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疫情下重慶銀行業發展的“危”與“機”

發佈時間: 2020-02-28 14:09:5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理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防疫物資需求大增。面對疫情,重慶銀行業積極響應號召,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全力以赴把疫情防控及金融服務保障作為當前首要任務,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援。目前疫情防控形勢已日趨好轉。

重慶銀行業在積極履行責任過程中,多措並舉為企業紓困解難。華夏銀行重慶分行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監管部門和總行的部署安排,迅速出臺“五項先行舉措”,加大服務支援力度,持續創新,共同戰“疫”,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面對疫情的攻防轉換,處一隅而觀全局,當下銀行業應如何敏捷反應,化“危”為“機”?本文擬對此進行初步梳理,以期拋磚引玉。

疫情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簡要分析

總體上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估計是脈衝式的,不影響中長期向好趨勢,我國經濟的韌性、發展內驅力和財政政策空間能夠為解決疫情提供支援。如果疫情有所持續,國家在貨幣政策和産業政策上也存在寬鬆的空間,預計宏觀經濟能夠繼續維持穩健增長。但從短期來看,不同産業、區域和市場主體,由於各自特點的差異,生産經營可能面臨不同的壓力。 

一是疫情出現前中國經濟向好的積極信號。從宏觀環境來看,至2020年初,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一些積極的信號。貨幣政策方面,從2018年中以來,整體基調重新轉向寬鬆,持續(定向)降準;財政政策方面,2019年推進了多輪減稅降費,地方專項債也不斷擴張。金融條件從2017年底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降杠桿再次轉向擴張。另一方面,歷經多輪磋商之後,中美雙方在2020年之初成功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預計有望在短期內顯著緩解外需不振對於中國增長帶來的壓力。 

二是疫情可能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首先,産業鏈方面在全球主要工業品的産業鏈合作上,中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企業復工推遲,已經影響到中國向其他國家出口中間産品,導致其他國家生産過程出現中斷。如果疫情繼續發展,全球供應鏈中斷將通過進口渠道進一步反射影響到我國,對國內産業的供應鏈産生實質性破壞,並加速産業外移和受到歐美的全面擠壓。國內的産業鏈,目前還存在復工不同步的情況,加之終端核心企業的零庫存管理等原因,若控制不好,疫情的衝擊有可能從供應鏈向産業鏈上下游傳導,産生疊加效應。重慶的電子和汽車兩大支柱産業,已經與國際和國內的産業鏈深度融合。在抗疫期間,鏈條中各環節的企業,無疑都將面對産業鏈的壓力。其中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由於在産業鏈中的弱勢,則受影響更大。

其次,大中型企業方面大中型企業一直以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這類企業採取短、長期結合的措施,通過加強流動性管理,將業務逐漸線上化等方式,可以盡可能減緩疫情對經營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這些企業具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但從中長期來看,也面臨巨大壓力。有一家現金流非常好、經營非常穩健,銀行看來屬於最優秀的前5%的企業,其高管對筆者説,如果疫情多延續三個月,他們也受不了。

再次,小微企業方面小微企業,多數為民營經濟,對經營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此次疫情,對這些小微企業尤其是線下服務的小微企業造成較大衝擊。由於在復工達標、招工用人、員工管理、供應鏈配套等方面遇到多重困難,導致這類企業普遍績效下降、經營困難,依靠自有資金,多數企業可能難以維持超過三個月的運營,轉變經營方向、降薪和裁員可能是不得已的應對辦法。相比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在疫情下面臨現金流的較大壓力,更多是生存方面的挑戰。小微企業向銀行融資,最大的困難是抵押物不足。缺擔保、缺信用記錄、缺貸款歷史記錄、缺未來現金流保障的情況一直普遍存在。對於國家和地方的紓困政策,包括針對企業的寬鬆信貸政策,小微企業通常很難直接受益。

最後,國際市場方面近期日本、南韓、新加坡、伊朗、義大利等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所蔓延,各國都在採取進一步的措施降低對經濟的衝擊。由於海外政府沒有中國政府這種限制擴散的能力,後續傳染爆發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很大。全球避險情緒短期升溫,美元指數大幅上漲,人民幣離岸匯率則再度破7。預計疫情會令美元短期內保持強勢。考慮到目前國內對行業的一些限制,如出境遊大幅下降等對外匯盈餘的影響及對應措施,人民幣匯率可能並不會出現因經濟回落而貶值的情況。海外金融和商品市場對快速蔓延的疫情持續做出激烈反應。資金短期內多從權益資産轉向固收類資産,國際金價已連續上漲。大宗商品方面,油價出現了下滑,因為投資者擔心疫情影響原油需求,而主要産油國似乎不急於限制産量。

世衛組織定義新冠肺炎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不排除部分境外客戶因為疫情而拒收貨物或撤銷訂單的情況,外國若因病毒發現檢測難而在限制往來措施上進一步加碼,對外貿恐有較大影響。此外,對重慶而言,東盟已經成為我市第一大外貿合作夥伴,進出口占比約18%,對日本和南韓的外貿也在不斷增長。若剔除加工貿易的半壁江山,東盟、日本和南韓對我市的外貿合計權重更高。目前,這三個地區(新加坡為主)和國家的疫情尚未控制,需高度關注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 

三是分級分區復工的部署及幾點期待。首先,中央的安排2月23日,中央召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部署會議[2]。本次電視電話會議連通到全國27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給出了兩個很明確的資訊。一是各地除去高風險的地區都應該全面恢復生産甚至生活,短時間內要快速提升整個復工和施工強度。二是今年要確保完成十三五規劃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即GDP按照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去年增速的底線估計是5.6%。

其次,財政政策的期待在現有措施的基礎上,國家可能會視疫情的變化和1季度的經濟數據逐步發力,包括專項債可能會突破3萬億,赤字率仍需保持在3%以內,發行特別國債等等。

再次,貨幣政策的期待央行適時出臺的新的貨幣政策中,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最值得期待。此項措施,加上前期推出的LPR(官方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主要還是希望通過降低銀行端的負債成本,更好地實現全社會信用投放,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最後,金融改革的期待2020年,從金融改革的角度看,資金市場利率雙軌制(LPR和市場上中長期貸款利率)的並軌步伐將加快。預期資本市場除發行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外,在交易制度和退市制度上也可能有較大舉措落地。此外,在利用外資方面,由於中國允許外資控股的時間表加快,頭部的全球化金融巨頭預計從2020年開始加快與中資金融機構同場競技,“鯰魚效應”有助於中資機構在壓力下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

重慶銀行業面臨的“危”

2020年銀行業普遍會遇到三大危機,包括國家的金融對外全面開放,對內數字化轉型的壓力,以及疫情的衝擊。疫情就像一面鏡子和清醒劑,進一步照清了銀行的現實,提醒我們看清潛在的三大挑戰:

一是資産品質的挑戰疫情之下,最直接受衝擊的主要是旅遊服務業、批零行業及交運作業,這部分貸款的佔比在銀行不高,總體風險敞口可控。延期復工的製造業、建築業等相關行業,存在階段性壓力,特別是産業鏈中的中小企業,面臨開工難、資金難的問題。這部分行業口徑的風險敞口較大,但此前能夠獲得貸款的企業本身整體資質應較好,如果銀行給予一定階段性的支援政策,對於整體資産品質的影響估計較小。對資産品質更大的挑戰源於疫情可能掩蓋了部分企業因經濟下行壓力出現的潛在風險,部分企業大額負債不能及時續展産生的流動性風險,以及由於疫情及停工因素制約,個別客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受到影響借機惡意逃廢債。此外,銀行員工因隔離、彈性上班等因素,在盡調、實地見證和清收方面都受到較大影響。上述幾個因素綜合影響下,銀行資産品質管控壓力增大,中期面臨資産品質波動風險。

二是營收利潤的挑戰為暢通經濟金融的迴圈,銀行一方面要通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少結算收入和各種手續費,“讓利”實體經濟,減緩經濟壓力。抗疫期間,客戶經營面臨困難,常規融資需求受到抑制,線下消費結算大幅下滑,監管部門對讓利的要求更加突出,引導LPR下行是長期趨勢。另一方面,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前提實際是資本不能有太大壓力。商業銀行的利潤中約17%用於繳納所得稅,23%用於普通股股利分配,剩餘的60%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援和化解風險都需要有資本金,而銀行資本補充渠道相對較少。兩方面博弈的結果,銀行業凈息差存在下降的趨勢,使得營收利潤一直面臨挑戰。

三是創新服務能力的挑戰當前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真正優質客戶也在快速學習和不斷成長,各種新的業態還在不斷涌現,其金融服務的需求日趨多樣化。比如説,這一輪疫情對於線上業務發展好的企業,無疑是一次重大機遇。一位做線上教育的朋友告訴我,這個月可能是他創業多年來利潤最好的一個月。但傳統銀行對其提供融資服務卻仍然很困難,傳統銀行對於線上業務整體服務能力,特別線上服務B端客戶的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優質線上服務企業在銀行得到的融資服務佔比還比較小。此外,優質企業往往需要的不僅僅是結算和傳統融資服務,資本及非金融服務需求也很強。哪家銀行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改革體制機制,優化服務模式,主動擁抱新經濟、新業態,佔居未來自高點,就可能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僅固守一些傳統的制式産品和傳統的經營模式,不能在銀行內部整合資源後提供綜合化的投融資、結算和顧問服務,不能跨界合作提供涉及資本市場、仲介機構和政府機構的一站式服務,不能借助第三方資源幫助企業加強其供應鏈和生態圈的建設運營,這家銀行恐怕很難會有好的未來。

四是敏捷組織的挑戰多數銀行在總分支行架構下輔以矩陣式管理,其優點是部門專業而強大、執行力強,但是缺點是機構層級多、反應速度較慢。疫情期間,由於人員流動的限制,線上工作協作程度還不夠高,習慣靠人來維繫管理並處理協調複雜事宜的工作必然受到影響,部分工作與業務發展有所推後。此外,由於銀行基本還未形成的流程化敏捷組織,現有決策鏈條比較長,線上下溝通受限的情況下,使得整體運轉和客戶服務效率進一步受到影響。

重慶銀行業迎來的“機”

危機並不可怕,關鍵是怎麼應對。在疫情短期衝擊面前,銀行業要主動化危為機,加強自我變革,積極創新突破。變革的驅動因素可能促使銀行業朝向更加開放化、智慧化、定制化、綜合化的業務模式轉變,從而更深刻地融入新經濟的需要,為重慶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一是房地産、基建行業及政府平臺等出現政策性機遇疫情發生後,特別是2月份以來,國家很快出臺了相應的對衝政策,相信後續還會有對應政策包出臺。2月23日,中央召開的工作部署會議,已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指明瞭方向和舉措。可以推測,穩增長的重心是房地産和基建,要快速提升整個復工和施工強度,為完成全年發展目標儘快把經濟損失和建設進度搶回來。一方面,年初全國專項債發了近7000億,約7成擬用於基建投入,由於疫情,大基建滯後;另一方面,由於去年至今的減稅降費,財政並不寬裕,加之基建擠佔了棚改的部分資金,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回歸居住屬性和製造業屬性的房地産大概率將在調控方面出現邊際放鬆。另據麥肯錫的預測,重慶和成都都是未來(至2025年)人口將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之一。從這個角度看,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建設業必將帶來房地産和基建的大量剛需。這都是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機遇。 

二是疫情催生部分未來潛力發展行業與機會由疫情帶來的認知改變將在疫情結束之後對國家體系建設及部分行業産生深遠影響,公共政策正面臨重大抉擇。一是,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中短期體現在口罩、防護服、消毒液及“新冠”相關醫藥製劑的需求旺盛;長期來看一方面由於人們健康意識提升將對健身、網際網路醫療、保險等行業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將推動國家層面在生命醫學領域深度研發、醫療防疫體系重塑、智慧城市建立方面花大力氣,下深功夫,從而帶來銀行一些新的發展機會。二是,“非接觸經濟”的長遠發展,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大幅帶動了線上非接觸式行業的發展,由於習慣等影響未來也將進一步推動包括線上教育平臺、線上辦公軟體、線上娛樂、線上餐飲配送及高標準的生活服務等行業的深度發展,銀行可以考慮在升級型消費領域提前佈局。三是,重點出口業務和全球供應鏈龍頭企業將出現一些機會,基於海外市場目前反應及中國全球化産業鏈的綜合考慮,該部分企業可以作為銀行疫情期間及之後的重點支援領域。四是,放開能源、電信等基礎領域的市場準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國企改革,落實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可能是改革的突破口。強化資訊透明,打造智慧政府,將加快提上議事日程。這些都為銀行對外開放、平臺連結、提供針對性服務進一步拓展了空間。

三是位於供應鏈關鍵環節上的中小企業有望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援。人民銀行2月份出臺了有關標準票據的徵求意見稿[3],商業票據的規範性、標準性得以進一步的確立,無因性得到進一步強調。可以預見的是,商業票據流通與交易成本將會明顯降低,伴隨著資訊的不對稱性減少,市場價格更能得到充分反應,票據有望得到更廣泛應用。也會刺激過去很少開立或者不開立商業票據的核心企業,加大對票據的關注與使用,核心企業的信用通過商業票據向其産業鏈上延伸,或者叫信用輸出,以此來增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這是央行非常高明之舉,商業銀行也應積極跟進。華夏銀行正在加大供應鏈發展力度,尤其是線上供應鏈的創新與發展,已列入了全行的重點工作。此外,央行規定只有合格的金融機構才能作為票據經紀人,絕大部分銀行目前都還沒有申請或具備這一資格,這一地位的確立也為銀行加快票據經紀發展提供了支撐。 

四是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為銀行積極參與提供發展新機遇。誠然,民營企業近年違約概率相對有所上升,特別是過去一些名氣很大的上市公司紛紛暴雷,讓不少銀行從業者不寒而慄。然而,必須看到的是,民營企業為中國提供了大部分的稅收、就業和GDP貢獻,而且事物的發展不會是單向波動。個人認為,民營企業特別是上市民營企業和擬上市民營企業,今年會得到更大的支援力度,發展環境將相對趨於有利。

證監會已于2月出臺了若干有力政策,包括減持新規[4],定增方案[5],新三板精選層的轉板制度[6]等等。一些風險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已經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積極信號,並開始積極佈局。隨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許多細分賽道也開始或主動或被動地加速進入變革和融合的階段。從銀行角度看,銀行係資産管理子公司相繼成立,資本市場回暖及相應政策支援,加之銀行理財資金也面臨新的運用渠道,應該存在著比較多的股權類投融資機會。華夏銀行重慶分行也將積極踐行總行提出的“商行+投行”服務理念,加快轉型,積極參與到企業並購重組、定向增發、資産證券化、撮合等業務中去。 

五是金融科技將加速發展,銀行線上化、數字化發展速度將進一步提升。如果説03年的非典疫情是促進了C端數字化的迅速發展,如此後手遊和電子商務得到了迅猛發展,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對B端(包括G端)提升數字化運用,特別是線上運用上了一堂普及課,將會進一步加速金融科技的發展,通過技術力量來無縫連接銀行與B端客戶。金融科技力量的支撐不僅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線上資金結算服務,而且會與B端共用相關數據,線上放款與線上資金結算系統運用預計將在企業客戶進一步普及,銀行深度切入工業網際網路和農業網際網路發展也將提速,特別是線上供應鏈的發展預計會更快提升。

金融科技的創新之道在於敏銳感知各種場景,將金融服務嵌入其中,提高服務滲透率。疫情之下,很多場景並非全新場景,而是疫情突出了這類場景的存在度。如果銀行科技創新能力及時跟上,這其中會有很多場景體驗在得到足夠改善後可以培養人們形成使用習慣,其熱度很有可能延續到疫後。華夏銀行為助力抗擊疫情,緊急加快企業手機銀行開發,已于2月26日正式上線,全力支援企業遠端辦公、復工復産,保障經濟平穩運作。值得一提的是,從2月3日起,華夏銀行重慶分行的管理層和骨幹基本上就已全面“線上”復工,儘管按照政府要求,大部份人沒有到現場辦公,但通過線上方式來進行內外部溝通與協作,保證了內部正常運轉,也基本保障了客戶服務需要。

六是抓住重慶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的機遇,加快國際業務發展。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是隔離,但是中國和重慶改革開放的格局,並不會改變,開放大門還會越打越開。重慶正在打造立足西部,面向東南亞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這一舉措,將給重慶銀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東盟各國的發展戰略多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2019重慶對東盟的進出口同比增長43%,該地區已躍升為我市第一大外貿合作夥伴。東南亞人口眾多,主要國家人口平均年齡比中國約小10歲,越南等國家正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由於經濟發展快,資金需求旺盛,往往融資成本在20%左右。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融資利率已經隨著經濟增速的趨緩,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中國M2的增長差不多已經有兩年半的時間,維持在10%以下,今年大概率增速會回升到兩位數,資金供給增加必然也要找出處,東南亞無疑是一個值得銀行重點關注的區域。另外,東南亞不少國家處在儒家文化經濟圈當中,他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與影響,有一定的共同文化根基。

新加坡在東南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新互聯互通戰略示範項目,運作近5年,在金融、交通、物流、資訊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華夏銀行重慶分行抓住這一機遇,實現鐵路運單交單信用證業務突破[7],以新幣備用信用證增信結構發行新幣公募債券[8],均為市場首單。目前還在全力推動企業赴新加坡上市,力求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

七是促進傳統銀行業深刻反思制約銀行經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努力找到突破口。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經過21世紀初的那一輪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之後,體制機制改革紅利已基本釋放完畢,如何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創新和體制機制完善,來找尋新的發展動能,也成為銀行業的內在需要。此外,當前中國銀行業包括全球主要銀行,採用的總分行結構源於400多年前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所確立的基本結構,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全世界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已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但總分行結構仍然是全球銀行業的主要形態。

可以説,過於傳統的銀行組織形式、管理方法與經營發展模式,已經和經濟新模式、市場新業態、客戶新需要形成了越來越大的矛盾。如何通過創新與改革來推動銀行發展,華夏銀行也在積極探索,去年總行李民吉董事長到重慶,並與重慶市政府簽約,準備成立華夏銀行中新互聯互通運營中心和西部金融科技創新中心,這兩個中心將成為華夏銀行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新發展動能的兩個落腳點和突破點。這場疫情客觀促進了銀行人士的深入思考,增強了從深層次解決制約銀行發展問題的內在動能。

(作者現係華夏銀行重慶分行副行長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