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梅哲:開啟中國之治的嶄新篇章

發佈時間: 2020-03-09 14:43:45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中國之治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再到開山引路、積厚成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出發,在頂層設計上科學擘畫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 制度,深入回答了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必將開啟中國之治的嶄新篇章。

新中國70多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國奇跡的非凡成就,體現在中國人民從柴米油鹽到衣食住行、從物質領域到精神面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令百姓充滿底氣、讓世界刮目相看。7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990865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新中國史證明,中國制度的治理效能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能夠持續推動14億人口大國的發展進步、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自近代以來的偉大復興。可以説,在古今中外罕見的大國治理中,中國制度經過不斷的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創新,展現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品質最優、覆蓋面最廣、受惠人數最多的治理績效,必須沿著這條良法善治之路一步一個腳印、蹄疾步穩地堅毅走下去。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必須紮實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充分吸收人類制度文明中蘊含的共通經驗,總結國際國內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抓住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這個牛鼻子,進行系統性、全局性、戰略性前沿思考、前瞻佈局、前端先行,才能舉旗定向、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讓世人認清認同人類社會制度文明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從歷史和現實、當前和長遠、理論和實踐、守正和創新出發,支撐架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四梁八柱”,將靜態的制度與動態的治理有機結合,充分闡釋了中國之治的制度蘊含。  

《決定》首次深刻闡述、深描細繪出中國之治13個方面制度的宏闊格局,標誌著這些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群眾幸福安康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制度體系基本成熟定型,未來的制度建設要在這個全面系統的“大盤子”裏統籌協調、配套銜接、添磚加瓦、整合聯動、分層對接,把制度的“整合效應”發揮出來,保證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  

治理之所以不同於管理,是因為治理更強調市場、法治、自治等理念的融入。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正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治理範圍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同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不斷出現亂局形成鮮明對照。  

制度體系與治理方式不是兩張皮,而是交互為用的過程,當前迫切需要激發制度潛能、強化制度執行、加強制度監督、補齊制度短板。一要堅持從人民最迫切需求出發,加強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制度,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成熟的抓緊上升為制度、轉化為法律。二要抓住“關鍵少數”,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把黨的領導優勢、人民當家作主優勢、全面依法治國優勢和民主集中制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三要把制度的正面輻射傳導與負面限定制約結合起來,讓制度的“主血管”在治理過程中生發出無數“毛細血管”保障治理舉措,確保精準細、接地氣、合民意。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絕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要落實和體現在各方面、各環節、全要素、全過程。《決定》創造性地將黨的領導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統領其他各方面的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制度和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6大制度,健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體系,執一馭萬、執簡馭繁,把黨的領導制度貫穿于實現中國之治的總體目標。  

中國之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使各方面制度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一方面要重視地方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切實從群眾身邊事做起,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實現資源下沉、服務下沉、治理下沉,變自上而下的行政思維為自下而上的治理思維,強化陣地,牢牢把握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導權;眼睛向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加強精細治理,特別是民生治理,從政策創新入手,找準切口、及時見效,圍繞解決民生領域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用治理實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制度自信在人心中生根。  

《決定》開啟了中國之治的嶄新篇章,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含金量能不能不斷提升,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特別是領導幹部。一方面要掌握科學方法,增強制度意識,用好改革紅利,抓好抓牢標誌性引領性支柱性的重大改革任務,多抓有利於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和群眾獲得感強的改革舉措。另一方面要培養一大批懂制度、善治理的人才,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做到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具有定力耐心,堅持問題導向,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在防範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問題上經受歷練考驗,能打硬仗、啃硬骨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之治接續鬥爭、永遠奮進。(作者: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副主任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