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麗重慶

3000多萬畝特色産業地里長出“金疙瘩”

發佈時間: 2020-01-09 14:31:25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image.png

南川區大觀鎮鐵橋村發展起特色鄉村遊,如畫的風景吸引了不少遊客。(本報資料圖片)

image.png

豐都縣仙女湖鎮轎子山草場,村民正在喂牛,肉牛養殖成豐都的重要産業。(本報資料圖片)通訊員 陳勇 攝

image.png

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蜜蜂谷,管護人員正在查看蜜蜂情況。(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

image.png

酉陽縣南腰界鎮紅岩村四組,村民正忙著採摘金絲皇菊。(本報資料圖片) 通訊員 陳碧生

核心提示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産業興旺是基礎。只有産業興旺,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産要素向鄉村聚集,開拓農民增收新空間、新渠道。

2019年,我市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高品質發展,堅持既取勢更取實,以實幹促振興,鄉村振興邁出了堅實步伐,有力牽引“三農”發展持續穩定向好。

前不久,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巫溪縣紅池壩鎮傳來好消息:該鎮打造的“紅池雲鄉”正申請國家3A級旅遊景區,目前已經重慶市旅遊景區品質等級評定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並進入公示階段。

這也意味著作為“紅池雲鄉”組成部分的紅池壩鎮茶山村,將搭上農旅融合的“快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如今,隨著各地鄉村振興的步伐加快,一二三産業逐漸實現融合發展,像茶山村這樣的鄉村已破繭化蝶,讓重慶廣袤田野升騰起發展的新希望。

去年全市新發展特色産業140萬畝

茶山村是巫溪縣最邊遠的村落之一,距縣城135公里,以前種植包谷、紅苕、洋芋“三大坨”為主。“雖離縣城遠,但離景區近。背靠紅池壩景區,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茶山村第一書記妙曉東深知,茶山村要依託紅池壩景區發展,産業是基礎。因此,茶山村積極規劃打造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園,堅持“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農旅融合發展定位,推動農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如今,茶山村正積極建設400畝李子園、300畝前胡種植示範基地、360畝茶葉基地、3000多棵櫻花樹等,打造春夏有花香、秋冬有果採的美麗鄉村。

像茶山村這樣,我市不少鄉村在做産業規劃時,就設計了一本“美麗經濟”的賬本:先把種植産業打造成風景,再把風景變成旅遊産業。

去年來,我市緊緊抓住“結構調整”紮實推動鄉村産業振興,大力發展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為提質導向。去年,我市柑橘、榨菜、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産業增勢良好,新發展特色産業140萬畝、總面積達到3075萬畝。

全年鄉村旅遊綜合收入突破800億元

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發展了3000畝柑橘、120畝精品蔬菜、150畝生態魚塘等,如今,村裏的這些産業都變成了發展旅遊的美麗風景。

“我就是瞄準了農旅融合的發展‘錢’景!”村民王茂雨在村裏流轉了120畝荒山,發展起晚熟雜柑。此後,他依託果園開辦了一個家庭農場,並投入300萬元美化果園風景,在果園下開闢了林下石板路,並在節點位置種了桂花樹、三角梅、格桑花……煥然一新的果園在去年的採摘遊中,賣價30元一公斤的雜柑賣了5萬多公斤,純收入60萬元。

同為中華村的企業——重慶順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湯勇,也在池塘邊種下垂柳、三角梅、桂花樹,新建了錦鯉觀賞池、荷花池、生態魚展示池等,原本經營單一的百畝魚塘變成了項目繁多的休閒生態魚觀光地,僅去年就接待了3萬多遊客。

如今,在産業的帶動下,我市鄉村休閒旅遊業呈“井噴式”發展。2019年,我市新認定105個市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鎮、182個示範村社、301個示範村點,打造36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全年鄉村旅遊綜合收入突破800億元。

去年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預計達3100億元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巴南區接龍鎮自力村看到,村民們正忙著將一個個大柚子採摘下來“選美”:高“顏值”的柚子貼上“巴味渝珍”標簽網上售賣,低“顏值”的則進入果蔬加工企業,加工成柚子酒、柚子酥、柚子精油等精深加工産品。

“這種深耕柚子産業發展鏈條,推動‘牽一接二連三’的發展模式,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接龍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市農業産業以農産品加工業為連接,帶動了第一産業、促進了第三産業,農業“接二連三”呈現強勁勢頭。

目前,我市農産品加工業初步形成了以糧油、榨菜、畜牧和調味品等為主導的産業集群,力促各類要素加快向優勢産業、優勢區域聚焦。如潼南區新建的食品工業園已引進了4家農産品加工企業,投入3.6億元進行檸檬、調味品精深加工。

2019年,全市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預計達3100億元,同比增長10%;全市農産品加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55億元,同比增長3%。

在第22屆中國農産品加工投洽會上,我市加工農産品榮獲7個“金質産品獎”、29個“優質産品獎”,獲獎數居全國第二。

石柱中益鄉興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糧經比從9:1轉變為1:9

1月5日上午,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光明村氣溫降至6℃,刺骨的寒風吹得村道邊的樹枝沙沙作響,只有幾個行人瑟縮著脖子匆匆趕路。

而村道不遠處的土地裏,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脫下棉襖揮舞著鋤頭,有説有笑地從土裏刨出一塊塊“綠疙瘩”。

“這個綠疙瘩叫做前胡,是我們開荒發展的中藥材産業。”村支書向學彥喜滋滋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2019年,該村種植的500余畝前胡迎來豐收,將給村民帶來近150萬元收入。

中益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村民一度靠種植玉米、紅薯、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解決溫飽。産業的滯後,交通的阻塞,思想的桎梏,讓當地人生活貧困。這樣一個發展滯後的鄉如何實現産業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開啟了深度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行動,大力發展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去‘激活’大山裏的資源。”駐中益鄉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建樹告訴記者,如今,中益鄉發展起特色産業1.8萬畝,其中脆紅李、黃連、前胡、桔梗等經果林、中藥材蜜源植物1萬畝,養殖中蜂8000群,糧經種植比從2017年的9:1轉變為現在的1:9,確保每個村有1-2個主導産業,不斷提升群眾産業收入。

與此同時,為了建立完善利益聯結,助推農民持續增收,該鄉引進和培育了11家經營主體,在全鄉7個村分別組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和勞動力入股並享受保底分紅,讓1000余農戶與經營主體建立穩固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覆蓋率100%。其中,華溪村的黃精種植基地還創新探索“返包”機制,讓45戶返包農戶獲得管護期工資,以增加收入。

“以前一到冬天,地裏啥也沒有了,村民都窩在家裏烤火打牌。耍是耍好了,就是兜兜是空的嘛。”2018年,在村裏的大力引導與技術指導下,光明村貧困戶向大林利用6畝閒置地種起了前胡,當年就收入1.8萬元。2019年他又多種植了7畝前胡,預計能多收入2萬多元。向大林説,“現在‘冬閒’變成了‘冬忙’,大家都在地頭挖前胡賣,兜兜也漸漸鼓起來了。”

2019年,僅一年生的中藥材這一項産業,中益鄉就增收370多萬元。

大事記》》

2月19日

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領導小組2019年第一次會議。 2月27日

《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渝委發〔2019〕1號)印發。

9月

由市委督查辦、市政府督查辦、市委鄉村振興辦牽頭,對38個涉農區縣和39個市級部門開展全覆蓋式督導,形成了亮點工作清單和問題清單。

12月30日

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領導小組2019年第二次會議。

數讀》》

3075萬畝

2019年全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新發展柑橘、榨菜等特色産業140萬畝,總面積達到3075萬畝。

覆蓋率 97.5%

重慶構建9大特色産業技術創新鏈,重點推廣100個優質良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5%,主要農産品綜合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800億元

2019年,我市新認定105個市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鎮、182個示範村社、301個示範村點,打造36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全年鄉村旅遊綜合收入突破800億元。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湯艷娟、實習生吳志傑采寫