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周建:扎龍藝人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發佈時間: 2020-01-17 10:35:52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提起重慶銅梁,許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靈動瀟灑、氣勢磅薄的“銅梁龍舞”。銅梁龍在海內外聲名鵲起,與銅梁扎龍藝人的高超技藝密不可分。

“舞龍雖然好看,但背後製作龍燈的過程卻是非常枯燥又辛苦的。小時候跟我一起學做龍燈的同伴有10多個人,最後只有我堅持下來了。”48歲的周建是地道的銅梁人,他的爺爺是解放後我國第一代扎龍大師周筠安,父親也是當地有名的扎龍高手。

當被問到為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要堅持這門手藝時,周建毫不遲疑地回答:“因為喜歡。我就是從小喜歡看舞龍,長大喜歡研究龍燈的製作技法,每次成功創新祖輩留下的手藝,都特別有成就感。”

“龍的傳人”致力創新

從小在“扎龍世家”里長大的周建,12歲就開始跟著爺爺學習龍燈彩扎工藝,後又拜銅梁扎龍第一人蔣玉霖為師,多年努力之下得其真傳,如今已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龍燈彩扎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所創辦的新藝龍燈彩扎廠如今承接了海內外大大小小的龍燈訂單,在他的專業和大力投入之下,這座小小的廠房2012年被授予“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稱號。

1990年,剛滿19歲的周建就開始“自立門戶”,獨立從事龍燈彩扎。在繼承前人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周建大膽創新,他一方面將龍燈的原材料改綿紙為絲綢,並加入鋼絲、須毛和飛絮使其既穩定又飄逸;另一方面,周建將龍燈的著色方式改廣告色為紡織染料,用丙烯顏料等染料染制的“龍”不再懼怕風吹雨打,更加耐用。自此,銅梁龍發展到了第五代。

革新後的銅梁龍既有商周文化的獰厲之美、秦漢時代的浪漫氣勢,又有唐宋的雍容和諧、明清的精美雕琢,造型生動,線條流暢,輕盈美觀,縱經日曬雨淋,依然亮麗如初,深受日本、東南亞、法國、美國收藏家喜愛。

1994年,國家體委將傳統的舞龍納入體育競技項目,在福州舉辦了首屆“佐海杯”全國舞龍邀請賽。從首屆大賽開始,周建研製的競技龍具就被確定為大賽的標準龍具沿用至今。1999年,周建帶著親手扎制的銅梁舞龍節目《九條龍進京》參加了新中國成立50週年的大典,9條長龍每條身長50米,被中央電視臺譽為“銅梁人民奇特想像力和高超技藝的傑作”。

新中國成立50週年慶典上舞龍表演的大獲成功,讓“銅梁龍”名聲大振,之後周建又參加了新中國成立60週年和70週年慶典的表演。在剛剛過去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聯歡晚會上,9條身長60米、色彩各異的巨龍在天安門廣場中心表演區翻涌騰飛,令無數觀眾心潮澎湃。

“舞”出鄉村振興之路

銅梁龍燈是手工製品,每一條“龍”都是扎龍師傅親手創造,耗時費力,成本也很高。

為了提高生産效率、降低製作成本,周建近年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將製作隊伍分成若干單元,如材料生産單元、藻扎製作單元、表糊彩繪單元等,這樣的分工實際形成了流水線作業,不但保證了成品品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製作成本。

“通過對比,同樣的工人數量,原來每天能製作競技龍2條,而流水線作業每天能做出6條,效率提高了3倍,但成本還大幅降低了。”周建説。

雖然生産需求越來越大,但周建仍然堅持每一道工序、每一筆彩繪都要反映出銅梁龍的質感和美感。為了達到更好的工藝效果和品質,作為總經理的周建聘請了多位劃竹平篾師傅指導技術人員如何取材、如何運刀,使其竹材厚度統一、韌性適度,耐踩踏、便玩舞,從而增加龍具的使用壽命。

在造型和色彩處理上,周建則是常年聘請造型設計師楊建國、書畫大師蘇濤為美術顧問,指導造型彩繪,對龍燈造型比例、大小以及色度濃淡、彩繪力度進行現場指導,保證了龍燈形象及色彩效果。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周建及其團隊也帶著銅梁龍來到了廣袤的鄉村。他們在銅梁的深度貧困村坪漆村成立了“燈籠製作基地”,每年幫助當地村民創收數十萬元,為村民早日脫貧做出了貢獻;在美麗鄉村示範點“荷和原鄉”旅遊點成立的“扎龍基地”裏,周建的團隊指導和培訓當地村民和遊客彩扎技藝以及舞龍技巧,每年幫助當地增收上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