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今日重慶

鐵腕治山 為城市“綠肺”減負

發佈時間: 2020-05-06 09:54:42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4月26日,春季的縉雲山滿目翠綠。記者 萬難 攝

image.png

拆違前的縉雲山葵蓮養心谷入口。(北碚區委宣傳部供圖)

image.png

拆違治理後的縉雲山葵蓮養心谷入口。記者 萬難 攝

近兩年來,縉雲山自然保護區內違建拆除面積累計8萬餘平方米,中央環保督察指出、新華社內參反映、自然資源部交辦、綠盾行動查出的“四個交辦”問題以及我市自查自糾發現的問題共計340宗,完成整改333宗,整改完成率達97.9%

沒有完成整改的7宗問題均屬於宗教歷史遺留問題,其違建部分已做到應拆盡拆、應改盡改,其餘部分待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後,辦理集體土地徵收轉用並完善手續

縉雲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得到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肯定

暮春初夏,是縉雲山一年中最清新的時節。

上山道路在高大的喬木與翠竹中蜿蜒,陽光透過枝葉星星點點地灑落;輕風徐來,帶著山間歡悅的鳥鳴和縉雲寺杳杳的鐘聲。

站在一個叫馬中咀的山崖邊,近可觀蒼茫如浪的綠色群山,遠可眺玉帶般流過的嘉陵江,還可鳥瞰山腳下風光如畫的北碚城區。

這裡是中國特大城市中罕有的“三區疊加”之地:在有“物種基因庫”之稱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之外,是聞名遐邇的縉雲山風景名勝區,山下是繁華的重慶主城區。

“三區疊加”,一度也為縉雲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帶來困擾。以前,毗鄰自然保護區的原住居民和農家樂“靠山吃山”,蠶食林地現象時有發生;囿于保護區的嚴格政策,長居於此的原住居民生活不便,也無法新建基礎設施、發展産業,增收較為困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18年6月,重慶打響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攻堅戰,堅持“保護生態、保障民生”的方針,實行“鐵腕治山”。市委、市政府作出決策部署,市級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基層幹部有力推進,探索“生態美、百姓富”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為“四山”保護提升提供了範本。

城市“綠肺”亟待“減負”

李星華是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的林業隊長。“五一”小長假期間,他帶頭巡山勸導遊客。“莫亂扔垃圾,莫野外用火。”李星華拿著喇叭巡迴宣傳,“這是重慶的‘綠肺’,我們一起好好珍惜!”

這片讓李星華珍惜的“綠肺”,對重慶有著特殊意義。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橫跨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生態系統。這裡是地球同緯度保存較為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之一,有2407種植物和51種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是重慶地區寶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庫;同時縉雲山風景名勝區有著巴渝十二景之一的“縉嶺雲霞”和星羅棋佈的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山下則是繁華的重慶主城城區,集聚著大量的城市人口,佈局了大量高新技術産業。“三區疊加”既凸顯縉雲山保護區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又增加了保護工作的難度和複雜性。

“我把這裡當成自己的‘根’,以前沒想過要離開。”李星華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就在一些鄰居下山到北碚城區買房住時,他卻就地建房、裝修,其中部分房屋是“順便”佔用老宅周邊的地擴建而來。

2001年縉雲山國家級保護區成立前,山上有大量原住居民。少數人亂搭亂建、超佔超建,房屋不斷“長高長胖”;其中部分農家樂在經營過程中,有盜挖竹筍、盜採草藥等違法違規行為。

由於原有的監督管理體制不順、執法不嚴,保護區內出現違法建設、違規經營、農家樂無序發展、亂佔蠶食林地等問題,對保護區生態系統構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三力”繪就“三張圖紙”

“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涉及的主體多,形成的時間久遠,産生的原因較為複雜,也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縉雲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推進辦”)有關負責人説,這些問題僅靠某個區或某個部門難以解決。

對此,我市依靠“三力”,繪就解決整治難題的“三張圖紙”。

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指揮力,綜合整治工作定好“作戰圖”。2018年6月初以來,市委書記陳敏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前後9次到縉雲山靠前指揮,調研督導,聽取整治進展情況彙報並作出20余次指示;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綜合整治工作33次,出臺《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明確了整治重點任務、推進措施、時序安排和任務分工,確保綜合整治工作能保持正確的方向、高效的運轉,取得紮實的效果。

依靠市級各部門謀劃協調力,綜合整治工作制好“施工圖”。市林業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積極發揮參謀和協調作用,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和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實質,在法律空白和整治要求不明晰之處,提出創新性政策建議和解決辦法;運用最新影像圖開展為期1個月的全覆蓋調查,排查出3085宗建構築物,並經技術人員實地走訪測量,除中央“四個交辦”問題190宗外,自查發現和認定150宗違建,為精準施策奠定了基礎。

依靠基層幹部的戰鬥執行力,綜合整治工作繡好“效果圖”。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個區分別成立專班,組織500余名幹部走訪原住居民,召開座談會、院壩會,發放宣傳資料數千冊;開展常態化“現場辦公”“馬路辦公”,徵集到群眾想法、訴求5300余條,並將帶有普遍性的訴求納入政策決策中,切實解決群眾的具體問題。

1140余名原住居民遷出

“綜合整治拆遷工作,除了依法依規,幹部們更多是以情以理,將工作做細做實。”推進辦有關負責人説。

説起自己家的拆遷,李星華表示,他從堅決反對到堅定擁護,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最初鎮、村幹部來宣傳拆遷時,李星華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畢竟房屋是自己花了一大筆錢、費了很多心血才修成的。

拆違沒有搞“一刀切”。鎮、村幹部十余次到府宣講政策,告訴他只需拆掉違法部分,他勉強同意。

施工隊入場拆違,幹部和他一起監督,確保應拆盡拆,不該拆的一寸不動。為了保證合法部分房屋結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一間小屋前後拆了8天。

在8天裏,幹部們語重心長地向他宣講政策,希望他拆違後繼續珍愛環境,保護縉雲山的每一寸綠色。

“政府都為我、為這座山想到這個份上了,我還有啥可説的呢?”李星華感慨,“這裡是我的‘根’,但生態保護不好,‘根’也不存在了。”

第八天下午,他對幹部説:“全拆了吧,我搬到北碚城裏的女兒家。”

拆了自己家後,他還動員哥哥李星庸拆遷房屋,下山居住。在兩兄弟的帶動下,縉雲村的拆遷整治工作很快完成。

對於一些不願整改的企業,各區則採取了強制措施。璧山區大路街道有一家工業企業位於保護區邊緣的實驗區內,其建築屬於違法用地、違章建築,應予以拆除。但由於企業配合意願不強,璧山區對其實施了強制斷電停産。目前,該企業已完成拆除和廠區原址覆土復綠工作。

近兩年來,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內,1140余名原住居民遷出;核心區和緩衝區全面禁止包括農家樂在內的生産經營性活動,三個區引導實驗區內20余家農家樂退出經營。整治過程中,沒有發生集中陳情或群體性事件。

四級林長守護縉雲山生態

在黛湖旁,一塊北碚區林長公示牌吸引了不少遊客的注意。公示牌上,明確了北碚區級林長是區委書記和區長,縉雲山區級林長是分管副區長,留有相關電話、責任區面積及林長職責。

為探索整個縉雲山山脈生態保護長效管理機制,我市在縉雲山山脈建立了市、區、鎮街、村居委的“四級林長”制,共有林長261人,其中僅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就有各級林長196人,實現了“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

為防止綜合整治效果反彈,我市還推行了多項跟進措施。在拆違原址上開展生態修復,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種植各類花木50余萬平方米;及時開發巡山守卡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崗位300余個,確保搬遷的原住居民有穩定收入來源;圍繞“城市綠肺、市民花園”,突出縉雲山自然保護區的自然、人文、民生、休閒等四大類功能,在為山上“減負”同時,在山下結合鄉村振興和産業發展,建設64.5公里的環山道,發展生態康養休閒産業,真正實現“生態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