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 2020-05-09 13:55:49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市委五屆八次全會提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促進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成渝地區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離不開人才的智力支撐。促進人才事業興旺,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日前,圍繞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重慶日報邀請到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元春,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市科技局一級巡視員徐青,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意武共同探討。

人才將發揮重要支撐引領作用

重慶日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的重要意義?

陳元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將發揮支撐引領的戰略資源作用。人才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是建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支撐。

從雙城經濟圈功能定位看,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亟須加大産業、金融、商貿等人才集聚力度,加快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亟須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團隊,著力增強創新能力;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亟須提升人才隊伍的國際化水準,以人才開放推動改革開放;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亟須大量規劃設計、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文化創意等人才,從而讓人才在流動和集聚中支撐雙城經濟圈建設。

李旭鋒: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成渝兩地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人才是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重要智力支撐。近幾年,成渝地區為聚集創新人才資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如推出重慶英才計劃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舉措,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但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藥、新基建等高新技術産業領域方面,仍需要大規模的創新性人才資源,需要加緊引育産業轉型升級所需的緊缺人才隊伍。

黃意武: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合理流動是推動資源有效配置的應有之義,人才高效集聚是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舉措。

推動人才發展是雙城經濟圈建設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一方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充分發揮人才的支撐作用。建設“兩中心兩地”迫切需要大量優質的人力資源,尤其是需要涉及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基礎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作用。人才資源是各種生産力要素配置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人才引領發展潮頭,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可助推成渝地區的産業轉型升級,更可以推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辦好自己的事情 加強協同合作

重慶日報:請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談一談當前正在推進的人才協同發展重點工作及下一步打算。

陳元春:前不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雙方共同簽署人才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市人社局也與四川省人社廳簽訂相關合作協議。

下一步,市人社局將練好內功,推動成渝地區人才協同發展合作。一方面,促進“一區兩群”人才和勞動力資源優勢互補和交流互動,以“一區”帶動“兩群”人才協調發展。加快完善我市人才政策措施短板,加快推出“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重慶英才服務辦法等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聯盟,在成渝毗鄰地區建立省級産業園,聯合四川舉辦2020重慶英才大會,推動成渝專技人員職稱、職業技能等級互認,推動“重慶英才卡”與四川“天府英才卡”對等互認等。

曹清堯:榮昌區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採取吸引和培育相結合方式,引導各路人才向榮昌集聚,持續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近三年,來榮昌工作的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高級職稱人才是前10年的總和。

榮昌的做法是:一是打造高端平臺吸引人才。重慶第一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生豬産業技術創新中心通過科技部專家評審,有效集聚全國乃至全球科研、生産人才,形成生豬全産業鏈,建設國家畜牧科技城。二是打造特色品牌聚集人才。以榮昌國家高新區為載體,圍繞陶瓷、食品、醫藥、畜牧等主導産業,以産聚才,以業興才。三是打造寬鬆環境溫暖人才。出臺關愛人才政策,政治上培養、工作上支援、生活上關心,讓人才有家的感覺。四是打造靈活機制流動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廢除服務年限,人才進出自由。

徐青:4月14日,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正式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聚焦增強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共建、資源共用、項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用局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有效推動兩地科技創新資源的開放共用、促進高端人才流動和集聚、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雙方還簽訂了3個子協議。

下一步,聚焦基礎前沿領域和地區重點産業領域,兩地將聯合推進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川渝實驗室、國家野外站等科技創新基地,搭建科技人才發展平臺。建立兩地科技人才交流協作機制,支援科技人才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兩地協同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協同培育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協同推進一體化技術市場建設等。

李旭鋒:當前,西南大學正全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大力推進師德師風領航計劃,獲批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建立健全人才引育制度體系,著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倍增計劃和青年創新人才引育計劃,充分發揮在教師教育和農業科技等方面的自身優勢,積極投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下一步,將與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協同合作,通過加強學科平臺、高端人才、學術成果共用等方式,打造創新共同體,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高校創新人才資源的優勢互補與共建共用。

找準聯結點 實現互利共贏

重慶日報:請問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在人才協同發展方面有什麼對策和建議?

陳元春:建議加強規劃協同和政策協同。牢固樹立人才協同發展理念,相互協作、共同實施,抓住國家“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窗口期,成渝共同爭取推動一些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協同開展人才制度和政策創新,實現步調一致、同向發力,健全綜合競爭力強的區域人才政策體系,在省市“十四五”規劃、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中突出人才協同發展內容,完善柔性引才機制,推行週末工程師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建立區域一體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協同實施人才評價分類改革等。

曹清堯:建議圍繞打造“兩中心兩地”,根據區域發展規劃及城市功能定位,在産業佈局、人才引進、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強溝通和協調;搶抓“新基建”機遇,積極謀劃一批事關佔領未來産業發展制高點的新産業項目,推動區域內新興産業人才聚集。打破戶籍、身份、人事關係等制約,支援“圈內”地區招聘資訊共用、互設分支機構、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合作,促進人才協調發展,鼓勵引導人才流動。營造國際化創新創業環境,為人才提供優質服務水準,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加速向“圈內”集聚。

徐青:建議探索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機制,促進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推動兩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共同承擔科研任務,開展聯合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建議建立全過程、專業化、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成渝兩地共同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各類高水準研究基地建設等。

李旭鋒:建議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優化人才頂層設計;培育高端人才,激活人才發展動力;打造産學研創新聯盟,搭建創新人才發展平臺;建設高校人才發展聯盟,實現人才資源共建共用等。

比如,繼續引進國內外“雙一流”高校、國家科研院所與成渝高校形成教育共同體,並在成渝地區産業園區設立分校或研究所,帶動成渝高校提檔升級,形成人才聚集效應等。

黃意武:建議立足自身實際和優勢,找準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從推進思想認同、加強協同發力、激發市場作用等方面推進人才工作。

當前,我們要做好市場、資源、資訊等各方面的相互聯通,最大限度爭取區域以外的資源。比如,可以聯合引進國際知名專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聯合爭取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聯合培育各行業高層次領軍人才,聯合用好用活兩地人才資源等。

同時,要進一步發揮成渝地區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主體的作用,出臺推動兩地之間産業合作、市場合作、平臺合作、項目合作等的相關激勵政策,實現行政驅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促進各類要素流動與成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緊密契合。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