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和諧重慶

銅梁:下崗工建高粱基地辦酒廠走出返鄉創業路

發佈時間: 2020-05-08 13:22: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趙武強 趙七雄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中國網5月8日訊 5月8日上午, 在銅梁西郊綠道土橋鎮大磨村的一片高粱地裏,返鄉創業的蔣行川正在和10多位農民工一起補植本地高粱苗。

image.png

“立夏”後,高粱苗長勢加快,我們組織留守村民加強田間管理,打下的高粱高産又優質,烤出來的高粱酒品質才高。”蔣行川指著身邊的一大片高粱地説,這片高粱地有300余畝,過去不少地塊都是撂荒閒置地,自己把這些地反租過來,全部種上本地高粱,既盤活了撂荒地,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30多位村民在基地打工,可以掙一筆務工收入。

今年48歲的蔣行川過去是銅梁糧站的工人。1994年企業改制後,他為了生計,不甘命運的安排,先後到浙江、雲南、西藏等地打工,由於勤勞肯幹,不怕吃苦,加上好學,從普通的打工者成為一名企業家。

“長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計,立足家鄉創業,也能走出一條致富的路子。”2017年,厭倦了在外漂泊的蔣行川回到了銅梁,把創業的目光投向了農村。

image.png

回到家鄉,他發現,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家裏的老年人無力耕種土地,不少的土地被荒蕪了。自小有農業情結的他,思考著在農村幹一番事業。

“走上釀酒這條門路,是受到老家安居大田社區緊挨著國有酒廠的啟發。”蔣行川説,小的時候,當地的國有酒廠名氣很大,安居古城滿街滿巷都飄著酒香。每到新酒出缸,居民排著隊打酒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當年的老酒物美價廉,很受市場的歡迎。在朋友的幫助下,蔣行川打定了用傳統工藝釀造原漿老酒的主意。

image.png

烤酒需要高粱原料,烤上等的酒更需要上等的原料。為了解決原料問題,他經過多方考察比選,最後把高粱基地選定在了土橋鎮大磨村。

“大磨村地處鬱鬱蔥蔥的巴岳山麓,碧波盪漾的淮遠河穿村而過。這裡地勢平曠、水源便利、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是種植優質高粱的好地方。”蔣行川説,在生産上,他採納重慶農科院專家的建議,走生態綠色之路,地裏不施除草劑,不打殘留高的農藥,肥料都以有機肥為主,生産的高粱成為釀酒的上等原料。在酒坊外的地塊了,佈置著上千米的管道,負責把洗凈原料的水輸送到地頭,而酒糟也全部還田成為優質的有機肥,形成了農業迴圈利用的發展模式。

image.png

在建好高粱基地的同時,蔣行川還在基地裏建起了釀酒車間。在工藝上,請來銅梁老酒廠的師傅把關,還走訪四川、貴州白酒廠的老師傅,積極發掘原始釀酒工藝,利用建起的老灶酒坊生産小麯清香原漿酒。古樸的工藝、優質的原料加上慢工細活烤出來的原漿白酒,純正芳香、綿甜爽凈、入口留香不上頭,很受消費者的青睞。

“我經過考察學習,發現市面上的小酒廠雖然眾多,但品質參差不齊,有的甚至以次充好,既損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砸了老酒牌子。我就暗下決心,自已種最好的高粱,烤貨真價實的酒,並努力做出自己的品牌。”蔣行川説,要在創業的路上走好走遠,就必須嚴守信譽,堅守品質,限量生産,自已只採用自家的高粱來釀酒,春夏季生産原料,秋冬季釀酒。

記者在釀酒車間看到,原料房、發酵池、烤灶等乾淨整潔,墻上貼著行業規章和工藝流程;庫房裏大大小小的酒罈上,每個都清楚地標注著生産日期。

image.png

在酒坊的一面墻上,一幅“不勾不兌,純糧純漿;生態種植,自種自釀;古法釀造、以德釀酒”的標語格外醒目。

“這是我的座右銘。從高粱種植到白酒釀造,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每道工序都嚴格把關,不能有半點馬虎。這樣才能對得起消費者。”蔣行川説,目前,我把釀製的老酒取名為蔣氏原漿古釀,決心以品質贏市場,以品質換口碑,以信譽求發展。

為了帶動大磨村群眾增收致富,蔣行川決定,發動基地周邊農戶進一步擴大高粱種植規模,自已出種子出技術,並以高出市場的價格包回收,讓包括貧困戶在內的留守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為脫貧攻堅盡一份力量。(趙武強 趙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