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開放重慶

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應先優化“三個環境”

發佈時間: 2020-03-13 13:56:57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陳鈞 王天翊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2月28日,重慶兩江新區與四川天府新區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明確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內陸開放門戶如何打造,需在哪些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3月12日,兩江新區通過“智匯兩江”雲上薈活動,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魏加寧、海國圖志研究院院長陳定定、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李計廣支招。

創新環境強“命脈”

魏加寧認為,未來,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高品質發展,打造內陸開放門戶,一定要強化創新環境這條“命脈”。

“能否走好科技創新這條路,關係到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乃至重慶和成都,能否在改革開放中再當排頭兵。”魏加寧認為,鼓勵科技創新,需要以好的創新環境為土壤。他建議一方面要推動教育體系現代化,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另一方面要建立靈活的科研體制,推動科學研究從“自耕農模式”向“現代化分工”轉變。

除此之外,還要賦予科研人員崇高的社會地位,設立創新獎項,為科研人員爭取更好的養老保障,以及做好智慧財産權保護的落實。

陳定定也認為,但凡新區,都要注重産業生態的建設,而創新生態是産業生態的核心。他建議,優化創新環境,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在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的同時要注重完善産業的新精度,並充分發揮地方人才優勢,人才的培育與引進並重。

陳定定表示,“交流障礙一直以來都是外籍人才在中國居住的痛點,兩江新區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慧解決外籍人才交流困難,比如打造全國首個外國人生活無障礙社區……這個社區建成了,牌子打響了,人才就來了”。

營商環境聚“血脈”

良好的營商環境,可為打造內陸開放門戶聚集“血脈”。

“營商環境,尤其是投資環境的優化,關係到兩江新區能否吸引國際先進生産要素,更好地支撐自身發展。”馬宇建議把宏觀稅負指標降到國內最低、國際較低水準,並在投資推介中重點宣傳,以此提高營商環境競爭力;要爭取國家層面的政策,同時在地方政府許可權內,通過改革釋放新的投資機會,以此拓展新的投資市場空間;儘快研究實施兩江新區投資形象塑造活動,以此提升投資促進效果。

陳憲則認為,優化投資環境,首先要對當前的營商環境進行評估。他表示兩江新區的營商環境評估,指標最好要少,不能太分散,這樣指標才有品質。同時,他還建議要處理好四對關係,包括招商和培育的關係,項目和營商環境、産業生態的關係,企業和産業鏈的關係,以及産、城、人融合的關係。

李計廣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對項目由事前監管轉向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分行業事中事後監管清單;提高政策穩定性、構建非歧視的補貼環境,力爭在對標國際高標準方面做出成效;發揮地方改革開放能動性,建立兩江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容錯糾錯機制等。

資訊環境通“氣脈”

李計廣認為,兩江新區需要創造更好的資訊流通環境。資訊流動起來,其他各種生産要素才能活躍起來。資訊環境,是打造內陸開放門戶的“氣脈”。

魏加寧用一個比喻説明資訊流動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果我們要當領頭雁,首先得知道其他雁在哪兒,但如果我們的資訊是封閉的,就無法知道。”

魏加寧建議,兩江新區優化資訊環境,一方面需要把資訊渠道打通,及時糾正發展中的錯誤。另一方面要重視智庫的作用。兩江新區可以設立一些專家諮詢委員會,或者把金融40人論壇、財富50人論壇這樣的高端智庫引到兩江新區,搞一個分支機構,以此來促進各方面資訊的交流。

“資訊市場開放能夠走到前面,透明度提高,大量的資金就會流向重慶,因為資金最喜歡去透明的地方。”魏加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