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緣何成為重慶首個市級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津石門大佛寺
保存陳獨秀、馮玉祥、郭沫若等眾多名人題刻的黑石山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塘河古鎮
重慶影視城(江津白沙)展現了老重慶民國時期的歷史風貌
5月13日,從重慶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傳來消息,重慶市政府已于2月13日批准設立江津區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相府路傳統風貌區、際華三五三九製鞋廠傳統風貌區。這是重慶自2018年9月1日施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來,批准設立的第一個市級歷史文化名城。
資源優勢突出
是全市歷史文化傳承最完整的區縣之一
據了解,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評價標準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存文物較為豐富;二是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集中成片;三是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四是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産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此外,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其申報的保護範圍內還應當有兩個以上歷史文化街區或者傳統風貌區。
“江津是重慶曆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區縣之一!”江津區副區長吳曉琳表示,江津地處長江要津,古時就因“扼瀘渝、控涪合、接滇黔、通藏衛”而成川東重鎮,千帆匯集,商肆林立,文人騷客、商賈走卒往來於此。因此,江津早在1800年前就已建邑,1500年前就已築城,築城歷史悠久。
其中,江津縣治自西元557年遷至今幾江後,一直延續至今。江津這個地名也從西元598年沿用至今,且1000多年曆史中未經歷大的分合事件,因此江津是重慶曆史文化傳承最完整的區縣之一。目前,江津仍擁有典型的古代城垣形制和延續至今的街巷肌理,歷史城區的街巷整體格局一直延續至今,街巷名稱、空間尺度以及建築院落環境都得到了有效的維持,並隨著城市的發展得到不斷優化。
由此,江津也成為重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最豐富的區縣之一。目前,該區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數量居全國區縣第一;1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市級歷史文化街區,5個中國傳統村落,有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四面山為代表的14個A級景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835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26處,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83處。
以上種種,使江津成為各種文化碰撞交融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從而孕育出了名人文化、愛情文化、長壽文化、古鎮文化、詩聯文化、抗戰文化等一大批響亮的特色歷史文化名片。
保護措施有力
從申報到獲批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時1年8個月
江津能夠成為重慶首個市級歷史文化名城,還得益於有力的保護措施。一直以來,江津區以“護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為遵循,在名城保護中,實現了從歷史文化資源單體保護向空間、環境保護轉變,從行政強制保護向民眾認知保護轉變,從後期歷史文化資源搶救向前期保護參與機制轉變。
開展全面普查,成功申報歷史建築。通過深入現場踏勘,對全區古鎮古村、傳統建築等進行了全面普查,建立健全了臺賬資料,規範完善了檔案管理。按照“即發現,即申報”的原則,已成功申報市級歷史建築22處。
堅持規劃引領,完善保護規劃體系。出臺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方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辦法》《江津文物保護管理網路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完成歷史文化名鎮、街區、名村的保護規劃和《江津區文態規劃》,已基本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村落,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築”的空間保護架構。
強化保護利用,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如深度挖掘和研究全區歷史文化資源,將文化資源與古鎮旅遊、中山—四面山文化生態旅遊等品牌結合,將會龍莊打造成重慶十大文旅地標之一;將江公享堂開闢成“文化大院”,成為江津城區文化休閒活動的重要場所;將張爺廟開闢為白沙抗戰博物館,成為展示重慶抗戰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
2015年,中國名城委西南片區會議在江津召開,與會專家對江津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並力推江津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江津區委、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迅速啟動了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創建工作。2018年以來,江津區以《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為契機,大力推進歷史遺存和文化保護。2018年8月,江津區政府正式向市人民政府報送《關於申報江津區為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
市規委會和市名城委專家組在審議江津申報材料時認為,江津資源優勢突出、保護措施有力,符合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條件。2月13日,市政府批准設立江津區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相府路傳統風貌區、際華三五三九製鞋廠傳統風貌區。至此,江津從正式申報到獲評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僅歷時1年8個月。
搶抓發展機遇
在融入巴蜀文旅走廊中發揮積極作用
“江津成功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對於江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江津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秦敏表示,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張城市名片,有利於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城市擴容提質,助力江津加快建成同城化發展先行區;有利於延續城市文脈,留住歷史文化底蘊,增強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有利於進一步推動旅遊經濟和文化産業的發展。
江津區將以成功申報市級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主城都市區高品質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全力把江津打造成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重要支點和重要旅遊目的地。
一是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利用。加快推動歷史文化保護“1+2+4+N”工程:“1”即編制完成《江津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即啟動2個市級傳統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4”即加快實施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提升、四十里濱江文化長廊打造、石佛寺遺址考古公園建設和詩聯文化城市形象打造4大文旅項目;“N”即推動實施聯聖故居、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魁星閣、江津傳統莊園等多個文物保護修繕和利用項目。
二是打造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加快推動形成白沙—塘河—石蟆—吳灘—中山旅遊環線。其中,白沙古鎮打造人文體驗精品旅遊IP,中山古鎮打造親山近水民宿、休閒、康養旅遊産品,塘河古鎮打造民俗文旅遊品牌,石蟆古鎮、吳灘古鎮打造美麗鄉村休閒體驗旅遊。同時,結合江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的非遺傳承、鄉風民俗等,創新開展“一鎮一品”文旅活動,大力推進“旅遊+”,持續豐富旅遊業態。
三是加快推動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加快推進江津大劇院、音樂廳、中華楹聯文化藝術館、聖泉寺公園等文化産業項目建設,進一步打造重慶影視城(江津白沙)、重慶市文化旅遊裝備製造産業園等。用好用足《江津區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高品質發展激勵政策》,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繼續實施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工作,辦好“渝州大舞臺”,做好惠民電影、戲曲進校園等活動。
四是聯結渝川黔打造兩個國家級“金三角”。搶抓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機遇,加快推動江津與渝川黔毗鄰地區文旅融合發展,強化四面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寶國家森林公園、習水國家森林公園等毗鄰景區互促互動,共同打造丹霞地貌群旅遊勝地,打造中國康養旅遊“金三角”。同時,以江津全力打造消費品工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為契機,以遵義茅臺、瀘州老窖、宜賓五糧液和江津江小白、金江津為主要載體打造中國名牌白酒“金三角”,共同打響中國白酒文化工業旅遊品牌。(江津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