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雲”建言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中國網3月13日訊 3月12日,以“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主題的智匯兩江·雲上薈第一期活動在兩江新區舉行。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5名專家圍繞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外資外貿、産業鏈協同等多個方面,線上為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建言獻策。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出席活動。他表示,兩江新區是重慶重要的戰略性開放平臺、創新平臺、産業平臺,處在“二次創業”的關鍵階段,正自覺對標世界頂尖水準,不斷提高兩江新區的産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自覺強化“領跑”西部開放開發的擔當,肩挑重擔、迎難而上,在重慶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打頭陣、作先鋒,努力成為全市擴大開放的排頭兵,成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和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示範區,助力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魏加寧:加快科技創新 以改革促發展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魏加寧看來,科技創新直接關係到一座城市的競爭力。兩江新區應該從教育體系、科研體制、企業家精神、科研保障等多維度共同發力,加快打造長江上游創新中心。
其中,在科研體制方面,魏加寧建議,兩江新區應該先行先試,加大對全球一流的專家學者及科研機構的引進力度,促進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和科研人才培養。
同時,他還建議,加大力度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企業家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重慶民營經濟發展勢頭一直非常好,兩江新區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加大探索,讓企業家能夠放心做長線的投資、研究和科技創新。”
事實上,兩江新區在科研體制方面的佈局已經開始。在龍興,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經初具規模,截至目前累計吸引了18所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入駐其中。
馬宇:聚集國際先進生産要素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建議,兩江新區應該從提高營商環境競爭力、拓展新的投資市場空間、提升投資促進效果三個方面,加快聚集國際性的生産要素。
在他看來,兩江新區要不斷加速完善投資便利化水準,最大程度降低本地區的宏觀稅負,讓招商環境能夠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擁有競爭力。
同時,作為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還應該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通過改革釋放在汽車、電子資訊等産業中蘊藏的機會,借此增強核心産業的競爭力。
陳憲:要處理好“四個關係”
今年是兩江新區成立的10週年。在這個關鍵節點,兩江新區如何推動 “二次創業”顯得尤為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憲看來,兩江新區要處理好招商和培育的關係,項目和營商環境、産業生態的關係,企業和産業鏈的關係,産、城、人融合的關係等四個關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大機遇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在招商和培育方面,陳憲建議兩江新區要與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對接産業鏈佈局孵化器,完善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同時,兩江新區還應該發揮國家級新區的優勢,加強産、城、人的融合,以聚産業興城市,以興城市匯人才,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竭動力。
“此外,兩江新區要想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必須突出制度型開放,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創新,促進更高水準的開放。”陳憲説。
陳定定:數字經濟彎道超車
“兩江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很快,包括豬八戒網、易寵科技、雲從科技等企業也在各自領域都成為了龍頭企業。這對兩江新區來説,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表示。
在他看來,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兩江新區要加強智力與人才支撐,通過出臺支援創新的政策,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入駐,同時提供比較好的配套激勵措施。
不僅如此,他還建議兩江新區運用好中歐班列(重慶)、陸海新通道等國際物流通道,加強與全球市場的對接,形成通達全球的物流網路。
李計廣:多措並舉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李計廣建議,兩江新區應該充分發揮作為中國重要的加工貿易基地的優勢,以服務業為切入點,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兩江新區也應該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動企業、重大項目儘快落戶。
此外,兩江新區還應該加大在營商環境方面的創新力度,對標國內國際一流水準,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能動性,在狠抓既有政策落地見效的同時建立容錯機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繼2月28日兩江新區、天府新區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第一次聯席會議之後,兩江新區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的又一次大動作。
兩江新區科創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兩江新區將繼續依託智匯兩江的平臺,吸納更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助力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