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作為新冠肺炎確診“金標準”的病毒核酸檢測為何在實踐中出現了假陰性的情況?
2月11日,在中國科協組織的媒體線上採訪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孫永昌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説,目前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採用的是一種叫做逆轉錄-多聚酶鏈反應(RT-PCR)的方法,檢測的標本是鼻咽拭子,理論上這種檢測方法的敏感性是很高的,也即陽性率很高。但在臨床實際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所謂的“假陰性”,例如疾病本身的影響(發病的不同階段)、標本的品質、實驗室技術等。
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如何避免出現“假陰性”? 孫永昌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就是要分析可能造成“假陰性”的原因,包括多次復查,採集標本的規範化,採集多種標本,例如鼻咽拭子、痰、血液等,實驗室技術的優化等,都有助於提高陽性率。
“當然,及時研發和使用新的檢測方法,也會進一步提高病原學診斷水準。”孫永昌説。
目前,有觀點認為,與SARS病毒相比,新型冠狀病毒更為“狡猾”。 孫永昌則認為,“不是新冠病毒更狡猾,而是我們對這個新的病毒所知甚少。”
孫永昌説,雖然“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出現後,我們很快找出元兇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但初期對其所致疾病的表現和規律的認識還不夠了解。目前看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典型的有發熱、咳嗽、有肺炎,但也有很多病人不發熱、不咳嗽,甚至沒有明顯的肺炎。
“如果與SARS病毒比較的話,那時候我們知道得更少,直到把SARS控制住了,我們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夠使用一種病毒核酸檢測方法來及時確診。”孫永昌個人認為,SARS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會是多種表現形式的,只是受當時科技條件所限,沒有能夠發現而已。
刁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