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共建西部科學城 融入長江教育創新帶

發佈時間: 2020-05-08 09:43:24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李星婷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黃政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

商奎 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蔡其勇 市教科院院長

核心提示

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強化“一盤棋”思想,樹立一體化理念,加強戰略協同、規劃銜接、政策溝通和工作聯絡,不斷深化川渝全方位、深層次合作,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高校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産出的主要地方之一。如何推動川渝地區的高校深入協同發展,共建西部科學城?5月6日,本報邀請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黃政,重慶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商奎,市教科院院長蔡其勇,共同就此展開探討。

協同創新

建設環成渝高校創新生態圈

重慶日報:市委五屆八次全會提出,要大力加強川渝兩地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領域協同發展。具體來講,兩地的高校如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黃政:4月27日,重慶市教委與四川省教育廳在渝簽署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教育協同發展的框架協議。總體目標是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用,加快構建教育協同發展合作機制,緊緊圍繞國家有關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規劃,參與共建西部科學城和長江教育創新帶;同時優化成渝地區教育資源、功能佈局,促進協同發展、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改革創新試驗區、協同發展示範區、産教融合先行區。

張宗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四川和重慶高校未來的發展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兩地高校將聯合建設環成渝高校創新生態圈,並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

這樣可以從規劃、頂層設計、工作機制、項目佈局等進行一體化統籌,在更大空間上進行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破除經濟發展中的區域性障礙;新增一批成渝共建的國家級重點科研、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項目,博士學科一級授權點,以及相關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人文交流平臺;雙方的科技主管部門、高校會共同推進人才、科技資源共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智慧管理等體制機制,深化川渝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能力;此外對雙方在人才引進的吸引力,招生、就業的統籌考慮,國際合作的影響力等方面,都會有更大的利好。

商奎:川渝一家親,共唱雙城記、共建經濟圈。重慶高新區、成都高新區近日已簽署《重慶高新區成都高新區“雙區聯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重慶高新區被賦予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戰略定位和發展使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非常重要的部分。

建科學城首先要看體量多大,成渝合起來就有更強大的科研基礎。重慶高新區現有高校院所14所,構建了以大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先進製造、高技術服務為主導的現代産業體系,已形成西永微電子産業園區、西永綜合保稅區、金鳳電子資訊産業園等多個新型産業園區。

按照合作協議,重慶高新區將與成都高新區共同發揮創新極核引領作用,從而形成1+1大於2的規模效應,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

多方合作

共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重慶日報:成渝地區高校的合作具體有怎樣的舉措?有哪些建議?

黃政:按照協議,成渝地區將共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首先,在人才培養上,成渝高校在學科聯建、教師互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科學研究等方面,推進深度合作。我們將探索開放多元的考試招生合作,積極爭取國家在兩地增投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計劃,兩地高校互相增投招生來源計劃。

在學科建設上,成渝將積極探索以新機制新模式共同爭取更多國家“雙一流”學科,鼓勵校校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推動兩地“雙一流”高校與省市政府之間的戰略合作。

為促進兩地教育協同化發展,我們將優化高等教育佈局結構,建設環成渝高校創新生態圈;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構建高等學校協同創新體系,提升高等教育資源共用水準。

蔡其勇:成渝地區應編制出臺成渝雙城經濟圈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專項規劃,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研究院”,打造國內一流的新型教育智庫,服務國家和區域教育決策。

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如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工程、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用工程,引導鼓勵成渝高校發揮學科互補優勢,開展協同創新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優質數字資源、校外教育資源共建共用和統籌使用。

在人才交流方面,可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流人才聯合培養與共用工程”,建立人才流動、共用或聯動機制,以優質人才帶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商奎:重慶高新區與成都高新區將以提升科技創新能級為導向,共同推進西部科學城、成渝科創走廊、內陸自貿港等建設,助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資源最為集中、雙創生態最為良好、産業發展品質最優、協同創新效率最高的標誌性區域。

按照初步規劃,未來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將集聚一批大科學裝置和一流大學,打造一批創新創業載體,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原始創新和新興産業策源地。

張宗益: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聯合成渝近20所大學,正積極推動成渝高校聯盟建設,已擬定合作宣言和初步的合作框架,主要涉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

前不久,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簽訂了《科技專家庫開放共用合作協議》,雙方將共用3萬餘名科技專家資源,涉及智慧製造、資訊技術、新材料、人口健康等多個領域。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校都有不少人才參與其中。今後在體制機制上會進一步的協調,促進雙方人才的流通和互補。川渝兩地將圍繞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兩個重點,把搭建平臺作為突破口,加快探索建立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化的全面合作新機制。

主動謀劃

積極融入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

重慶日報:除了參與共建西部科學城,成渝地區高校還將怎樣共同融入長江教育創新帶的建設?

張宗益:針對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問題,成渝、武漢、上海等長江沿線的高校正在進行合作,建設長江教育創新帶,所以成渝地區的高校必須一體化發展,主動謀劃對接,積極融入長江教育創新帶的建設。

除了西部科學城,成渝地區高校的合作,對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醫學中心也非常重要。成渝兩地的醫學都非常強,四川有川大的華西醫學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重慶有陸軍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大學醫學院,未來還有重慶中醫藥學院。兩地聯合能為成渝兩地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和科研支撐。

蔡其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都在合作,各有特點。北京、天津、河北共同發佈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匯聚港澳三地28所高校,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打造珠三角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長三角地區中的上海、江蘇、浙江于2005年即開始探索建立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使長三角地區高校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所以成渝地區高校攜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每個高校的實力也會更強大,更好地滿足百姓需求,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商奎:成渝地區的高校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通過合作取得優勢,在融合中借勢發展,對重慶和成都的發展都顯得至關重要。通過“雙區聯動”,兩地高校增強技術創新動力,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聯手成渝地區高新區共同打造成渝科創走廊,推動兩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共用共用,在融合中借勢發展,共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黃政:雄關漫道,事在人為。重慶高校已有不少與四川高校實質性的合作與進展。如重慶大學組建超瞬態物理科學裝置,推動中國西部科學城的建設以及成渝地區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發展等等。兩地教育協同發展方向明確,前景廣闊。在既有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聚磅薄之力奮進,禦改革之風疾行,成渝地區的科技、高等教育將站在新的起點,以新的擔當,實現新的作為。

主持人 本報首席記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