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上 青年力量 | 徐浩傑:城市折疊的另一面,是多情的鄉土

發佈時間:2020-05-13 16:48:4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詩瑩  |  責任編輯:姚宇琛
分享到:
20K

如果夢想是可以觸碰的,它存在於哪?

我們幾乎默認,日常生活只有世俗和瑣碎,夢想絕不同行。但在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時,卻也不得不承認,以生活為臺階,夢想才有出口。

於是,我們依賴生活,並始終不願放棄對內心的追逐、對陌生感的探索。

城市與人,共榮共生。你我獨立的個體,本身就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彼此觀照,各自豐盈,使得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更加美好並充滿創造力。

城市向上,你我共見。由共青團昆明市委組織發起、保利城冠名的「城市向上·青年力量」系列公益報道,將以8位青年人的視角,發現這座城市裏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夢想。

中國農業社會之優長在於強調人與自然的順應關係,倡導積極的日常交際和情感來往,崇尚在小空間內的“濃厚的人情味”,這也是中國農人的優長。

如今的鄉村不再是過去的模樣,高速發展的當代技術深刻改變著很多人的思維、行為和人生。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斷嘗試農産品種植的新模式,努力在農民外銷産品的需求和城市對生態優質農産品的需求之間打開一條通路,以現代網際網路思維達成最質樸的初心——接觸世界,分享好物,實現人與物的價值。

他們在這片多情的鄉土上播撒希望,收穫夢想。這群人有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

尋甸縣鳳合鎮楊家灣,一個距離昆明市區160多公里的小村子,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每到八九月間,村裏兩千多畝的果園裏,沉甸甸的獼猴桃挂滿枝頭,在樹上挑了一個已經軟了的桃子,撕開薄薄的皮兒,裏面立即露出了翡翠般的果肉,手上都流滿了汁水,忍不住咬一口,軟糯香甜,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

“這裡植被覆蓋率比較高,除了季風濕潤氣候和豐沛雨量,土壤的耕作層營養豐富且平衡,尤其2100多米的海拔高差使這裡的獼猴桃生長週期要比其他産區更長,積累了足夠甜度和養分,想不甜都難。”昆明晟瑞果蔬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浩傑,舉起一個獼猴桃,對著太陽瞇著眼睛看了一會兒,笑著説:“每一口你都能嘗出陽光的味道。”

過去的楊家灣村,以傳統農業為主,模式單一,生産技術落後,全村絕大多數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如今的楊家灣村,在徐浩傑的組織帶動下,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獼猴桃和標準化蔬菜,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家家戶戶都拆掉了茅草屋,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村容村貌為之大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對基地職工及種植戶進行標準化種植新技術管理知識培訓,灌溉水源、土壤須定期檢測,保證安全無污染;人工除草,不得使用除草劑;以生物有機肥、水溶肥為主,確保全程綠色生態······昆明晟瑞果蔬種植有限公司制定的種植標準可謂十分嚴苛。

對此,徐浩傑有著自己的堅持:“訂立嚴格的種植和品質標準,是希望通過靠譜的、高品質的水果,讓大家願意買、喜歡買、習慣買,打響産地品牌,從而引導當地的種植産業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為今後的擴大規模、提質增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以匠人之心種出好果子

“説起獼猴桃,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卻是來自紐西蘭的奇異果。國內市場上一枚奇異果可以賣到5-15元,抵得上一斤國産獼猴桃的價錢。其實,國産的獼猴桃經過這麼多年的品種馴化,口感上早就和進口無異。但品牌檔次、公眾認知就是上不去。每次想到這些,我都心有不甘。”

正是這份“不甘心”,讓徐浩傑從一開始就以匠人的精神來認真“打磨”獼猴桃這顆甜蜜的小果子。一方面,他與雲南農業大學以及國外的相關技術企業建立了密切、長效的合作關係,實現了技術層面的深厚積累;另一方面,在嚴格執行無公害的種植標準同時,還積極引進了軟棗獼猴桃等新品種,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

走進徐浩傑的果園,你會從一個個不起眼的細節裏感受到他的用心:微灌溉系統、殺蟲燈物理驅蟲、水肥一體確保營養均衡、嚴格執行疏花疏果,多大枝條能挂多少果都有細化的方案,讓營養有效的集中在果子上,保證商品果最大的産出······

與市場上常見的外形漂亮的獼猴桃不同,徐浩傑種出的“翠玉”獼猴桃有些“貌不驚人”,但切開後果香馥鬱,比一般獼猴桃的果肉更加細膩、清甜多汁。“因為不噴灑驅蟲劑,所以果子在外形上就會吃一點虧。”

“為了保證獼猴桃後熟後口感純正,採摘前要檢測可溶性固形物,只有可溶性固形物點6.5%以上的果子才能達到採摘要求。如果可溶性固形物太低,採摘後即使經過後熟,口感也不能達標。翠玉獼猴桃有個特性,越熟果肉顏色越綠,在整個果肉呈翡翠色的時候口感是最好的,糖度可以到18左右,而且風味足,香氣怡人。”

鄉村振興不是情懷,是責任

徐浩傑與土地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父親就是果樹種植的行家裏手,對於獼猴桃的種植尤有心得。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他對農業自然有了一份割捨不掉的感情。

眾所週知,農業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行業,面對的不僅僅是種植、技術、銷售等産業問題,還有來自社會上的種種質疑。徐浩傑也不例外。

當初剛剛投身農業的他,就迎來了創業“第一道坎”——土地流轉。最初,村民對一個外來的年輕人要“拿走”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表現出了極大的警惕和不配合。面對困難,徐浩傑表現出了與他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和耐心,和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村民們被他的誠意和實幹所打動,第一次的土地流轉終於順利完成。

“又過了幾年,處於擴大種植規模的需要,進行了第二次的土地流轉。這次順利多了。”看著上一回土地流轉的鄉親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村民們從觀望不前變成了踴躍參與。

歷經數年的砥礪發展,如今的楊家灣村共完成土地流轉3700多畝,其中2600畝標準化水果種植示範區(獼猴桃2200畝,軟棗獼猴桃100畝、其他觀光水果300畝),2000畝的滴灌設施建設,標準化蔬菜基地的土地整改及600畝噴灌設施建設,200畝樹莓種植及標準化棚架建,2000畝標準化獼猴桃棚架建設,10080平方米苗木培育大棚建設······

徐浩傑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鄉村振興,要充分激活內動力,引導廣大貧困戶完成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觀念轉變。”

為此,他累計開展科普知識及技術培訓會12次,累計受益人數超過1000人次;建成科普教室60平米,展板數塊,發放各類科普知識宣傳手冊10000余冊,推廣生物農藥防治面積、生物有機肥推廣、性誘劑等推廣400畝;推廣腐熟桔梗還田50畝(噸);推廣專用肥、水溶肥試驗50畝。同時通過科普宣傳、培訓,徹底改變農戶傳統的種植品種、種植方式及種植觀念,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産水準,實現農戶增收。

在他獨創的“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村民入股”的經營方式帶動下,周邊2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並且向楊家灣地區提供大於20000余人次的勞動力崗位,支付楊家灣地區轉移勞動力用工費用100余萬元,實現當地每人平均增收1000余元。

因表現突出,徐浩傑也獲得了眾多的榮譽:2015年獲得昆明“兩區”年度鄉村創富好青年的榮譽稱號;2016年獲得“昆明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榮譽稱號;2017年獲得了80後“新鄉賢”的榮譽稱號;2018年獲得“脫貧攻堅貢獻獎”。

我想為城市的食品安全做一點事

“廣大的鄉村依然保留著一種樸素的價值觀:我把我認為最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沒污染、不抹藥、不催熟、不打膨大劑、不打甜蜜素,就是給朋友的那種自己家的東西。這恰恰是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下,最彌足珍貴的。”

“城市與鄉村,是生活的A面和B面。我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用自己微不足道的一點努力,讓我們這座城市的人們可以吃上更加安全、優質的水果和蔬菜。畢竟,民以食為天,吃的安全了,生活的品質才談的上提升。”

是啊,在這個對土地愛的深沉的男人看來,讓事物回歸本質,回歸一種“給村裏鄰居送點自家好東西”的訴求,讓那些自己看著長大的瓜果通過流轉去到更多人手中——這些樸素的邏輯,可能比一切行銷套路都更為真切有效。

打造健康城市,從建設健康社區開始

有人説,“人類為城市寫下什麼樣的劇本,城市就會給你上演一齣什麼樣的戲劇”。

後疫情時代,人們開始總結與反思疫情衝擊下暴露出的城市脆弱性特徵和健康安全問題。如同安全食品可以保障機體的健康一樣,確保充足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和合理的公共空間建設的新型社區,也在為整座城市的健康運作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作者:王詩瑩 來源:昆明共青團公眾號)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