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多賺少無所謂,就當為抗擊疫情出份力!”
二月十八日,在潼南玉溪鎮青石村“三生緣”蔬菜種植園,工人正在將蘿蔔裝車。記者 王翔 攝
2月18日上午10點,在潼南玉溪鎮青石村“三生緣”蔬菜種植園蔬菜收購點,種植大戶全鵬樵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拖著蘿蔔用地磅過秤,一會兒又用小叉車將蘿蔔裝車,間歇時還得向遠處扯著嗓子吼兩聲:“剛拔出來的蘿蔔都順著清洗機堆!”“你們洗蘿蔔一定要分大小裝,別混在一塊了!”
全鵬樵從早上5點起床後,這樣的節奏就沒變過。“特殊時期,肯定不容易。”説起疫情發生以來自己起運蔬菜的情況,他滿臉疲倦。
工人難招,但生産總算沒停
全鵬樵是玉溪鎮青石村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其負責的“三生緣”蔬菜種植園面積共有200多畝。這一季種的都是蘿蔔,屬於大宗蔬菜,從去年11月初開始,蘿蔔逐漸成熟。
“開始賣得還不錯,但到了過年前後就不行了,首先是找拔蘿蔔的工人就成了問題。”全鵬樵告訴記者,那時,回村的人多了,天天談論疫情,大家開始持觀望狀態,不願出來務工。而他的基地一天至少需要12名工人,7人負責拔蘿蔔、運蘿蔔,3人負責洗蘿蔔,2人負責過秤、裝車等。
從年前到現在,為了招齊工人,全鵬樵幾乎是全村家家戶戶都走遍了,好説歹説,並保證防疫措施一定到位,但一般都幹不了太久,基本幾天就要換一茬人。好在回村的人較多,許多都還沒有返工,總算每天能湊齊10個人。“至於過秤、裝車等活兒,只有我和家人上了。”全鵬樵苦笑著説。
招來工人只是第一步。按照鎮村的防疫要求,工人必須要戴口罩、測體溫、不得聚集,相互間要間隔一米以上。為此,全鵬樵絞盡腦汁想辦法,記者在現場看到,地磅旁的桌子上,不僅有體溫計,還有他到處找關係落實的每天生産所需口罩;在蘿蔔地裏,七八名工人按照分好的地塊,分散著拔蘿蔔……
買家減少,但運菜車總算沒斷
疫情期間,恢復基地生産難,但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前來收菜的車輛急劇減少。
1月23日下午,全鵬樵曾在蔬菜銷售微信群中發佈資訊,稱自家有大量新鮮蘿蔔待售。這個聚集了大量當地蔬菜種植戶、運輸戶、收菜老闆的微信群,平時很熱鬧,但那天,全鵬樵等了很久,居然沒有一個人回應。
他分析原因有幾點,一是受疫情影響,外地來收菜的車輛大幅減少;二是本地不少貨車業主為避免風險而停運;三是運菜車輛返程後一般沒貨拉,其收益將受影響。
“當時我急壞了,雖然當天運出了兩車蘿蔔,但第二天的銷售沒有著落,那就可能影響整個基地的生産。”全鵬樵説,他翻出電話本,找到平時聯繫較多的貨車業主挨個打電話,最後才總算是找到了買家來收菜。
而且,為了補償貨車返空的損失,現在每車的運費都由原來的1200元增加到1500元。
由於市場、勞動力、運輸等原因,基地只能保證低水準的産出,一天天積壓,地裏的蘿蔔長得也讓人心急,“一車10多噸蘿蔔,收入只有兩三千元,減掉運費和各種成本,基本沒有什麼賺頭了。”
“但地裏的蘿蔔總要賣出去,一方面總有點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保障市場的供應。”全鵬樵説,只要運菜車不斷那就是希望,現在基地第一輪播種的蘿蔔只剩下幾十畝了,第二輪蘿蔔苗已經播種下去,“現在收入少點沒事,只要疫情一過,相信我們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一路上多次消毒和檢查
總算將菜運到市場
臨近中午,經過近3個小時的努力,十多噸乾乾淨淨的白蘿蔔終於裝車完畢,記者搭乘運菜的大貨車跟著前往目的地——江津雙福農貿市場。
“從這裡過去,有近150公里,不比小車,我們這貨車開得慢。”路途上,貨車業主周汝平説。周汝平是潼南本地的蔬菜運輸戶之一,有三輛大貨車,大多跑潼南至雙福的線路,即使疫情開始後,他也沒有間斷一天。
“現在我們賺多賺少都無所謂,就當為抗擊疫情出份力吧。”周汝平説,隨著管控越來越嚴,沿途鎮、村、高速路上下口、農貿市場,要經過多次消毒和檢查,才能將蔬菜運到雙福農貿市場。
還好,後來村裏幫其辦了專門“通行證”,一路還算暢通,因為是拉蔬菜的車輛,在這些檢查點做了必要的檢查後,車輛很快就被放行了。
“特殊時期,這些措施很有必要,我們完全理解支援。”周汝平説。
下午4點,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貨車到達雙福農貿市場。在檢查證件、測體溫後,市場工作人員對車輛進行了消毒,貨車駛進市場。
“趕緊交了貨,我還得回家。”一下車,周汝平長長舒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