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使命 重慶新答卷
4月8日拍攝的重慶主城。 特約攝影 王正坤
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仿佛給人們生産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重慶發展的腳步,卻沒有因此停滯。
雲會議、雲招商、雲簽約、雲採購……重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産。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每個環節都儘量往前趕”、“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
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重慶處處上演速度與激情。
從研發到上市國內首個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産品,只用40天;從拿到生産許可證,到生産出防護服,只用7天;從接到訂單,到復工生産出對抗新冠病毒有效藥磷酸氯喹原料,只用兩天……截至3月31日,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復工復産,大部分行業産能利用率超過去年同期水準。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只因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
2019年4月17日,總書記視察重慶,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週年的歷史性關鍵時刻,對重慶作出了“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的重要指示。
“三個作用”科學標注了重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與“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相互貫通,是總書記在新時代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交給重慶的戰略任務。
春流激蕩,潮涌兩江。一年來,重慶人揮灑智慧與汗水,立足“四個優勢”,圍繞“三個作用”奮發有為,努力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春天裏最大的發展共識
4月2日,大足區三驅鎮。連接四川內江的高速公路工地上,300多人正幹得熱火朝天——“我們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這是重慶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一個縮影。
今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形成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優化國家區域經濟佈局的戰略決策,是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國家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行動,是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
重慶人深感責任重大、機遇難得。
1月6日,市委常委會迅速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一系列貫徹落實行動,在重慶迅速展開——
1月7日,川渝兩省市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召開;1月9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領域合作推進會舉行;3月1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確定所有具體工作方案、工作機制和重點任務;3月23日,重慶召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動員大會;3月25日、26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馬不停蹄赴相關區縣調研;2月下旬至3月底,由市領導帶頭領題,對8個方面43個專題進行集中調研;4月7日,召開市領導集中調研成果交流會,部署推動調研成果轉化運用。
4月15日,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於立足“四個優勢” 發揮“三個作用”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全會強調,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使成渝地區戰略地位凸顯、戰略空間拓展、戰略潛能釋放,蘊含著“補齊短板、打牢基礎”“優化結構、加快升級”“深化創新、增添動力”“擴大開放、拓展空間”“綠色發展、倒逼轉型”的新機遇。紮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最關鍵的是同心合力辦好合作的事情。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這一戰略機遇期,努力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踐中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著力打造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
一系列務實措施,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按下“快進鍵”。
市級層面——
川渝兩省市發展改革委共議疫情防控,簽署聯防聯控工作備忘錄;兩省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簽署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協議,建立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交通主管部門達成交通運輸合作相關事項,著力構建4個“1小時交通圈”。
開發開放平臺層面——
重慶兩江新區攜手四川天府新區,共同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門戶;重慶高新區和成都高新區形成“雙區聯動”工作方案;重慶科學城將與成都科學城合作,打造西部創新高地;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與成都市青白江區國際鐵路港簽署協議,在四大領域推進20項合作。
區縣政府層面——
萬州與達州共建“達萬協同發展示範區”;北碚與四川綿陽簽訂協議,圍繞八大領域深化合作;梁平與達州簽署合作協議,攜手實施近百個項目;榮昌、永川與瀘州、內江達成産業聯盟合作協議;重慶潼南與遂寧簽訂“1+N”協議,建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體系。
企業層面——
全球“五大行”之一的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顧問(成都)有限公司落戶江北嘴;重慶豬八戒網未來3年將設立217個數字經濟産業服務中心,實現在川渝各個區縣全覆蓋;重慶長安提前打款,解了四川建安工業燃眉之急。
一切,都在傳遞著一個強烈的信號——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成為重慶各界最大的發展共識!
開放步伐
一刻也沒有停止
3月10日上午10:10,一趟滿載著純鹼的班列,駛出重慶團結村。48小時後,這些貨物將抵達廣西欽州港,通過海運運往泰國曼谷。
這些産自青海的純鹼,之所以選擇走西部陸海新通道,一是因為快,比傳統方式節約10—15天;二是因為疫情期間不停運,可以確保貨物及時送達。
疫情期間穩定運作的,還有中歐班列(渝新歐)。疫情發生後,中歐班列(渝新歐)不僅保持每日2-5班開行頻率,創新開通“點對點”專線運輸服務,並首次大規模疏運全國歐向郵件。今年前兩個月,這趟班列貨值同比上升24.6%。
大通道的平穩運作,背後是重慶擴大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在市委、市政府看來,重慶發揮“三個作用”,一刻都離不開擴大開放——
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必須依靠擴大開放來提升綜合實力和支撐能力;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開放是題中之義、必然之舉;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示範”本身就是一種開放。
市委書記陳敏爾要求,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為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作出新貢獻。
一年來,重慶開放發展高潮不斷。
一大批重要的國際會議在重慶舉辦——
2019中國雲計算和物聯網大會、2019上海合作組織地方領導人會晤、中新金融峰會、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好戲連臺。尤其是2019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盛況空前:46場論壇、8大國際賽事、100多場發佈會接連登場,日均客流高達20.94萬人次,簽約項目超過600個。
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快馬加鞭——
向西,2019年中歐班列(渝新歐)運輸重箱量及貨值同比增長均超過48%,位居全國第一;向南,由重慶發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擴大到“13+1”,2019年鐵海聯運班列趟數增長51%,涪陵班列、長壽班列順利首發,江津班列穩定實現“周周班”;向北,“渝滿俄”實現每週固定發班;向東,長江重慶段水上運輸人次和貨物量同比分別增長46.4%和10.9%;
一大批開放平臺提檔升級——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計簽署各類合作項目204個,總金額逾300億美元;重慶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240余項;兩江新區,2019年新增外資企業35家;重慶高新區全力打造升級版,正在形成高品質發展新增長極和創新驅動新引擎。
2019年,開放平臺貢獻了全市外貿進出口的七成,吸收了全市外商直接投資的八成,成為全市産業發展、經濟增長的主戰場。
一大批企業加快“走出去”——
重慶對外經貿集團在全球設立11家海外工程企業,預計今年海外項目將再增加10個;博賽礦業佈局4家海外公司;力帆汽車在衣索比亞開展網約車項目,首批1000台車正在加緊生産;重慶小康工業集團在印尼建100個標準銷售網點,並成為當地市場排名前十的中國汽車品牌。
……
一系列舉措,推動全市開放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
2019年,重慶實現外貿進出口增長11%左右,實際利用外資保持100億美元以上,居中西部前列;對“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增速超過30%。
更令人振奮的是,2019年9月,陳敏爾率中共代表團對新加坡、菲律賓、斯里蘭卡三國進行友好訪問。10天時間,重慶與新加坡、菲律賓等簽署近40項合作協議。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重慶必將與沿線國家進一步深入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共用發展機遇、攜手互利共贏。
苦練內功
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
這個春天,重慶汽車産業喜訊不斷。
3月10日,長安汽車L3級自動駕駛正式量産;3月20日,長城汽車重慶工廠宣佈追加投資10億元生産新車型;3月27日,長安逸動PLUS上市;3月29日,林肯品牌首款國産車型在重慶下線;3月31日,有汽車界“富士康”之稱的瑞悅汽車重慶工廠竣工投産。
疫情中重慶汽車産業為何能逆勢而上?答案只有四個字:苦練內功。
“加強疫情防控要切實做到‘三個不放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切實做到‘三個要抓緊’”。市委主要領導要求,長短結合、遠近統籌,抓住用好重大發展機遇,壯大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系列調研馬不停蹄地進行——新基建和重大工業項目工地、生産性服務業現場、智慧化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廠房、科技園區……處處都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身影。
一個個專題座談會接連召開——大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座談會、汽車摩托車産業高品質發展座談會、外貿外資企業發展座談會、房地産業和建築業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主要領導把脈問診。
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截至3月中旬,全市“雲簽約”各類項目200余個,協議引資近2000億元;3月20日,110個工業投資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575億元;4月初,28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約1054億元。
所有扶持企業的優惠政策相繼出臺——續貸續保、轉貸應急等金融支援,預計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16億元;增值稅率下調、個體戶稅額調整等稅收優惠,讓企業少繳近10億元;社保費優惠政策,給企業減負133億元;穩崗補助政策,直接給企業返還16億元。
……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
努力發揮“三個作用”,一年來,重慶從服務全局中努力謀劃推動自身發展,努力做大經濟總量,提高經濟品質。
在産業支撐方面,重慶加速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全力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傳統産業加速轉型升級,以“芯屏器核網”為代表的智慧産業異軍突起。
一年來,重慶共實施2000多個智慧改造和數字化生産線項目;全面推行“雲長制”,“一雲承載”共用共用共連的雲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京東方、紫光、阿裏等一眾行業巨頭悉數落戶,深度佈局重慶。2019年,重慶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5%,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43.5%和30.7%。重慶獲批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面,通過國際消費集聚區打造等10大工程的實施,重慶位列“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單之首。
在城市提升方面,重慶大力實施“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城市提升行動計劃”。
2019年,重慶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394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235公里,建成“四好農村路”2.5萬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運率達到99.6%。昔日重山阻隔,今日天塹變通途。
“馬路辦公”整改問題36.7萬個,啟動“山城步道”建設、“四山”保護、“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智慧重慶”建設入選中國十大案例。2019年年度民調顯示,重慶市民對城市管理滿意度達到92.9分,創歷史新高。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重慶以線下“一窗受理”、線上“一網通辦”等創新方式,提升行政效率;以減稅、降低要素成本為切入點,大幅降低企業負擔。《2019年重慶市外商投資環境測評報告》顯示,不少企業表示未來有擴大現有規模、投資新項目的強烈意願。
在激發創新活力方面,一年來,重慶部署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創新創業創造空間體系初步成型;修訂“成果轉化條例”,激發科研澎湃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0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2019年,重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長12.1%,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15.2%。科技型企業數量增長4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0%以上。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一系列務實的舉措,使重慶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綠色發展
春天裏的美麗故事
3月26日,重慶市兩江地區人民檢察院掛牌成立,其主要職能是保護長江流域環境資源。
這是重慶提升保護長江生態司法效能的最新舉措。2019年,依託于一個完備的環保司法體系,重慶立案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同比上升35.4%。破壞生態必被罰,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是總書記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和任務。
3月12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廣陽島調研時強調,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重慶把初心使命變成埋頭苦幹的自覺行動,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2019年,重慶打響碧水、藍天、凈土“三場保衛戰”,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一江碧水向東流;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6天;主城區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固危廢和重金屬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疫情發生以來,重慶更是實現醫療廢物、廢水“日産日清”——100%無害化處置。目前,全市66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強力保護和重拳治理下,山更青了,水更綠了。
在開州,通過消落帶生態恢復,漢豐湖濕地水清了,魚多了,成群結隊的斑嘴鴨在此安家;在長壽,累計投入上百億元建成污水處理系統,實現廢水100%集中收集處理,沒有一滴流入長江;在廣陽島,果斷踩下大開發“急剎車”,生態修復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再現“長江風景眼”。
綠色,是發展的最美底色。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為此,重慶不斷提升産業經濟“含綠量”和生態環境資源“含金量”。
在萬州,一度為當地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重慶三陽化工有限公司生産廠房,由於存在污染隱患,被全數拆除;在雲陽,一個跟蹤了8年、投資50億元、年産值100億元的項目,最終被主動放棄;在綦江,82637.09平方米的違建“藍屋頂”,在65天裏被拆除。
截至目前,全市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落後産能已全部淘汰。
與此同時,通過念好“山”字經、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態牌”,一大批新興的生態産業正在巴渝大地崛起。
2019年8月,巫山機場通航,自此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市民,都可以吃到當天從樹上採摘的巫山脆李。目前,這種市場售價高達每市斤30元的高檔水果,已經在當地種植了20萬畝,數萬農民吃上了“生態飯”。
酉陽,對石漠化土地進行生態改造修復,集中連片種植青花椒逾30萬畝,10萬農戶年增收700萬元;黔江,石頭縫的“雞啄地”滿栽桑樹,村民靠桑蠶脫貧致富;南川,以前石頭裸露、雜草叢生的山王坪,如今已成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成為生態旅遊勝地……
去年,重慶植樹造林640萬畝,僅森林旅遊康養一項,就接待遊客1億多人次,綜合收益超過330億元。異軍突起的環保産業,2019年銷售收入也近1100億元,今年有望達到1300億元。
重慶通過做強綠色産業,讓群眾收穫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重慶發展的腳步如滾滾長江水,奔涌向前。
明年春天,再看巴渝,必然又是一幅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