愁記憶的歷史人文風景眼,體驗山環水繞、觀覽兩江匯流的山水城市會客廳,拓展經濟功能、開啟未來發展的商業商務中心區,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推動長嘉匯大景區高品質發展。

其整體提升,將以“一門(朝天門)、一石(彈子石)、一嘴(江北嘴)”為突破口。

“重慶作為山水之城、立體城市,其資源,在兩江四岸核心區最集中;其魅力,在這片區域體現得最充分。”該負責人表示,整體提升工作將遵循“減量、留白、增綠、美境”的原則,把資源用足、用好,進一步彰顯山水之城、立體城市的魅力。

“實施起來,主要包括城市規劃管控、建築風貌整治、打造城市眺望空間、提升跨江大橋景觀、實施綠化改造提升等。”他舉例説,湖廣會館、十八梯等片區將減量、降高、疏密;彈子石—慈雲寺片區將合理佈局城市地標建築,與朝天門、江北嘴形成穩定平衡的城市空間形態和天際輪廓線;統籌山上、水上、陸上、樓上、橋上“五重視角”,突出朝天門、大劇院、南濱路等重要節點;提升打造22處城市陽臺和5處超高層建築觀景平臺;加強對跨江大橋的橋型風格、橋體橋頭、雕塑、色彩管控等。

如何把新名片上的亮點串起來?

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重慶最繁華的地區。但長期以來,該區域的交通問題也屢遭“吐槽”。

“《實施方案》充分考慮到交通問題,一是如何更好地把核心區內外聯起來,二是如何把區內眾多‘亮點’串起來。”該負責人説,為此,我市將在兩江四岸核心區打造“4+N”便捷環遊系統。

如軌道方面,依託現有6號線、環線形成11公里的軌道環線,延伸軌道18號線串聯十八梯、湖廣會館、朝天門、彈子石等。

陸上,包括長濱路改造、雷家坡立交、國匯中心—南濱路連接道等項目,構建“兩江三橋”約13公里的旅遊巴士環線;開行南濱路、長濱路中運量交通系統,貫通兩江四岸濱江騎行道等。

水上,構建15公里水上巴士環線,加密航班間隔,形成聯通朝天門—彈子石—江北嘴的水上交通內環快線等。

還有,構建“兩江三橋”山城步道環線,在朝天門大橋、東水門大橋橋頭增設垂直升降梯,在千廝門大橋橋頭增設自動扶梯;研究策劃“山城交通旅遊體驗通票”,進一步完善軌道、公交、碼頭、山城步道等交通設施的接駁換乘體系等。

怎樣優化升級城市新名片?

“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建設進程中,如何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也屬題中應有之義。”該負責人列舉了系列具體措施。

在朝天門—解放碑片區,解放碑步行街將實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國家級示範步行街,還將打造來福士中新合作示範園等;

江北嘴片區則全力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將形成聚賢街、大劇院、三洞橋三大商業軸線;

在彈子石—龍門浩片區,南濱路將與雞冠石、南山片區一體化聯動,構建總部經濟功能區、金融開放實驗區、國際合作展示區;南濱路—廣陽島一線,還將打造國際黃金旅遊帶;規劃建設夜間經濟核心區,推動夜間經濟發展。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規劃師彭瑤玲:

精耕細作 打造重慶新地標

“今後,兩江四岸核心區必將成為集中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獨特魅力的新地標。”5月13日,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規劃師彭瑤玲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時説。

近年來,彭瑤玲一直參與兩江四岸治理提升的規劃,對該區域的各種情況如數家珍。

讓水岸綠起來、美起來、柔起來

“兩江四岸天然的水岸岸線,可謂天賦重慶的寶貴資源。”彭瑤玲説,提升水岸品質,是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的重要一環。

“過去,水岸治理常常被認為是防洪、治污工程,而現在,我們將其視為綜合性環境整體提升工程。”

比如消落區治理。首先是要保護好灣、沱、灘、浩等獨特水文地貌;根據不同的水位梯度,增加自然野趣的鄉土植物;對一些既有的“灰色構築物”——混凝土堡坎、擋墻等進行生態化改造;通過分層蓄綠、垂直挂綠、碼頭還綠、崖壁增綠,讓水岸“綠起來”。

再如,在有條件的地段,逐步恢復適應水位變化、野生動植物生長的濱江立體生態環境,栽種彩葉植物、四季花卉等,形成色彩斑斕的植物帶、花卉帶,再現人與自然和諧的詩畫意境,讓水岸“美起來”。

同時,還將利用高架橋下空間,打造綠色休閒岸線;貫通濱水步道,柔化硬質擋墻;建設灘塗公園,打造連接城市公園和濱江公園的“生態橋”……儘量讓岸線“柔起來”。

“4+N”環遊系統讓“打卡”更舒暢

“快捷進出兩江四岸核心區,並舒暢地在區域內遊賞,交通是基礎、是根本。”彭瑤玲説。

為此,兩江四岸核心區規劃了“4+N”便捷環遊系統。“4”,指水上、陸上、軌道、步道4種主力交通方式;“N”則包括智軌、索道、纜車、電梯扶梯、騎行道等其他特色交通,該系統將兩江四岸核心區連接為一個整體。

以水上巴士為例,將對傳統輪渡方式進行提升,依託規劃碼頭,定時、定點發班,真正成為長江和嘉陵江上的“水上公交”,大幅度減少現在通過大橋跨越兩江的線路迂迴。

總長約11公里的“兩江三橋”山城步道環線,集交通、文化、旅遊功能為一體,串起各個“打卡地”,讓遊客邊走邊遊,閱讀歷史,觀賞風景,品鑒人文。

為消除部分公共設施、軌道站點與濱水活動區之間數十米高差帶來的不便,規劃增設自動扶梯、垂直升降梯等人性化設施,讓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在內的中外遊客,有更豐富、更立體、更舒適的步行遊覽體驗。

看兩江四岸,獨具“五重視角”

詩人卞之琳曾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在山水之城重慶,體驗這種意境,條件得天獨厚——因為只有我們具備山上、水上、陸上、樓上、橋上‘五重視角’。”彭瑤玲説。

就“山上”來説,許多城市都有南山或東山、西山,但只有重慶的南山居於城市核心,俯瞰兩江。因此,南山不僅是核心區的“生態綠肺”“綠色背景”,還是最大的“立體看臺”。依託特有的山形地貌,共規劃有各式“城市陽臺”22處,可供駐足留影,遠眺山水交匯,飽覽山城燈海。

此外,水上視角,有兩江遊輪;陸上視角,可暢遊于濱江步道、公園廣場;橋上視角,可步行穿越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朝天門大橋;樓上視角,可登上來福士廣場等5座超高層建築的觀景平臺,居高臨下,觀賞兩江匯流和大江東去獨特美景。

為保護好兩江交匯區域獨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規劃從“減量、增綠、留白、美境”等方面入手,嚴加管控。

減量,即嚴控核心區特別是“城市陽臺”前方濱水臨山地區的建築高度、密度,讓渝中半島“片葉浮沉巴子國”的美景,得以完整呈現。增綠,即盡最大可能見縫插綠,增加公共綠地。留白,即不搞密集開發,在核心區內保留足夠的公共開敞空間。美境,主要是加強建築立面美化整治及環境綜合治理。

既要美起來,更要活起來

“不僅要讓兩江四岸美起來,同時還要讓它更加活起來。”彭瑤玲説。

站在規劃師的角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提升産業能級、改善服務環境;建設重慶商業商務中心區,培育、強化高品質經濟功能;把核心區內228處自然人文景觀點“串珠成鏈、聯鏈成網”,策劃開展“一日遊、多日遊”,提升“吃住行遊購娛”全産業鏈等。

又如,在核心區舉辦“開燈儀式”“入城儀式”等公共活動;建設市規劃展覽館新館、朝天門歷史人文陳列廳、重慶航運博物館、朝天門宋城墻遺址博物館、開埠遺址文化公園、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等公共設施。

彭瑤玲説,只有多措並舉,才能充分激發和增強城市活力,助力打造重慶旅遊業升級版,促進長嘉匯大景區高品質發展。

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所所長萬梓宇:

打造高品質的“世界窗口”

“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將參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按照産品化、場景化要求,完善實施方案的項目清單,才有利於各片區諸多提升項目的高效推進。”5月14日,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所所長萬梓宇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對《實施方案》進行了解讀。

點睛之筆:“一門、一石、一嘴”

萬梓宇認為,從地理空間資源上看,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封面”和“名片”,集中了重慶最具特色的自然空間資源;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人文景觀薈萃的集中區。從空間經濟上講,這片區域既有解放碑、彈子石、江北嘴三大金融商業核心區,聯動周邊則有果園港、寸灘保稅港等對外貿易物流港口碼頭,是最能體現城市核心功能的地區。

“而‘一門、一石、一嘴’,則堪稱兩江四岸核心區的點睛之筆!”他説,抓住這幾個關鍵部位高品質建設,將有利於出形象、樹品牌,為兩江四岸核心區的整治提升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世界窗口:三大“窗口”將如何展現

“推進‘一門、一石、一嘴’建設,可實現生態、景觀、功能、人文等方面全面提升,讓三個片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有利於打造彰顯山魂之雄、水韻之靈、人文之美的國際一流濱江帶,不僅讓公眾體驗感和獲得感切實增強,也加速呈現重慶與‘世界窗口’相符合的城市面貌。”萬梓宇説。

其中,在朝天門,實施方案中對“零公里”地標、朝天門纜車等歷史遺存的保護及改造朝天門廣場下部建築空間,局部恢復巴渝河街等措施,將彰顯朝天門在母城文化中的地位,豐富重慶曆史文化內涵,讓人們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也記得住鄉愁。

而彈子石—龍門浩片區是展示兩江四岸風貌的精華部分,今後該片區將打造濱江廣場、坡地公園、山城街區、公共建築、南山觀景臺等觀景點,是建設山水城市會客廳的重要支撐骨架。可以預見,南濱路的未來將會是傳統與時尚共生、文化與經濟共榮、本土特色與國際風範並耀的世界級文化娛樂休閒區、生活美學體驗區。

江北嘴片區作為承接兩江交匯區域唯一水岸綠色空間支撐,以生態城市公園的理念雕琢記憶之城、未來之城,打造生態擔當、文明承載、城市彰顯的空間載體,重點打造的“鶯花渡、三台九趣、潮音觀瀾、七門玉帶”等特色景觀讓人期待。

環遊系統:助力打造“有溫度的城市”

“目前,兩江四岸核心區作為高密度城市建成區,橋梁、軌道、公交、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萬梓宇坦言,但問題也存在,比如已建成的軌道6號線和環線可實現換乘,但周邊步行體系不夠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品質不佳,導致便捷度、舒適度不高。

“所以,《實施方案》非常注重交通功能的完善、品質的提升。如‘4+N’便捷環遊系統,在國內城市中是比較罕見的,有創新性,將有利於重慶打造一座‘有溫度的城市’,為市民和遊客更舒適地‘打卡’山水之城提供更多選擇。”他説。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付愛農、廖雪梅、申曉佳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