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搬出青山 生活變樣

發佈時間: 2020-05-08 09:58:22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4月24日,北碚區縉雲山生態環道示範段,市民在步道上休閒。記者 萬難 攝

樹木掩映下的北碚區縉雲山公路。記者 萬難 攝

縉雲山原住居民李星華如今當上了護林員。特約攝影 秦廷富

■截至4月28日,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生態搬遷的已有442戶、1144人,分別佔應搬遷總戶數、總人數的98.0%、98.5%。

■同未搬遷時相比,原住居民生活品質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搬出了世代居住的高山,搬進了幸福的新生活。

“我們靠山吃山幾十年,搬下山住哪?吃啥子?”去年10月,面對到府動員他搬遷的幹部,沙坪壩區青木關鎮四楞碑村53歲的村民李華問道。

李華的家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範圍內。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規定,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緩衝區也只能進行科研觀測。因此,他家需要搬遷。

“‘往哪搬、生計怎麼辦,李華的問題在原住居民中帶有普遍性。”重慶市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推進辦”)有關負責人坦言,“綜合整治的難點和關鍵是原住居民的搬遷、安置,實質是如何處理好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的關係。”

“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成為綜合整治的根本遵循。市級相關部門和涉及綜合整治的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個區在充分聽取群眾訴求和建議後,採取搬遷補償、異地遷建、生態贖買、納入城鎮社保體系、增設公益服務崗位等綜合措施,打消了保護區內原住居民的種種顧慮,讓“綠水青山”轉化為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

原住居民願景被納入政府決策

“每次幹部到府來,總要帶支筆、帶個本本,把我們的意見記下來。”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戴家院社的原住居民藍長生説,“後來,我們的一些意見真的就‘變現’了。”

戴家院社位於縉雲山保護區半山腰,是生態搬遷的重點地區之一。

“我想直接搬進城,但又擔心住不習慣,而且年紀大了,還怕生活沒得著落。”今年74歲的藍長生説。一段時間後,再次到府的幹部告訴他,搬遷會獲得一定的補償,兩老口能憑此在北碚城裏買套小戶型;過了60歲,可以納入社保,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顧慮打消後,去年4月11日,藍長生爽快地簽下搬遷協議,成為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試點的第一個搬遷戶。

在綜合整治中,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個區的500余名幹部,帶著“心”和“情”進駐保護區開展調查走訪。他們在宣傳發動的同時,收集到了5300余條群眾願景,其中大多數與民生後續保障有關。

這些願景被充分“消化”後,納入市委、市政府的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決策中。“根據原住居民的願景制定的政策更有針對性。”“市推進辦”負責人表示,“只有他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這項工作才能推進,綠水青山也才能長久保持。”

下山開始新生活

伍成勇買的房子在地鐵1號線璧山站附近,可以遠眺連綿的縉雲山。

“説實話,搬下來生活還是要方便些,一家人也在一起了。”伍成勇説。

伍成勇今年46歲。此前他子承父業,在璧山區大路街道龍泉村二社養羊十多年。為此,他和母親、妻子住在山上,下山趕場,單程也要走1.5小時。他的一對龍鳳胎孩子在璧山城裏讀高中,每次探望他們,伍成勇先要繞道沙坪壩青木關,再坐上進城的公交車。

伍成勇的老屋在保護區的緩衝區範圍內。他在房前屋後陸續搭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羊圈,被自然資源部衛星監測到,成為保護區需要整改的事項之一。在得知需要搬遷後,伍成勇和家人一合計,決定用生態搬遷補償款買房,直接搬進璧山城裏。他買的房子有130多平方米,去年下半年搬進去後,兩個孩子也由住讀改為走讀。

更重要的是,伍成勇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龍泉村老屋周圍沒有5G網路信號,他只能用老年機。下山後,為了更快融入新生活、方便與工友聯繫,他換了一台智慧手機。由於勤快肯幹、資訊靈通,他和妻子很快適應了新崗位,兩人月收入加起來有5000多元,已在城裏扎穩了根。

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開發活動受到嚴格限制,部分原住居民因為生活不便、生産困難,通過生態搬遷,保護區內已有442戶原住民搬遷到了基礎設施更為完善的區域,過上了更為舒適的生活。

“出山”生計有保障

“對我來説,種地困難,出去打工也不容易。”近日,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石華寺組的村民甘信蓮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前幾年一次腦溢血,給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甘信蓮的家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生態搬遷範圍內。為了讓他“搬得出”還能“穩得住”,北碚區整治辦想了很多辦法,最後幫他找到了一個做清掃的公益崗位,每月有1500元收入。

對於像甘信蓮這樣無一技之長,但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原住居民,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個區積極為他們提供就業技能專題培訓和公益服務崗位,使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對於年紀較大、已無勞動能力的生態搬遷原住居民,則通過納入城鎮社保體系等方式,使其能安享晚年。

“在我們提供的400多個公益崗位中,有150多個都是巡山守卡護林員崗位。”“市推進辦”負責人表示,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原住居民熟悉當地人員和山形地勢的優勢,更好地守護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生態;另一方面,部分原住居民對這座山有著深厚感情,願意保護這一片綠水青山。

縉雲山腳下的澄江鎮柏林村位於保護區外,北碚區正與中鐵建聯合打造“柏林村鄉村振興竹文化村落”示範項目,利用柏林村400余畝竹林和非保護區域相鄰地區竹林資源發展竹基複合材料、竹飲料、竹傢具等竹材加工産業鏈,為柏林村及周邊村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和致富機會。

目前,總投資34.7億元、全線64.5公里的縉雲山生態環山綠道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屆時這條道路不僅可以對縉雲山保護區進行生態保護“劃界”,發揮隔離帶作用,還將串聯沿線傳統古村落、休閒農業、特色民宿,成為一條生態屏障路、景觀旅遊路、産業提升路、消防救援路,有效推進縉雲山及其周邊區域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進程。

聽説環道要從青木關鎮境內經過,李華非常高興。去年生態搬遷後,他買了新房,當上了護林員,生活品質明顯提高。“青木關有一條老街,到時候旅遊發展起來了,那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李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