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重慶: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科學城

發佈時間: 2020-05-12 09:46:40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召開。主城都市區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之一,範圍擴大到了21個區,目的是構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路型城市群結構,帶動整個重慶高品質發展。其中,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是主城都市區的重要目標。目前,重慶正在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不斷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學城是什麼?怎麼建?設定了什麼樣的目標?圍繞這些問題,5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邀請了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黃政,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軍,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肖慶華三位嘉賓對科學城進行解讀。

嘉賓: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 黃政

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陳軍

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肖慶華

“這座城”是以産、學為前提的高新技術應用轉化基地

重慶日報:提起科學城,這可是今年重慶的一個熱詞。如何認識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參與科學城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黃政:參與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對我市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參與建設將有利於優化教育結構佈局,有利於把教育智力資源轉化為科學城高品質發展的“創新源泉”和“人才搖籃”,有利於教育體系再造與科技體系再造、産業體系再造、社會體系再造有機銜接,有利於更好地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打造良性互動、共榮共生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陳軍: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們開展了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前期研究。從國內外科學城來看,其主要凸顯五大定位:一是以科學技術發源地和新興産業策源地為出發點,以擔負國家使命的綜合性科學研究為根本,以基礎前沿技術研究為引領,注重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産業化全創新鏈對接融通,成為城市創新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的“智核”。二是以構建高效的創新體系為關鍵,培育一批科技創新産業園,發展一批一流高校、一流院所、一流企業,建設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創新主體的協作融通、創新鏈條的對接融通,實現科技與産業融合、産業與科技互動。三是以適應創新創業創造需要為基本考慮,聚集新要素、發展新産業、建設新城市,形成創新創業創造的大環境和大平臺。四是以“人”是最高的價值為核心理念,突出智慧化、綠色化、人文化、國際化,打造國際創新人才嚮往之地。五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根本保障,管理明捷、政策簡捷、落地快捷、服務便捷,形成運作高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環境。

肖慶華:科學城不同於我們平時理解的園區概念,確切地説,“這座城”是以産、學為前提的高新技術應用轉化基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們將堅持統籌謀劃,凸顯科學主題,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不斷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編制科學城規劃,我們的原則是要高起點高標準,佈局高端産業和科教要素,同時也將策劃科學會堂、科學大道、科學公園、科學城站等標誌性項目。

可以肯定的是,以“一城多園”模式加強與四川合作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將助推重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新作為。在提高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我們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聚焦高品質,培育新技術、新産業,實現新變革,建好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著力推動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平臺”、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新支撐”、現代化城市的“新樣板”。

重慶科技創新“家底”厚實

重慶日報:既然是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就要體現科學的元素。現在科學城有什麼家底?

黃政:高校處於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引領者。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5所,是我市科技創新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技人才方面,全市高校科技活動人員約2.4萬人,其中兩院院士14人,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高層次人才300余人;在科研平臺方面,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3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300余個;在科研項目方面,去年高校承擔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8萬餘項,全年投入經費28億元;在科技成果方面,現在高校擁有專利2萬餘項,去年高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獎勵150余項。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上,科學城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僅科學城核心區的14所高校,創新資源就佔全市高校的50%以上。接下來,我們將在科學城核心區14所高校外,另外增加13所高校參與科學城建設,屆時全市90%以上的高校創新資源將匯集到科學城,從而支撐建設有影響力的西部科創中心。

陳軍:這幾年,我市在科技創新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取得積極進展,奠定了科學城建設基礎。創新投入方面,天使、風險三隻政府引導基金參股組建子基金84支、規模222.76億元。預計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480億元左右、研發投入強度2.05%左右。創新主體方面,培育科技型企業18432家、高新技術企業3141家。創新基地方面,有中央在渝和市屬科研院所65家,引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83個,建成市級科技創新基地754家,特別是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61家。創新人才方面,全市共有R&D人員15.1萬人,國家級科技創新人才642人。創新平臺方面,建設以國家自創區、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特色産業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為重點的創新園區體系,特別是國家級高新區4家、市級高新區7家。創新評價方面,2019年,我市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由全國第8位提升到第7位、保持西部第一。首次入圍“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2019全球創新指數”城市創新集群100強、排名第88位,比上年提升15位。

與成都“雙區聯動”“兩城互動”,推動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

重慶日報:目前,重慶正在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我們已經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黃政:自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來,市教委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前期主要做了三方面準備工作:一是做好動員宣傳。召開動員部署會,及時向高校傳達了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要求各高校提高政治站位,深化理解認識,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科創中心和科學城建設,在參與建設中實現高校跨越式發展。二是做好計劃編制。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推進高校編寫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行動計劃報告。4月27日,高校行動計劃報告已編制完成。三是做好項目梳理。根據各高校提交的行動計劃報告,我們梳理出120余個有強烈意向落戶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科研機構。5月10日,市政府已經組織召開了第一輪項目可行性評估專題會,這將為在科學城佈局建設一流科研機構集群打下良好基礎。

陳軍:去年以來,市科技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站位,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學城規劃建設堅實起步、良好開局。一是開展科學城前期研究。先後赴上海、合肥、成都等地調研學習,召開專家諮詢會11次,研究形成了科學城的戰略地位、發展定位、空間佈局、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二是編制科學城建設規劃。去年8月以來,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重慶高新區一起編制《重慶科學城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明晰了科學城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定位、規劃思路和國土空間格局。三是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四是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五是組織高校院所投入科學城建設。採取“重點指導+普遍發動”方式,組織54家在渝高校、院所研究形成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行動計劃報告,謀劃提出、推進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基地、關鍵核心技術等各類項目205項。

肖慶華:在推動科學城建設堅實起步方面,我們首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成“10+4”大部門設置,今年1月1日起全面獨立運轉,加快建立科學城一體化建設發展機制;我們還高起點高標準編制科學城規劃,佈局高端産業和科教要素,策劃科學會堂、科學大道、科學公園、科學城站等標誌性項目,打造“科學之城、創新高地”;同時,圍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我們還推動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獲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成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61個,研發經費支出佔比4.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1.2件。此外,引進中國電子等項目148個、總投資額超1200億元,新簽約正式合同項目落地率超70%,光大人工智慧産業基地等165個項目開工,聯合微電子8吋中試線等65個項目建成,SK海力士二期等43個項目投運……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加強與成都高新區“雙區聯動”、與成都科學城“兩城互動”,推動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目前已與成都高新區召開兩次聯席會議,簽署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總規模300億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也已落地。

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按下科學城建設發展“快進鍵”

重慶日報: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我們有哪些具體舉措?

黃政:市教委將從五方面助力建設科學城。一是支援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夯實科學城高品質發展基礎,把科教資源向科學城建設需要的學科專業集中,爭取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上有新突破,發揮出高校對科學城建設的基礎支撐作用。二是通過建設一流科研機構集群,培育科學城創新發展永續動能。通過“遷建一批、新建一批、合建一批、爭取一批”一流科研機構集群參與科學城建設,為科學城高品質發展打造新引擎。三是通過産學研協同創新,引導高校把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推進技術攻關和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四是通過強化人才引育,為科學城提供高水準智力支撐。五是通過深化合作交流,提升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參與國際科技競爭合作的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力爭把科學城建成“五區一高地”,即“一流創新人才示範區、重大科研平臺和設施富集區、産教融合創新發展試驗區、區域教育協作發展先行區、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聚集區”以及“高水準人才培養和重大科技攻關整合的新高地”。

陳軍:下一步,將在開展科學教學、加強科學研究、深化科學實驗、完善科學設施、集聚科學機構、培育科技人才、壯大科技企業、發展科技金融、推動科技交易、促進科技交流等方面發力,加快推進科學城建設。

一是大力培育創新主體。立足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力培育一流高校、一流學科、一流院所和一流企業,加快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謀劃建設國家實驗室,啟動建設“重慶實驗室”,爭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二是加快引育高端科學家團隊。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營造“近悅遠來”的創新生態環境,推進“重慶英才計劃”。三是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強化協同創新理念,加快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基礎研究體系和技術項目體系,加強産業協同、人才協同、生活協同、生態協同,著力做長應用研究長板、補齊基礎研究短板。四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著眼于讓科研人員帶著産權搞創新,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開展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建設一批中試孵化平臺、發展一批交易撮合機構、培育一批成果管家,提質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加快建設規模化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舉辦百家知名孵化器重慶行活動,引進知名創投機構,打通産學研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五是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準,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

肖慶華:下一步,我們將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按下科學城建設發展“快進鍵”。

一是突顯科學主題,帶動主城都市區提升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包括引導高校院所科研團隊和研究平臺向科學城集聚,支援“雙一流”和研究型高校建設;建設清華啟迪科技園等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新載體平臺,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二是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帶動主城都市區産業邁向中高端。比如逐步清理淘汰與科學城定位不相符的落後産能和粗放産業,圍繞大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先進製造、高技術服務等主導産業,加快引進總部項目;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製造業賦能,推動電子資訊、汽車等“智造”轉變,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

三是打造未來城市樣板,帶動主城都市區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比如落地實施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項目,推動成渝中線高鐵、城市軌道等建設,加快建設科學城站、科學大道、科學谷等重點項目;運用大數據智慧化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旅遊、智慧社區等建設。

四是擴大對外開放,帶動主城都市區提升內陸開放能級。比如強化同成都高新區、成都科學城等雙城經濟圈載體合作,加強與中新互聯互通、渝新歐等整合聯動,構建開放大通道、大平臺;發展外向型經濟,立足積體電路、筆電等外向型産業基礎,引育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參與全球創新鏈、價值鏈分工,增強國際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我市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

創新投入

天使、風險三隻政府引導基金參股組建子基金84隻、規模222.76億元

預計2019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480億元左右、研發投入強度2.05%左右

創新主體

培育科技型企業18432家、高新技術企業3141家

創新基地

有中央在渝和市屬科研院所65家,引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83個,建成市級科技創新基地754家,特別是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61家

創新人才

全市共有R&D人員15.1萬人,國家級科技創新人才642人

創新平臺

建設以國家自創區、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特色産業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

為重點的創新園區體系,特別是國家級高新區4家、市級高新區7家

創新評價

2019年,我市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排名

由全國第8位提升到第7位、保持西部第1。(記者 匡麗娜 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