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成博領略佛造像的藝術之美,這份觀展攻略拿走不謝
駐足於佛像藝術品之前,你是被其從容安詳的微笑所感染,還是被其精緻繁複的配飾所吸引,抑或被其直抵人心的氣勢所震撼?
佛教在東漢末年自印度傳入中土後,其造像藝術也隨之落地中國,在之後的時間裏中國佛教在吸收學習印度佛教文化與藝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民族化的創新,每個時代的審美、信仰和社會風俗都深深烙印在佛像上。
2020年1月14日,成都博物館的開年大展“映世菩提”特展將在一層特展廳開放,來自南北朝時期佛教重鎮益州、鄴城、青州等地的102件/套佛教藝術作品跨越千年匯聚蓉城,邀請觀眾共用一場佛像藝術盛宴,領略佛造像的藝術之美。展覽將以全新角度重新審視成都南朝造像,闡明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並通過與當時涼州、建康、青州、鄴城等地同時期佛造像的比較,闡釋文化交流與中外文明的融合。
杜牧筆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風采,將在成博的展廳裏得以重現。看不懂佛像藝術品的精髓?這裡有一份觀展指南,拿走不謝。
穿越千年的“最美微笑”
佛像寄託著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歷朝歷代的造像在工匠們的巧手下都呈現出莊嚴和諧的美感。儘管每個時代人們對“美”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微笑”卻始終是表達真誠與善意的最佳表情。從龍門盧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到雲岡第20窟禪定佛的威嚴微笑,再到安岳臥佛院涅槃佛的淡然微笑......中國佛像面部多以微笑來面對世人。
1996年,青州龍興寺出土400余尊造像,以出土數量之大、種類之多、雕鑿之精美聞名於世界,是迄今中國發現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之一。除了外來特徵最為鮮明的“青州樣式”,青州造像令人難忘的,還有佛造像的微笑。微微一笑,是最生動的表情,含蓄恬靜,撫慰人心,似乎在其身體中都滌蕩著一種愉悅。本次展覽中,青州市博物館的彩繪石雕思惟菩薩像,人情味十足的微笑尤為動人。走進這尊獨自沉思的思惟菩薩像,讓人不由得陷入美的沉思中。
“瓔珞莊嚴身”的菩薩
在佛造像中,作為佛的脅侍,菩薩像是被大量使用的雕塑題材。菩薩一般穿戴極為精美,服飾優雅,且多佩戴瓔珞飾品。瓔珞是菩薩像上戴冠、耳鐺、頸飾、胸飾、臂釧、腕釧等嚴身之具的統稱,源於西元 1-5 世紀的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以出家前貴族裝束的悉達多太子形象為基礎。北周時,長安地區的菩薩像流行精美的瓔珞裝飾,既是對早期犍陀羅風格的繼承,又在其基礎上有中國化的發展。成都下同仁路、商業街等出土的北周佛像亦流行瓔珞裝飾,可見在北周逐漸控制四川後,南北造像風格的融合。隨著佛教文化的盛行,菩薩身披瓔珞的形象也開始影響到我國的服飾裝扮,經過數年的漢化,瓔珞成為了人們日常的首飾,也成為流行元素之一。
從“褒衣博帶” 到“青州樣式”
自魏晉時期起,政治動蕩、經濟衰退,很多文人士大夫或欲實現政治理想卻又怯于宦海沉浮或徹底看透世事覺得無力回天,於是返歸內心,開始尋求自我超脫和精神釋放,灑脫不羈、不拘一格的服飾風格成了時代風尚,寬袍闊帶的儒生服飾蔚然成風,謂之“褒衣博帶”。從南齊永明元年(西元483年)造像碑上出現的最早有明確紀年的褒衣博帶式佛像,到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後具有典型南朝風格的褒衣博帶式造像大量涌現,具有時代特色的審美在佛像中國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到了北朝晚期,“青州樣式”成了該時期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青州處於南北兩大佛教板塊之間,在南北佛教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至東魏早期,青州佛造像體現出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特徵。東魏晚期,受印度笈多造像藝術與南朝張僧繇“面短而艷”的藝術風格影響,青州地區的佛造像藝術一改“秀骨清像”的審美,形成了“面型漸趨豐頤,衣紋漸趨簡潔”的薄衣佛像新風格,並逐漸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州樣式”。“青州樣式”在整個南北朝晚期造像中外來特徵最為鮮明,同時體現了漢式佛像藝術與印度笈多藝術的融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