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與故鄉 藏在火車票背後的“春運故事”
1980年,《人民日報》首次使用“春運”來報道大規模春節客運。40年來,從白色的硬板票、粉紅色的軟紙票、藍色的磁介質車票到今天的“電子客票”,一張火車票的變遷,連著千萬人的他鄉與故鄉,也見證著中國春運的變遷。2020年,是我國鐵路部門推行“電子客票”的首個春運,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走進重慶北站、重慶西站,聽返鄉旅客講述他們與火車票的故事。小小火車票變化背後,不變的是,那一份鄉愁、團圓的心。
重慶北站北廣場候車大廳,客流量較大。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愛情 買火車票“買來”丈夫
龍紅玉一家三口正在候車大廳候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龍紅玉,30歲,重慶潼南人,到廣州增城打工已經近10年了,在她遇見現在的丈夫前,因為春節火車票“一票難求”,她幾乎不會回家過年。
剛到廣州的第一年,離春節還有半個月,龍紅玉一早就來到增城火車站的售票大廳,放眼望去,每個售票窗口前都排著購票的長隊。從早上8點多排到下午6點,龍紅玉始終沒能買上票,那年春節,她第一次一個人在他鄉度過。此後的春節,她也再沒有回過家,直到認識了現在的丈夫。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他,只是沒説過話。”都在一個工廠上班,龍紅玉一直都知道,在重慶老鄉的圈子裏,有一個願意幫大家去買火車票的好好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們相識了,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龍紅玉又開始在春節坐火車回家了,因為每當春節前夕,都會有一個人為她買好返鄉的火車票,在給她送來時用重慶的鄉音對她説:“嘞,你的票,拿好哦。”
不知不覺間,每年看到那個幫她買火車票的人,拿到那張回家的火車票就是龍紅玉最高興的事。
後來,網際網路購票開始普及,龍紅玉也不再需要別人幫忙購票了,但她也在那時和丈夫確認了戀愛關係,直至結婚生子。
“現在我們一家人每年都可以輕鬆購票回家了,這是以前在外打工時不敢想的。”在龍紅玉心中,那張返鄉的火車票就意味愛情,有一個小夥子,會用春運買火車票的“藉口”,為她在火車站通宵排隊購票。後來,火車票不再需要通宵排隊購買了,但她卻收穫了愛情,那一刻,火車票對她來説就是一段關於愛情的記憶。
今年,龍紅玉與丈夫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又踏上了返鄉的歸途,當重慶北站北廣場的廣播響起檢票通知,龍紅玉站起身跟丈夫説:“給爸媽打個電話,説我們要從重慶上車了,很就快到家了。”
回家 從兩個人到四個人
17日下午2點過,重慶西站候車廳,萬先容懷抱一歲大的兒子,手中端著飯盒,忙著給孩子喂飯,眼睛不時看向在旁跑來跑去的大女兒。丈夫劉湘雨則跑去給孩子接熱水。兩人座位旁堆著4大包行李。
在重慶西站候車廳,萬先容帶著兩個孩子準備回吉林老家。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37歲的萬先容是重慶人,老公是吉林人。夫妻倆在重慶工作,已有4年沒回過吉林。今年,夫妻倆要帶著兩個孩子回吉林看爺爺奶奶。
回家的路並不近,他們從重慶西站出發,乘坐K1574列車前往吉林四平,車程43小時16分。
萬先容還記得,10年前,夫妻倆在北京打工,春運的火車票一旦開始發售,他們他就直奔火車站。當時的售票大廳,人山人海,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全是人,他們萬先容在車站排隊幾個小時後只買到吉林的站票,兩人在車上整整站了12個小時。“那個時候,一張火車票就是回家的所有希望。”
這次,出發前,夫妻倆本想在網上購買臥鋪車票,可網上選座位,一家四口不能坐在一起。最終,他們通過代售點購買了硬座車票。説著,劉湘雨從上衣口袋裏,小心翼翼地掏出嶄新的車票。
“相比以前,現在買票還是方便很多了。”劉湘雨説,從前,他在車站要排隊了幾小時才買到車票。如今,購票方式變多,不僅可以現場購票,還可通過網上、代售點等購買。
旅客正在候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説話間,萬先容手上並沒停下。帶著兩個孩子回家,夫妻倆明顯忙了很多。4大包行李裏,有兩包都是孩子的東西,裝著奶粉、衣服、毛毯、作業本……“雖然累但到家更開心。”萬先容説,車程雖然長,但坐著坐著就到了,孩子可以看到爺爺奶奶,看到大雪……
即將過閘進站,劉湘雨夫妻臉上洋溢著回家的喜悅。
期盼 每一張票都是生活
朱薇正在為旅客售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麻煩等一下關窗口,我家裏確實有急事,能不能通融一下再賣一張票給我?”1993年1月已經進入春運,一天中午,剛被調到重慶北站售票崗的朱薇正準備關閉售票窗口去吃午飯,一位背著編織制口袋的中年男人將手一下搭在了售票窗口邊緣,帶著懇求的語氣請她再多售一張票。看著男子焦急的目光,朱薇一心軟,又坐了下來打開了售票窗口,但她沒想到,這一坐就是一整天,因為她再也不忍心將售票窗口的小門關上,有太多的人盼著這張票回家。
“那時的火車票還是硬板票,只能在火車站裏發售,不僅難買,而且價格也不便宜。”朱薇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她在售票崗位工作了30年,所以她從來都知道,火車票裏都是生活。
1994年春運期間,一位大媽來到重慶火車站售票窗口,買一張從重慶到成都的硬座車票。“當時票價十多元,她拿出來一個鞋盒子,嘩啦就往桌子上倒,1分、2分、5分的鋼镚劈裏啪啦滾了一桌子。”朱薇説,她當時生怕硬幣滾沒了,趕緊滿桌子去攔截,數了好一會兒,最後把車票遞到了大媽手裏。大媽走後沒多久,又來了一位大叔,朱薇剛報了票價,就見他低下身去解鞋帶,從腳底摸出幾張粘在一起的10元紙幣。朱薇接過錢時,還有點濕乎乎的感覺。“但我們都是理解的,因為那時,一張火車票等於半個月工資。”
朱薇回憶,從前,一到春運,火車站附近都是一些等著買票的人,他們在這裡打地鋪排隊,很有可能排上幾天最終無功而返。“那時,很多人都是擦著眼淚離開的,一開始我還不懂他們的心酸,時間長了,我就明白了,每一張票的背後是一家人期盼的團圓。”
朱薇説,30年來,火車票一直在優化,隨著電子車票的發行,市民僅用身份證就能坐火車,購票用手機就能完成。在她看來,這不僅方便了市民,也是讓曾經的那份回家的期盼變得觸手可及。朱薇説:“有人説售票員就像營業員,車票就是商品,旅客交錢,我們出票。但我覺得,車票更像是一顆定心丸。買到票了,心定了,我們這些鐵路人的本分,就是讓大家高高興興地來,順心如意地回家。”
變遷 不變的是團圓
在朱薇的記憶中,1997年以前都是硬板票,賣票就像抓中藥,得“配”。如果旅客來買的是特快硬臥車票,不能直接在一張硬板票上打日期,得按照規定,先查詢是否有座位,再取一張普快硬座票、一張硬臥票和一張特快票,把這三種票用膠水依次貼在硬板票上後,再用算盤算出總價。朱薇説:“這種票叫套票,售票員必須會打算盤,業務純熟,才能把票賣對,銷售這樣的一套票起碼要2分多鐘。”
一名旅客拿著車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1997年到2009年,全國範圍內開始使用“軟紙票”,底紋是粉紅色的火車票,也增加了條碼,售票員直接用電腦操作,確認後列印。售票時間也由過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張96秒縮短至3到5秒。直到2015年成渝高鐵正式通車後,市民接觸到了第三代藍色的磁介質車票,由於這種車票可以自助取票,得到很多旅客的青睞。到了2020年,第四代火車票“電子客票”迎來了屬於它的第一個春運。目前,電子客票已經覆蓋了包括重慶在內的全國高鐵車站,旅客只要刷身份證或手機二維碼即可進站驗票乘車。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無紙化出行,能節省大量紙張,也省去了旅客購票和取票時間。”重慶車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購買C、D、G字頭車票的旅客無論通過哪種方式購票,鐵路均不再出具紙質車票,旅客的手機會獲取購票資訊。僅春運首日,重慶火車站電子客票共計銷售18.5萬張,佔總售票的81.5%。
返鄉的旅客,拿著重慶特産火鍋底料。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如今,裹著軍大衣、排隊幾天幾夜買火車票的畫面幾乎見不到了,那個畫面已經成為歷史的剪影,被永久封存。但歸鄉的“候鳥”們並沒有停止回家的腳步,關於他們和那張車票的故事也將繼續,因為在那終點等候他們的是家、團圓和幸福。(記者 姜念月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