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視頻訪談

連結世界 兩江新區高水準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發佈時間: 2020-05-11 13:19:5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5月11日訊 艷陽高照下,明月湖波光粼粼,明月山鬱鬱蔥蔥,處處生機。在這塊依山傍水的區域,總佔地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在拔地而起。

image.png

漫步其中,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等一大批重點工程正在加速建設。截至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經吸引了全球21所頂尖科研院所入駐。在不久的將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成為它們展示最高端技術、最優質項目、最頂尖人才的場所。

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按照陳敏爾書記調研時的指示要求,高標準高品質推進規劃建設,注重産城景融合,彰顯“生態+科技”內涵,努力打造成為人文、智慧、科技融為一體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加強産業、人才、生活、生態“4個協同”,高水準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産業協同

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協同創新,就是要打破領域、區域和國別的界限,構建起龐大的創新網路,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今年2月,由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打造的汽車毫米波雷達項目正式在兩江新區落地,將為無人駕駛車輛提供更靈敏的“嗅覺”,預計3年內産值將突破1億元。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介紹,毫米波雷達由於在天氣環境險惡條件下有優異的穿透表現,近年來被廣泛用在車聯網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應用。該中心落地以來,已經與長安汽車、中汽研、紅宇精工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正在推進汽車雷達、三峽庫區邊坡災害監測等10余項科技成果的轉化。

image.png

在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一項與兩江新區落戶企業海裝風電的合作已經取得成效——在雙方努力之下,海裝風電目前最大的機組功率已經達到10MW,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同時,雙方還在致力於拓展海上風電産業鏈,實現海上風電制氫,助推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

在華東師範大學重慶研究院,該研究院與重慶先進光電顯示技術研究院、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光電協同創新中心,共同助推重慶光電顯示行業的轉型升級。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稱,目前相關科技成果已經在航太集團及國家電網的相關項目中得到應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落戶兩件協同創新區的2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經在抗疫、工業、環保、人工智慧、應急救援、航空航太等新興産業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科研攻關。

這些科研團隊大多擁有高學歷教育背景,他們此前在其他地區從事科研工作。如何緊密結合産業發展實際和市場需求,把最新科研成果需要變成産品?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重慶兩江新區。

堅持以大數據智慧化創新為引領,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4大製造業支柱産業做大做強,現代金融、國際物流、服務貿易、商貿文旅、會展業5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兩江新區憑藉著紮實的産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正在中國的創新“版圖”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成為高層次人才選擇兩江新區的重要原因。

兩江協同創新區以産業技術創新和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産業為方向,圍繞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高端裝備製造、航空航太等特色産業建設一批中試基地;加快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製造等支柱産業創新資源引育,推動支柱産業快速升級;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積極開展新興産業技術研發,加快形成規模化的新興産業集群。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正著力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依託兩江協同創新區等載體,協同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全面加快“雙鏈”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兩江協同創新區還在積極完善創新生態。據介紹,兩江協同創新區將著力搭建創新服務、試驗設備共用、統一孵化、科技金融以及産學研交流合作等5大平臺,為入駐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

“科研與産業、産業與創新、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融合,預計到2022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將會完成成果轉化100項,申報發明專利400件。

人才協同

頂尖科創人才加速集聚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打造的汽車毫米波雷達項目,離不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資訊與通信工程學科教授毛二可及其團隊的努力。毛二可是中國雷達研究領域的泰斗,其團隊目前已經和長安汽車等兩江新區本地企業開始了合作,共同研發汽車雷達等産品。

在他看來,重慶目前正在實施的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顯示出這座城市對於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重慶在人才引育等方面也正在加速發力,結合産業基礎,在科技創新領域將大有作為。

設計效果圖

和毛二可同樣選擇在重慶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還有很多。作為重慶科技創新活躍度最高的區域,兩江新區完備的創新體系和廣闊的技術應用場景空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層次人才。僅兩江協同創新區就已吸引超過600名高層次人才。

目前,兩江新區根據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還打造了“留創園”“留學報國基地”“歐美同學會”“兩江數字經濟産業園”等人才引育重點平臺,讓新區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9年11月,兩江新區正式發佈《關於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助推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及《“兩江人才”十條》等五個人才政策文件,在人才發展機制、政策、方式、平臺、服務上創新,以改革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生活協同

更好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通過專屬APP,即可遠端指揮船隻清理湖面,而且船隻還能在清理完成之後自動返回……這樣的場景日前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成為了現實。

4月底,由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清潔船正式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內的明月湖投入使用,可實現90%以上的自動化水面清理,進一步助力兩江協同創新區生態提升及智慧化場景應用。

設計效果圖

早在規劃伊始,兩江協同創新區即提出“高水準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探索産、城、景有機融合的創新資源集聚模式,實現“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探索創新資源集聚模式”、“具有未來城市品質和地域特色”三大目標,並邀請國際國內頂尖設計團隊進行設計。

國務院外專局美籍規劃專家、前紐約規劃局局長饒及人作為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設計專家評審組成員在接受採訪時建議,兩江協同創新區的規劃應該保持超前性,重點考慮新一代科技創新人才的生活習慣和創業生態,能夠讓科技創新人才在這裡安心工作、生活。

秉承“山清水秀、綠色智慧、開放共用、活力多元”四大規劃理念,如今,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沿著既定路徑闊步前行。高質高效抓規劃編制,完成城市空間和産業發展規劃編制;高質高效抓基礎設施,基本形成以明月湖為核心的環湖生態走廊和骨架路網;高質高效抓創新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加速推進。

極具國際化的配套服務不斷彰顯這個區域的活力。7個産、學、研、生活功能混合組團,配置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可為區內科技人群提供包括國際化交往、科技轉化、醫療健康、基礎教育、生活配套、長租公寓等全方位服務。

生態協同

促進科技、人文、生態相互交融

明月山與銅鑼山翠峰如簇,與長江山水相連;明月湖與明月山湖光山色,碧波萬頃;禦臨河、高洞河綿延200多公里,風光旖旎。

這裡,科技與人文交融,創新與生態交匯,無疑是科技創新的絕佳場所。 “兩江協同創新區設計規劃總體結構時,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為原則,生態用地、産學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為3:2:1。”兩江協同創新區負責人王飛説。

因此,在30平方公里範圍內,兩江協同創新區佈局了5個公園及10余處綠地,讓森林覆蓋率超過50%。

規劃建設的創新創業創造空間,鑲嵌在溪谷林境廊、明月匯流、崖壁探索林等組成的萬畝生態空間中,猶如一幅立體的生態拼圖。兩江協同創新區以“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的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本底,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綠色智慧、開放共用、活力多元”的創新創業創造者嚮往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按照規劃,未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全部實現“公交+步行”綠色出行,搭建公共空間全覆蓋的“五分鐘科研生活圈”“十分鐘生態體驗圈”。

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促進大學大院大所聯合開展協同創新的合作高地、科技創新及産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興産業的重要策源地,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成為一座“近者悅、遠者來”的創新之城、智慧之城。(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