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千里之外的父母來重慶過年 已成為一種習慣
“父母是北方人,紮根在土地上那種,如果不是我,他們可能一輩子不得來重慶。”
1月18日,張建業是忙碌的:頭天夜裏到機場接父母,第二天又要很早帶兒子去體檢。臨出門前,他怕二老寂寞,把零食擺在了顯眼位置。
張建業今年40歲,現在是美心集團的車隊隊長,管理著集團200多臺車(貨車、轎車,叉車等等)。十多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從山東濟寧老家來重慶發展,從此愛上了這座寵愛遊客的“山水之城 美麗之地”。
再後來,他與一個重慶妹子喜結良緣,把家安在重慶。從此,張家人的團年飯也從山東轉移到重慶。
口味:父母不太能吃辣,卻不會不習慣
17日夜裏的第一頓飯,是在家裏吃的,菜譜是這樣的:小雞燉蘑菇、清炒萵筍絲、水煮蝦、豆干炒肉。菜品都很清淡,沒有火鍋,也沒有江湖菜,一點也不“重慶”。
張建業的老家在山東濟寧的農村,父親是村裏的村長,母親一輩子伺弄土地,習慣了北方的口味,不太能吃辣。
“其實,我們也不太吃辣的,口味相近。”張建業的妻子雖然是重慶人,可帶著娃娃長大的這些年,早已習慣忌辛辣口味。所以,在老人孩子的帶動下,全家人的口味得到統一。
張建業的新家在九龍坡某小區,附近的超市、菜市場,二老都一清二楚。娃娃已經8歲有餘,剛出生的3年,是父母來帶的,所以,哪買菜、哪有什麼耍處,二老也算“門兒清”。
年味:千里奔波,只為團圓
山東濟寧到重慶九龍坡,直線距離一千多公里,無論是自駕、坐動車(高鐵)、坐飛機,都免不了一番奔波。
早些年,只要有條件,張建業都會趕回老家過年。“公司的事情離不開我,通常是過年頭一天飛回去,飛機、動車其實都很方便,可以從重慶直達濟寧。”
無論多麼臨近除夕,只要兒子的身影出現在村頭,二老的目光是殷切的,眼裏帶著光。
平心而論,老家的年味更足一些。一個(原因)是農村,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只為團圓。一個(原因)是在北方,各種特殊習俗,過年(除夕)早上貼春聯(必須是新聯),下午去上墳祭祖,等等。
隨著張敬業兒子的出生,過年由張敬業回山東,變成了父母來重慶。
“孩子太小不方便,北方太冷,也怕折騰;還有工作原因,有時候確實需要有人堅守崗位。另外,重慶這幾年發展很快,網紅景點多,父母也想過來看看。”對此,張敬業把團年的地點換到重慶。
這幾年,父母都會早一點來重慶,陪陪孫子,如果兒子有空,也陪他們出去走走。主城洪崖洞、磁器口、解放碑,這些不僅是熱門景點,更是一種團圓的“美味”,年味的一種。
滋味:一代更比一代強,未來更美好
工作的緣故,張建業很少喝酒。父親要來,他特意備了泡酒,有條件(譬如第二天不用開車)的話,也會陪他喝兩口。父子倆都是實幹派,話少,只有醉意來襲的時候,才會放開話匣子。
張父67歲、張母69歲,都是跟土地打交道大半輩子的人。他們沒有想到,兒子長大後,會在千里之外的重慶找到自己的事業,而且發展得順風順水。
“要感謝重慶,給了我很多。同時,也要感謝美心集團,是他們提供舞臺,挖掘了我的價值。”張建業説,選擇在重慶安家,既是喜歡這裡的美景美女(妻子),也是喜歡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包容,給了自己機會。
兒子在重慶出生,已經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了。不知不覺間,無論家庭、事業,張敬業都與重慶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了。春節期間,他還盤算著帶父母到涪陵美心紅酒小鎮去一趟,讓父母看看正在日益強盛的景區,看看自己的美好未來。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 記者 張旭 實習生 姚沁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